現在,各種類型的環境管理體系組織都越來越重視通過依照環境方針和目標控制其活動、產品或服務對環境的影響,以實現并證實良好的環境表現(行為)。這是由于有關的立法更趨嚴格,促進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陸續出臺,相關方對環境問題包括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也在普遍增長。
許多環境管理體系組織已經推行了環境“評審”或“審核”,以評定自身的環境表現(行為)。但僅靠這種“評審”和“審核”本身,可能還不足以為一個組織提供保證,使之確信自己的環境表現(行為)不僅現在滿足,并將持續滿足法律與方針要求。要使評審或審核行之有效,須在一個結構化的管理體系內予以實施,并將其納入全部管理活動的整體。
國際環境管理標準旨在為組織規定有效的環境管理體系要素,它們可與其他管理要求相結合,幫助組織實現環境目標與經濟目標。如同其他國際標準一樣,這些標準不是用來制造非關稅貿易壁壘,也不增加或改變一個組織的法律責任。
本標準規定了對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該體系擬適用于任何類型與規模的組織,并適用于各種地理、文化和社會條件。其運行模式。體系的成功實施有賴于各個層次與職能,特別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諾。這樣一個體系可供組織據以建立一套程序,用來設立環境方針和目標,實現對它們的符合,并向外界進行展示這種符合性;同時這一體系還可用來評定程序的有效性。本標準的總目的是支持環境保護和污染預防,協調它們與社會需求和經濟需求的關系。應當指出的是,其中許多要求是可以同時或重復涉及的。
本規范提出了對組織的環境管理體系進行認證/注冊和(或)自我聲明的要求,它和用來為組織實施或改進環境管理體系提供一般性幫助的非認證性指南有重要差別。環境管理包容了全方位的內涵,其中有些還具有戰略性與競爭性含義。一個組織可以通過展示對本標準的成功實施,使相關方確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環境管理體系。
關于環境管理支持技術指南見其他標準。
環境管理體系是一個組織內全面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它包括為制定、實施、實現、評審和保持環境方針所需的組織機構、規劃活動、機構職責、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還包括組織的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等管理方面的內容。 可以這樣描述環境管理體系:這是一個組織有計劃,而且協調動作的管理活動,其中有規范的動作程序,文件化的控制機制。它通過有明確職責、義務的組織結構來貫徹落實,目的在于防止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環境管理體系是一項內部管理工具,旨在幫助組織實現自身設定的環境表現水平,并不斷地改進環境行為,不斷達到更新更佳的高度。
環境管理體系原則和要素
原則1:承諾和方針
一個組織應制定環境方針并確保對環境管理對環境管理體系的承諾。
原則2:規劃
一個組織應為實現其環境方針進行規劃。
原則3:實施
為了有效地實施,一個組織應提供為實現其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所需的能力和保障機制。
原則4:測量和評價
一個組織應測量、監測和評價其環境績效。
原則5:評審和改進
一個組織應以改進總體環境績效為目標,評審并不斷改進其環境管理體系。
根據以上原則,最好將環境管理體系視為一個組織框架,它需要不斷監測和定期評審,以適應變化著的內外部因素,有效引導組織的環境活動。組織的每一個成員都應承擔環境改進的職責。
環境管理體系審核方法
環境管理體系審核是指組織內部對環境管理體系thldl.org.cn的審核,是組織的自我檢查與評判。內審的過程應有程序控制,定期開展。內審應判斷對環境管理體系是否符合預定安排,是否符合ISO14001標準要求。環境管理體系是否得到了正確實施和保持,并將審核結果向管理者匯報。
下一篇:環境因素識別評價中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