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事故風險控制體系是安全生產的核心
2005-10-18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我國政府歷來對安全生產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就安全生產問題發表重要講話,組織專門會議研究安全工作,親臨事故現場,要求全社會切實抓好安全生產。
“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的警言義意深刻。國家安全生產的職能部門的職能先后三次進行了重大結構調整,得到了提升、強化和完善,監督管理功能得到提高。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得到進一步加強,安全監察納入依法行政的軌道,初步形成了依法監管監察的機制。
但是,我國的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無論是事故發生的次數還是死亡人數都遠遠高于國外中等發達國家,因此,有效控制風險是搞好安全生產的關鍵。
安全生產管理的核心內容是重大危險源管理和事故風險控制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必定存在危險和危害因素。危險和危害因素有四個方面的特征:設備和工藝的不安全因素、危害物資和不安全環境、安全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為。
不斷發現和識別存在于這四個方面的危險和危害因素,即危險源辨識,是安全生產管理的起始點。采取措施防止危險源和危害演變為高風險的危險源,控制風險和進行風險轉移,杜絕或減少事故發生,快速、有序、有效的救援,控制和減少事故損失是“風險管理和控制”的主要內容。
危險和危害因素絕不是靜止不變的,捕獲其現狀信息及分析其發展趨勢是預防突發事故的關鍵。
事故風險管理和控制是企業、安全生產職能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和社區安全管理的核心。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這個管理控制流程分為五個階段:
---對生產經營單位和公共場所的重大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包括動態辨識和動態快速評估);
---發現高風險危險源;
---發布預警信號、進行事故風險運行控制;
---按照預警反響計劃,進行行動;
---根據重大危險源的分布、數量和狀進行廊急資源配置及實戰演練。
建立重大危險源管理和事故風險控制體系是監管體系的重點
重大危險源管理和事故風險控制體系是依附在企業安全管理、職能部門監管和社區組織體系基礎上,應用企業安全管理功能和監督機制進行操作,在安全生產六大保障系統的支撐下,將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安全生產預防、事故預警體系、全民防范體系、社區安全體系、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等統一在風險管理和控制的系統中來。
風險管理和控制是科學的管理方法
近些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南非在安全生產管理理論方面,從采用單一的理論和工程科學,發展為綜合的風險管理控制理論,如工業風險管理和控制論、風險和可靠性理論、職業安全健康工程學、保險和風險管理、經濟風險管理和控制等。這些現代安全管理的方法論都是基于承認工業生產和公共風險的存在,并對其進行管理,也就是說正視風險的客觀存在,采取系統論的方法,按思維預防的管理理念,管理和控制風險。
對發現的高風險危險源或高風險危害因素進行控制,是安全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政府監督管理和監察部門的執法的目的之一,就是督促企業營造安全生產的基本條件,避免或減少產生危險源和危害因素的環境,在風險預警期內能快速、有效地控制或消除險源和危害因素,遏制或減少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生產經營單位和監督監察部門應該從對危險源管理,延伸到事故風險控制;這是企業和政府職能部門抓好安全生產工作的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國外發達國家政府監管安全的成熟模式。
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的、全面有效的、快速靈便的重大危險源管理和事故風險控制體系,是我國安全生產管理的一次理論和實踐創新,是遏制和減少重特大事故發生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