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安全事故和安全隱患除了規章制度執行不夠或設備因素造成之外,還存在心理因素的影響被人忽視。電力安全心理學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從人的行為本身和心理方面對電力安全性、工藝流程、操作步驟等進行分析,逐步研究并貫徹到工作中去,具有科學的意義。作為可行性的探索,杭州市電力局于年初召開了“電力安全心理分析”學術講座,邀請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浙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趙國秋老師講了生動一課,F根據授課內容,結合筆者的觀點,對安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解決途徑作一探討。
1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力系統安全存在的問題
目前電力系統中不安全數據居高不下,雖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沒有本質性改變。我們不妨換個角度考慮問題。人之所以是主宰萬物之靈,是因為有復雜的心理活動。所謂以人為本,實際要以人的心理為本,從心理學的角度來防微杜漸,預防事故的發生。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力系統的安全性主要存在以下潛在威脅。
1.1 生物鐘出錯
人的心理活動與操作過程中是否執行規章制度密切相關。如登高的過程中需要動作的協調,不能分心,一旦分心就容易造成事故。又比如,每個人都有周期性的生物鐘,有精力旺盛的時候,也有萎靡不振的時候。當生物鐘出錯期間,使得人頭暈、精神不集中、煩躁不安,容易引發事故或存在安全隱患。在國外的公交系統中,就有專門對人的生物鐘進行測試的儀器,通過科學分析,在每個月都有若干天數不允許司機上路,因為這幾天人的周期性精神狀態不良,對交通安全有著潛在的威脅。而我國目前電力系統中尚無此測試手段。
1.2 人機關系
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動時,不能單純將心理活動獨立于其他系統之外,因為人的心理活動不是純心理,而是生理的支持系統,心理準備不足,從事危險作業,出事的幾率比較高。因此要防止事故,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問題,實際上也是從生理學科學化水平上下功夫。研究工器具是否符合人的生理上使用方便和舒適的需求,研究工藝流程是否符合人的心理的接受程度,研究人與機器的安全距離以及光線亮度等一切迎合人工作的滿意度和舒適度。這種人機之間的關系又可稱為工業心理學方向,如果處理不好人與機器的關系,輕則效率低,重則出事故。同樣,電力系統中也沒有投入相應的人員和資金研究該領域。
1.3 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人的精神注意程度與安全生產密切相關。在危險的現場,如果人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過分集中,都容易出現危險。以前,我們的管理部門都比較強調前者,認為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造成事故,而忽略了后者。實際上如果單純強調人的注意力集中,也容易引起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人的精神在某個方面高度集中或緊張,就會忽視周邊或相關的事情,引起不該發生的事故。因此切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單方面強調精神的高度集中,而應該有目的、有步驟、有重點地安排工作、人員和分工,有的放矢地做好該做的工作。
1.4 心理素質是否適合崗位
工作人員是否適合做安全生產工作也大有講究。人的心理素質有好有差,與人的體能好否并無必然的聯系。有些工作人員身體素質好,但心理素質差,容易分神或緊張;有的人有隱性恐高癥,但為了工作而隱瞞;有的人由于經歷了其他不愉快的經歷,造成心理疲勞,頭昏腦脹,注意力不集中(即人們所說的亞健康),無法適應當天的工作。這些都被管理者所忽視,造成對安全生產形式的潛在威脅。心理疲勞不同于生理疲勞,僅*簡單的休息不能解決問題,還需要心理的調節和引導,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才能緩解并消除心理的疲勞。
此外,不同性格和氣質的人適合于不同的崗位,假如將職工安排在與之心理特征不符的崗位上,就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引起情緒上的波動和安全隱患。因此根據崗位特征選擇合格的人員也是電力安全需要研究的方向。
2 解決的措施和途徑
電力系統中雖然沒有對安全的心理方面進行規范研究,但據調查研究的資料顯示,全國心理問題的發生比例高于10%,沿海開放城市的比例更高。隨著加入WTO,心理問題急劇攀升,很多行業面臨自身不保的境地,電力企業也處于打破壟斷、服務大眾的趨勢,日益處于公眾的利益監督之中,因此怎樣在改革的浪潮中調整職工的心態,提升安全形式刻不容緩。
2.1 制訂匹配的心理標準
電力系統的安全不是一個獨立的游離管理系統和人際協調的問題。要保證工作的安全性,必須有強大的支持系統,應從不同的層面特別是管理層面,去提高人員的自控能力、人際處理能力和應急能力。要強調行業心理特征的條件是否滿足,是否符合電力系統的行業特征,要確保心理素質與之相匹配的人上崗。目前心理測試的手段已經很成熟,可以在電力行業中推廣應用,要制訂與崗位相匹配的心理標準。而且人是動態發展的,不僅體現在活動上,更多體現在心理的復雜性,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要綜合地看待問題,不斷地根據崗位需要進行培訓、心理測試、談話、心理調節等方面工作。只有讓電力安全的管理科學化來替代管理的經驗化,讓被管理者有心理的闡述,讓整個團隊發揮積極的效用,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
2.2 提高主觀幸福度
要提高干部職工隊伍的心理素質,提高全體員工的主觀幸福度。經調查,主觀幸福度的提高并非與錢和權成正比,反而是有固定職業、比較穩定、對目標設定比較合理的人覺得幸福。提高主觀幸福度應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1) 強調自身內在動力(應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學習一點心理學知識。
(2) 正確處理期望水平與情緒反應的關系,對未來設定合理的期望值,消除認知層面的誤差。
2.3 采用科學手段進行管理、測試和考核
提高電力職工的生活質量、減小事故隱患,主要需要提高職工的主觀幸福度,同時鑒于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都比較成熟,在工作中宜用科學的手段定期進行測試和考核,目前可以準備的工作有:
(1) 調研并解決現有職工的心理問題。 (2) 把心理承受能力是否健康作為重要的考核標準。
以系統安全為目的,做好人的工作,特別是思想工作,需要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心理為本,否則失去了原有的價值。人有本能的心理安全需要。比如,做人的思想工作時,如何坐、保持什么樣的距離以及眼睛怎樣看,都大有講究。因此工作中應強調以生理為基礎,研究心理規律,提高工作效率。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遵循心理學的一般規律,才能做好電力安全的管理工作。
3 結束語
我們在做電力系統安全管理和分析工作中,要全面看待問題。要研究與東方文化相匹配的文明的心理學。要將心理學思想、衛生健康知識向職工普及。同時積極研究最恰當的人機關系。電力系統安全與心理健康的協調程度有關。世界衛生組織對于人的健康有三個標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因此,在關心職工的生理健康的同時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在國外,后者的表達和重視程度要遠遠高于前者,要及時發現職工的心理問題并投入力量為他們服務,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燈塔市農電局安監科副科長李德印)
上一篇:電壓互感器爆裂原因剖析及防范措施
下一篇:防范事故必須防線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