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里研究能源發展戰略,我總覺得電力安全是能源安全中的重要問題,可是每當研究能源安全時,大家都認為能源安全首要的問題是石油安全,或者說:能源安全等于石油安全,只要石油安全問題解決了,能源也就安全了。
怎樣認識電力安全問題
經過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9·11事件,我覺得電力安全不亞于石油安全、天然氣安全。
能源安全的定義是以合理的價格獲得可持續的可靠的供應而言,由于天然氣尚未成為全球性商品,天然氣難以長途運輸且船運費用高昂,世界的天然氣消費有明顯的地域性,其價格是由地區市場決定的,天然氣市場不總是平衡的所以對于美國而言,最為緊迫的能源安全問題不是石油供應安全而是天然氣供應安全。美國國內天然氣供應和價格所面臨的壓力對美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產生的威脅要大于原油成本的上升。因此,美國受天然氣供應短缺和中斷的打擊遠超過石油,而且這種沖擊的經濟代價相當大。這里提出天然氣安全問題比石油安全問題要大,是否也可以用同樣的觀點分析一下電力的安全問題在能源安全問題的地位呢?
還有一篇文章專門講了電力安全。他說:能源安全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不僅包括石油供應安全,而且還包括其他能源供應的安全,特別是天然氣和電力,還包括能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電力是應用最廣泛的能源,與現代社會的生活貼得最近,事實上對老百姓來說,電力供應安全是最重要的能源安全問題。(陳新化《中國能源》雜志2003年第5期)
涉及電力安全的問題有哪些
——失去煤炭,危及電力安全。中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又有主要使用煤炭的歷史。但是,煤炭是目前中國環境污染的最大禍害,如果不對采煤和用煤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找出適應的對策,那么煤炭就有可能失去在能源供應中應該發揮的作用,在這方面,可以引以為鑒的是核能。豐富的核燃料本應對能源安全提供很大的保障,可是,很多西方國家因為沒有解決好核廢料處理問題,使得核能失去了它在能源安全中應有的地位。日本最近也因為核電安檢
方面的漏洞而引發了供電危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大國,中國的能源安全必須要依靠煤炭這個基礎。如果電力工業長期不注意脫硫、脫硝,如果失去了煤炭,也就會危及電力安全。
——對電力供應安全的認識很不夠。國內對電力供應安全認識很不夠。如國內很多城市最近推出了制冷、制熱、供應(熱水)等全部電氣化的高檔新樓,這種大樓對電的需要量極大,用電給整座大樓供暖,這從能源利用角度來講是極不合理的事情。又如,每幢大樓都安裝無數臺空調,不僅影響市容外觀,而且給電力系統調峰帶來很大的問題。空調使用時間有限,高峰大量要電,一、兩個月過去,所有空調停開,會給發電廠的平穩運行和經濟效益帶來很大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會給未來電力供應安全帶來隱患。
——改革首先要保證電力供應的安全。在這方面,美國加州2001年的供電危機值得引以為鑒。加州的改革是在電力供應富裕的時候進行的,但著重在讓發電廠之間競爭,而配電體系沒有改進,對電價也有一定的控制。五六年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供電不足的現象。但是,同一時期環境規劃不允許擴建電廠,許多居民既要電力又不希望電廠建在家邊上,而加州又缺乏向其他州購買電力的整體運作系統,導致加州多次斷電,給民眾生活帶來不便,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生產秩序。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挪威、巴西、英國、丹麥等,也遇到了電力改革帶來的電力供應安全問題。
中國不能重蹈復轍。電力供應不足,需求過強,以及電源問題可能帶來電力系統癱瘓。在新的電力體制下,如何保證長期投資,增加潔凈能源的發電,鼓勵節約電力,保障電力供應安全是很大的課題。
美國人認為天然氣在許多方便不如石油,那么電力恐怕還不如天然氣,更加不如石油。一是天然氣尚未成為全球性商品,不過,天然氣還有可能成為全球性商品,因為天然氣今后的發展前途比石油還要強一點,但是電力不僅現在,就是今后都不可能成為全球性商品;二是天然氣難以長途運輸,而且,船運費用高昂,看來天然氣可以管網運輸,運輸距離比電遠,運輸成本比電低,否則我國就不用“西氣東輸”而可以完全的“西電東運”來代替;天然氣還可以變成液化天然氣,利用船舶運輸,電就不能用船運;所以這一點比電強;三是天然氣消費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其價格由地區市場決定的。電力的地域性比天然氣更強,一個地域內的電價差異很大。如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日本、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電價都各不相同,比天然氣的價格差異要大得多;四是天然氣市場不總是平衡的,天然氣可以儲存,應付市場的不平衡;而電力則基本上不能存儲,即發即供;天然氣實在供應不足時,可以用油頂替;而電力別的能源無法頂替。最后一點,是石油、天然氣和所有其他能源所不具備的,就是電力是應用最廣泛的能源,與現代社會貼得最近,電力一旦出現供應安全問題,涉及面之廣將大大超過石油和天然氣,造成的影響和損失也大大超過石油和天然氣,預防不期而至
的SARS難,要預防電力供應安全問題更難。
北京大停電的教訓
1996年1月19日首鋼民建公司吊車司機撞壞兩路220千伏高壓輸電線,造成北京西部35千伏變電站停電,停電面積最東端達到天安門中軸線。一線地鐵停運,第二熱電廠供熱機組停電……。當時報z紙報道了停電對交通、醫院、商店、水暖等社會服務性行業的影響,一線地鐵停運,造成交通堵塞,有3列地鐵被迫停在兩站之間的隧道里;阜外醫院開胸手術病人靠醫護人員用手捏“皮球”、手工泵液維持著,后來到庫房抬來發電機來臨時供電;自來水廠由于失電而停機,供水停止,直至供電恢復后才恢復供水;大停電造成北京第二熱電廠回水母管爆裂,失去供暖氣的能力,使北京市不少居民品嘗了冬天寒冷的滋味,過了一天多才恢復正常供暖;中央電視臺有三級保障,基本未受影響;城鄉貿易中心有兩路供停電,只停
電兩分鐘即利用備用電源恢供電。北京日報的報導最后說,大停電留下了很多東西,值得人們長久回味……。文章沒有報道工廠、機關、居民生活都受到了怎樣的影響,因為停電發生在下午下班之后,停電后很快恢復了供電,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造成的影響不大,但是大停電究竟留下了什么東西?究竟應當吸引什么教育?報道沒有講。
要重視電力供應安全問題
建國初期曾經有人說過,電力事故是一大災害。50多年過去后,我國的電力工業發展壯大了,全國城市99%以上的居民都用上了電,中國電力普及的程度在世界上已經可以與發達國家媲美了,“西電東送”,南北互連,正在進行之中。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說:電力事故是一大災害了,但是現在電力使用空前的廣泛,與現代生活空前的貼近,如果真要是發生大的電力供應安全問題,那么這個災難要比50年代大得多。這里所說的電力供應安全問題,不是一般的機組事故,一般的電網事故,而是指特殊情況下發生的大事故,造成全市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的大停電,那將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國際能源署中國合作部的陳新華先生在《能源安全要重視內部因素強調政策體系保障》一文的提要中說:最近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在中國的能源界興起了能源安全討論的熱潮。與此同時, 中國政府的各部門正在經受著應對非典型肺炎”這樣的社會突發事件的嚴峻考驗。把兩者表面上毫不相關的事情結合起來,就會引出這樣的問題:中國在能源安全方面有沒有形成系統、長遠的機制?
確實,“非典”發生之前,我們不會想到社會有這樣的事發生,開始弄得我們很被動,現在看起來,“非典”并不十分可怕。但是如果出現全市停電,而且停電延續一個月甚至幾個月,在目前條件下,恐怕就不象“非典”那樣簡單了,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天然氣供應,工廠、商店、機關部不能正常活動,居民也不可能繼續在城市里生活(高層樓寧沒有電梯就不能上下樓,沒有電就不能制冷、采暖和電炊,沒有自來水,燃氣就無法做飯、燒水),沒有電力,地鐵、城鐵,電氣化鐵道都要停止運行。電視臺、電臺有備用電源可以照常播出節目,但居民沒電就不可能收看電視。總之,沒有電現代化的大城市就無法維持下去。所以保證城市電力供應安全是能源安全的大問題,也是國家安全的大問題。
怎樣保證電力供應安全呢?我想一方面要搞大電網,搞“西電東運”,南北互聯,全國聯網;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受端電網和受端支撐電源的建設,外來電源只能占一定比例,過分依賴外來電源是存在危險性的。二是要注意大電網和城市內的分散小電源相結合,隨著“西氣東輸”的發展,全國許多城市有了天然氣供應,應當利用天然氣在城市里建設分散小型的熱電聯產、冷熱電聯產,既可為電力供應安全出力,還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三是重要的政府機關、公用事業必須有備用發電設施,如電臺、電視臺,醫院,自來水廠,燃氣公司等都應當有備用電源。四是城市電力設施要盡可能地下化、電纜化。五是在新的電力體制下,盡快研究確定保證電力快速發展和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的具體措施。此外要加強能源戰略研究,落實全面系統的能源政策,對保證電力安全供應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