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浙江,位于“長三角”之南,制造了很多中國名牌,經濟繁榮,為國家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浙江的中小企業很多,有些地區以中小企業為主;但中小企業的職業安全健康問題也與其發展同步,被媒體不斷披露,人們對浙江發展從贊嘆到疑惑,進而發問:難道經濟發展與職業傷就是一對孿生兄弟?
今年11月,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召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及本刊在內的10幾家媒體,組成安全生產萬里行浙江專題行采訪團,深入浙江金華、溫州等地,對浙江的職業衛生和職業傷害情況進行了專訪。通過專訪,既發現了問題,也看到了希望。有人說,浙江安全生產的今天,就是一些省份的明天。浙商以膽大、務實而著稱,那么浙江能否超越自我,在安全生產方面創造出自己的新經驗,人們拭目以待!
采訪路線:
11月15日北京出發——15日晚到達杭州——16日采訪團與浙江省政府進行交流——16日下午抵達金華市——17日上午與金華市政府有關領導進行交流——17日下午抵達永康——17日下午采訪團總指揮金磊夫在永康市行政會議中心做安全生產宣教報告——18日考察長城換向器廠、鐵牛集團公司——18日下午前往溫州——18日晚到達溫州——19日上午采訪團與溫州市有關領導交流(溫州市四大班子領導全部到場)——19日下午到溫州市龍灣區采訪——20日上午到溫州開發區采訪紅蜻蜓集團、飛鴕鞋業公司——20日下午采訪團總指揮金磊夫、安全專家樊晶光在溫州金鵬賓館舉行安全生產宣教報告會——21日前往溫州市樂清進行采訪——22日返京采訪結束
采訪團組成:
總指揮:金磊夫 國家局宣傳教育中心主任
副總指揮:章蘇東:國家局監察專員
隨行專家:樊晶光:國家局安全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
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人日報、中國安全生產報
國家局政府網站、現代職業安全、勞動保護
隨行人員:黃貴海、趙京憲、王已琴、仇少夫
我們就在這里打工
一個女工正在隆隆作響的織機忙碌著,棉絮在空中亂舞;很多轉動機械的皮帶輪都裸露著,讓人看上去有點害怕。
近50歲的王方根(化名),舉著自己的左手,用方言向記者說:我是11月5日住進醫院的,我沒了三根指頭。由于浙江的當地方言很難懂,就連同去的央視浙江籍的記者,也難聽懂老王的像外文一樣的方言,但大家聽懂了的是王方根打工的地方是武義某衛生用品公司。在能聽懂的只言片語中得知今年在他之前,他們廠已經有兩個人受傷,一個沒了一只手,一個沒了兩根手指。
按照老鄉的指引,記者們來到了王方根打工的工廠。工廠并不想記者想象的簡陋、矮小,門口一面墻上有用鍍金字嵌上去的“某某衛生用品公司”的名稱。順利地通過門衛來到一個生產車間,一個女工正在織機前忙碌著,棉絮在空中雜亂地飛著。女工并沒有在意進入廠房的記者們,自然地在紗錠前忙著。在隆隆作響的織機前,很多轉動機械的皮帶輪都毫無保留地裸露著,讓人看上去有點害怕。同行的安全生產專家樊晶光告訴記者,這是嚴重的事故隱患。
在另一個車間,央視記者江黎她們發現了更大的問題。記者剛要前往,可才走出車間,工廠的老板出現了,面帶不快。后面還跟了幾個人,人人面帶怒色。同行的人趕緊上前交涉,經過一陣交談,記者們被“請”出了工廠。后來,央視記者江黎她們說,另一個車間情況更糟,整個車間像下霧似的,棉絮飛揚,工人們沒有任何個人防護用具。樊晶光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用不了太長時間,就容易患塵肺病。大家在為這里工人的指頭擔憂的同時,也為這里工人的肺擔憂。在記者離開這家工廠時,看到院子里停了一臺凌志轎車,如果猜不錯的話,應是工廠的老板的。有錢買車,卻沒錢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不可思議。
在武義中心醫院住院部,來自武義縣泉溪鎮的劉東林(化名)拖著自己的左手,他的左手剛包扎完沒多久,而他的左手食指的第一節再也找不回來了。可劉東林這時還在慶幸自己反映快,把剛被卷板機卷進去的手突然拔出來,否則他沒的不僅是一個指頭。劉東林在武義一家小公司上班,廠里就10幾個人。劉東林說他們進廠沒有經過任何業務培訓的,只是師傅帶徒弟式的“傳教”,工序看起來相對簡單,也沒必要太多培訓(劉東林認為)。劉東林說手指被軋斷的那天,他用的機械開關壞了。這個開關只能換掉,而不能修理,結果在操作時,他操作開關讓滾筒向前轉,結果滾筒卻向后轉了,食指被夾在了卷板機里。幸虧他用力一拔,把手抽了出來,可半截手指沒了,當時疼得他一身汗。對于老板的表現,劉東林還算滿意,現在的醫療費全部由老板出,可談到未來他卻一臉茫然。
武義在當地是貧困縣,可最近的工廠卻多了起來。當地的老鄉告訴記者,有一些工廠是從附近的永康搬遷過來的,因為永康管得嚴了。工廠多了,工傷事故也就多了。王方根住院的醫院一共3層樓,就有一層專治骨傷的,從中可見一斑。該院的主任醫生向記者證實了該院以骨傷業務為主,尤其斷指為最。該醫生告訴記者他們最多的時候一天可接納3到5個斷指的工人。一個貧困縣城的一個普通醫院一天能有這樣多的業務,聽起來不免令人心寒。
記者來到武義縣郊區的某防盜門廠,這里工人們正在忙碌著。廠領導主動地接待了記者們的到訪,在該廠,記者走了幾個車間,看到工作著的沖床都安裝了安全保護裝置。記者隨即采訪了幾位工人,他們說工廠近期沒有發生斷指事故,他們廠的效益很好,他們感覺還可以,愿意在這里打工。
斷指已經成為浙江省一些地區的詬病,作為經濟強省的浙江,也是加工工業的大省,全省從事沖壓作業的企業和個體企業約有8萬多家,從業人員30多萬人,主要集中在寧波、臺州、溫州、杭州、金華等地區。針對斷指頻發的現狀,2003年浙江省安監局等五部門聯合開展了全省沖壓作業安全整治工作。經過1年來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全省沖壓作業條件和沖壓設備安全性能得到明顯改善,手外傷頻發事故得到了一定的遏止。其中,2003年永康市斷指事故同比下降198起,同比減少了四成;2004年上半年該市斷指事故48起,同比下降66%。樂清市2003年斷指事故同比下降52%。
從數字統計上我們看到了成績,但現實卻容不得樂觀,斷指事故看起來好似簡單,但其中復雜原因,需要細心地梳理和解決。
浙江的現實與無奈
浙江現有53萬家企業,從業人員近700萬人,有近200萬人涉及有害作業;有的地區90%以上為個體私營企業,點多面廣、管理難度大是擺在浙江面前的難題……
事故死亡人數數量較高
浙江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以其強勁發展態勢,讓世人矚目。2003年全省生產總值9200億元,比上年增長14%,經濟總量居全國第四。根據統計,2004年浙江的生產總值可能超過萬億元大關。媒體在關注浙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浙江的職業安全健康狀況進行了報道。現在國家提倡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這其中就包括安全生產的內容。浙江省2003年全年各種事故死亡人數8600人,占全國的各種事故死亡人數總和的十六分之一。到2004年前三季度,浙江各種事故死亡人數6635人,事故起數同比減少28.1%,死亡總人數同比上升4.2%。
11月16日,采訪團在總指揮金磊夫的帶領下,與浙江省的有關領導進行了交流。剛上任不久主管安全生產的浙江省副省長金德水與省安監、衛生、公安等部門,同記者們見面,談了對目前浙江安全生產的看法。
金副省長介紹說:近年來,浙江省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按照建設“平安浙江”的戰略決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全生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金副省長強調:在安全生產工作方面,浙江強化了五大體系建設:即建立了安全生產工作組織體系;建立了安全生產工作責任體系;構筑了重點領域、重點時段的安全防范體系;夯實了安全生產工作基礎監管體系;深化了安全生產工作宣傳教育體系。
同時,金副省長坦言浙江還存在著事故死亡總人數較大,像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問題比較突出。金副省長說針對浙江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浙江主要圍繞建設“平安浙江”,狠抓專項整治、強化基礎、加大事故查處等措施,進一步推動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
中小企業多,從業人員素質低,監管難度大
浙江省現有53萬家企業,從業職工近700萬人。根據2003年統計,浙江有近200萬人涉及有害作業,全省現患塵肺病的有14969例。浙江很多的地區90%上為個體私營企業,點多面廣、管理難度大是擺在浙江面前的難題。
被媒體一再曝光的斷指事故,主要在沖壓作業。浙江有沖壓作業的企業近8萬家,從業人員達到30萬。而這些企業多為非公有制的中小企業,絕大多數處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令監管者頭痛的是這些企業多分布在鄉鎮、村屯,沒有進行工商登記注冊的也不少,企業主安全意識差,給管理上帶來了很大困難。很多小企業和家庭作坊中采用的設備陳舊,缺少安全保護裝置,帶來了嚴重的事故隱患。同時,沖壓行業的工人多為外來務工者,流動性大、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安全素質較差,成為事故的高發人群。
而令監管部門感到棘手的是,由于中小企業主法律意識淡薄,發生工傷事故后,雇傭雙方不懂或不愿意依法進行處理,常常私了。這樣,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就無法保證,也為監管部門依法監管帶來了難度,同時也固化了企業主的僥幸心理。
監管隊伍薄弱、監管職能不協調
現在浙江省全省的地級安監機構都為委管的二級局(溫州市在記者發稿時已經得到解決),不具備獨立執法資格,有的地市還沒有設立安監局,縣級機構很多也不健全,這為地方的安全監管帶了很大的障礙。
采訪團在浙江采訪期間,了解到各地建立安全監管機構的熱情很高,但由于各地還沒有收到省編辦的通知,所以這項工作還在等。一些基層工作者說,沒有編制各市很難有實質性的動作。可喜的是,浙江省對安全監管機構的建設提出了要求,規定了各市、縣兩級安全監管機構為政府直屬機構,地級人員編制為15到25人,縣級為10到15人,同時對經費、裝備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關于職業衛生的監管工作,浙江與全國其他省份一樣,此項監管工作還在衛生系統。可按照中編辦2003年的15號文件規定,將職業衛生現場監管職能由原衛生系統劃歸到安全監管系統,但現實的情況是浙江的此項工作還在衛生系統,這樣造成了上下不對口,關系不順的局面。而退一步來說,就現在職業衛生監管暫在衛生系統監管,還存在人員、裝備嚴重缺乏的局面。浙江省衛生廳副廳長楊敬介紹說,現在浙江縣級衛生監督機構僅有4到5人,需要承擔涉及相關的29部法律法規的執法任務,這樣造成業務素質和人員結構遠遠不能適應現時的執法需要。同時,衛生監督需要現場的檢測儀器,還存在著嚴重不足的情況。
金華的職業健康之路:并非坦途
金華的安全難點在占企業總數96.47%的小企業,而占3.53%的規模以上企業,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沒有問題,真的不敢去想象。
金華市是浙江省經濟發達地區,該地區的幾個縣區在全國名氣很大:義烏是亞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永康是中國的五金之都,它們都是國內經濟百強縣。全市常住人口470萬人,有生產經營單位7.2萬家。其中工業企業近6萬家,從業人員106萬人;按所有制劃分99.4%為個體私營企業。金華市主管安全生產的副市長王挺革對金華市的企業有個形象的描述:金華市是“小企業大產業”即99%以上的企業全為私營企業,主要以汽配、五金、醫藥、化工、輕工等為主,這些中小企業做成了一個大市場,在全國每3雙襪子中就一雙來自金華,在聯合國有關組織的統計的30萬種小商品種有25萬種在金華市就能找到。
人們不得不佩服金華人的聰明智慧,可金華在經濟騰飛過程中同樣也面臨著職業安全健康問題。五金之都的斷指事故一再被媒體曝光,使金華市成為鎂光燈下的另一個焦點。金華市安全生產委員會副主任在做報告時談到:金華事故總量仍然很大,各類事故死亡人數有所上升,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據統計2004年1到10月,金華市發生各類事故4807起、死亡653人、受傷4475人、直接經濟損失3029萬元。
王挺革副市長說金華市的安全生產工作有些地方還不到位,感覺對不起老百姓。王副市長說金華市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人均GDP已經超過2000美元,按照海因里西事故成因88比10比2的理論,金華正處于這個發展時期。王副市長強調金華有信心把安全生產工作做好,金華的安全生產最高境界要達到不是安全問題而是健康問題的層次。
確實,面對發展中暴露出的一些職業健康衛生問題,金華市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針對媒體曝光的沖壓斷指事故,金華市市長徐止平專門做了批示:此事一定要抓到底。對不符合安全生產管理要求的要整頓糾正,對不具備生產條件的一定要堅決關閉;在永康經濟發展到現在的程度,這種三無企業不允許繼續生存。為了搞好此項工作,金華市制定了《關于繼續開展全市沖壓作業安全專項整治意見》。永康市根據省、市的要求,集中開展了沖壓裁剪行業專項整治,對無安全管理機構、無制度規程安全裝置、無證上崗的“三無”企業進行了停產整頓,對無照經營的企業進行了關閉,對未安裝安全保護裝置的沖壓設備進行了查封;同時,開展了全員培訓,考核后上崗等活動。
經過一段時期的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據《中國安全生產報》2004年8月10日報道:2003年,永康市民工斷指事故下降至198起。2004年上半年,該市發生斷指事故48起,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6%。在有關材料中記者也看到:2004年前三季度,永康市發生傷亡事故12起,同比下降了20%。
金華市小企業居多,金華的安全管理難度就在小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安全管理已達到一定的水平。記者在鐵牛集團看到,該集團是永康市唯一的上市企業。集團設立了專門負責安全生產的機構,有11個專職工作人員。該集團董事長應建仁介紹說,他們公司先后投資50萬元,在40臺沖床上安裝了紅外線保護裝置,現在公司的工傷事故率是千分之一。應建仁說安全上他是肯花錢的,他們與當地醫院簽訂了合同建立了“綠色通道”,同時為職工都建立了健康檔案。他們的做法得到了采訪團總指揮金磊夫的肯定,要求該公司要再接再厲、以德治廠。記者在該公司參觀是也看到確實鐵牛公司的車間與一些管理好的國營車間安全管理沒有太大差別,地上畫著安全通道就是佐證。
金華安全管理的難點不是像鐵牛集團那樣的規模以上企業,而是規模以下企業。在金華市近6萬家的工業企業中,按企業規模劃分,在規模以下的企業就有5.7萬家,占總數的96.47%,而規模以上企業,只有2081家,占3.53%。可令記者擔心的是,就這3.53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沒問題,在市政府指定參觀的長城換向器廠,在一個噪聲很大的沖壓車間里,很多工人都沒有戴耳塞。而試想剩下的那96.47%的企業會怎樣,真的不敢去想象。擺在金華面前的職業健康之路,并非坦途。
再看永康——專訪永康市市長李秋華
永康,全國經濟百強縣,號稱五金之都。人口53.6萬,有五金企業近1萬家,從業人員達30萬之眾。永康近幾年,一直被媒體關注:一方是永康經濟節節向上;一方是永康斷指事故頻發。喜悅與煩惱,不時地縈繞在永康人的心頭。采訪團一行對永康進行了采訪,發現這里的斷指事故,有一明顯下降的趨勢。這期間永康市做了些什么,本刊采訪了永康市市長李秋華。
記者:我注意到一組數字:永康市2002年斷指事故是603起;2003年是198起;2004年1到10月份是147起。這組數字明顯呈下降的趨勢,這兩年針對斷指事件,永康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市長:近年來,永康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較為突出的是斷指傷害問題。永康工業結構的特點是五金行業占相當大的比重,全市有五金企業近1萬家,從業人員達到30萬人。其中,涉及沖壓機械加工就達到近2400家,各種沖壓設備近萬臺。在2002年年底,永康的斷指事故被媒體一度高度關注,給市委市政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市委市政府決心采取積極措施,對此進行整治,取得了你說的那些成果。
記者: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市長:首先,強化領導、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整治活動。為了治理好沖壓行業整治工作,成立了整治領導小組,我為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同時,還出臺了相關文件,2002年以來,市政府下發了一系列關于沖壓作業專項整治的文件,并把開展沖壓整治方案列為安全生產的重點。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開展地毯式檢查,對無操作規程、無防護裝置、無上崗證的“三無”企業被整改,對無照經營的企業進行了查封。其中,2002年有797家無照企業被查封;2003年有126家無照的被查封;2004年有617家的“三無”企業被限期整改。
第二,突出重點,狠抓落實。沖壓設備的安全防護裝置是作業安全保障的關鍵,為此市政府加強了對沖壓設備安全隱患的查處,2004年前10個月就有938臺無防護裝置的沖壓設備被查封。同時,市政府積極鼓勵推廣先進設備,撥出20萬元資金專門用于自動防護裝置的研發。鼓勵企業安裝安全防護裝置,并政策上給予傾斜,到目前全市有573臺沖壓設備安裝了紅外線防護裝置,占全市沖壓設備的6.07%;有971臺采用了雙開關裝置,占12.68%;有679臺通過技術改造采用自動進料方式進行加工,占7.19%。這樣通過改進,提高了一些企業本質安全程度。
第三,狠抓“雙基”建設,形成長效機制。首先,層層落實責任制。在簽訂《安全生產綜合目標管理責任書》的基礎上,每年專門與各鄉鎮、街區及開發區簽訂了《深化沖壓作業安全整治責任書》,進一步明確各鄉鎮、各部門的責任。各鄉鎮按照要求與各單位又層層簽訂了責任書,這樣責任層層分解,最終落實到每個企業。其次,針對永康沖壓作業企業分布在鄉村、以個體作坊為主的特點,我們重點抓了基層安全管理網絡建設。要求各鄉鎮行政“一把手”為沖壓作業安全整治小組的組長。同時,各鄉鎮配備1到2名專職安全員,各片區配1名以上專職安全員。在每個有生產企業的村都建立了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同時,為農村培訓了一批村級注冊安全主任,到目前365名村官取得了初、中級的村級注冊安全主任資格,這樣確實加強了村里個體、家庭作坊式的沖壓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
第四,加大監督力度。在輿論監督方面,我們在《永康日報》、永康電視臺專門開辟了“沖壓作業安全專項整治宣傳報道”專欄。在組織監督方面,成立了由公安等12部門組成的督查組,對各單位的整治情況實施監督,定期通報各單位整治情況,并每周召開一次沖壓整治工作匯報會。在社會監督方面,市安辦、總工會,各街道社區都專門設立了沖壓作業安全舉報箱,公開舉報電話,并獎勵舉報人。法律監督方面,為了加強監管處罰力度,我市出臺了《永康市沖壓設備安全性能檢測管理方法》,目的是通過檢測,提高設備安全性,淘汰不安全設備。
第五,加強工傷事后處理,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要求鄉鎮、街道、社區對斷指事件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3年來,市勞動局處理沖壓傷害案件286起。同時加強職工技能培訓,近兩年來我市對鉗工、車工等20多個工種的工人進行了培訓,共計培訓11600多人次。
記者:確實,永康市這兩年在防止沖壓斷指事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那您怎樣看待今天永康的沖壓行業安全生產形勢?
李市長:實話實說,永康治理沖壓行業傷害這個難題,要走的路還很遠。
記者:困難何在?
李市長:要說困難,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執法力度有待加強。表現在執法人員和執法力度不到位,特別是鄉鎮一級缺乏執法依據,現在《安全生產法》中沒有規定鄉鎮一級機構的執法權力,而單靠市一級執法是管不過來的;二是企業安裝安全防護裝置難度大。永康90%以上是個體私營企業,缺乏自覺安裝保護裝置的積極性。現在一臺沖床也就2000多元錢,而一臺沖床安裝安全防護裝置的費用就達1000多元,很多企業主不愿意安裝。現在能否研制出價格低廉又實用的防護裝置,對促進這項工作很關鍵;三是培訓困難。現在用工制度決定了企業職工的流動性很大,造成企業主不愿意對員工進行安全培訓,覺得不劃算,這樣的后果是,職工倉促上崗;四是沖壓設備安全管理缺乏法律依據。現在要對沖壓設備進行管理,要求對設備進行安全檢測和對操作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必須有強制性的法律規定。而我國目前還沒有法律法規和規章來界定,哪些設備屬于特種設備或應淘汰、應禁止使用的設備,這樣給基層執法人員查封、淘汰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設備,帶來了很大難度;第五,突擊生產也是隱患。現在浙江嚴重缺電,永康地區也不例外,有時要拉閘。這樣造成了企業來電后突擊生產,致使職工連續作業時間過長,容易引發事故。
記者:困難是真實地存在著,政府是坐等,還是要主動出擊?
李市長:我想,永康不斷發生的斷指事件,與永康作為全國經濟百強縣的經濟地位是不相符的,永康要健康協調地發展。為了進一步作好沖壓行業的整治工作,下一步是構建安全監管網絡,成立街道、社區的安全監管機構,加強村級注冊安全主任的培訓;對發生斷指事故和存在事故隱患的企業堅決給予嚴肅查處;同時,抓好防護裝置的安裝、設備檢測和人員培訓工作;繼續開展宣傳教育,表揚先進、披露落后。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把永康的安全生產工作向前再推一步。
溫州能否再造奇跡?
溫州不要沒有安全的經濟發展,溫州不用沒有安全意識的干部。溫州人還發現,商會在安全生產中有著積極的作用,這可以說是溫州人新的創造。
溫州有1萬多家企業存在職業危害
溫州,中國人都不陌生,這個地方制造了一個個奇跡。在改革開放前,溫州是全國百萬人要飯大縣。那時,溫州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后,當時是“三少一差”,“三少”即一是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不到半畝(現在為0.33畝);二是國家投資少,1981年至今30多年,國家對溫州累計投資6.55億元;三是可利用資源少,除礬礦外,沒有更多的資源。“一差”將交通條件十分差。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溫州在黨中央的政策指引下,經過近30年的努力,使溫州經濟騰飛。2003年,溫州市生產總值達到1220億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2004年5月6日,《焦點訪談》播出了《救救他們的肺》的節目,講述了溫州市龍灣區某企業職工患上了矽肺病,節目同時指出龍灣區很多企業職業病危害嚴重的現實,溫州職業危害嚴重的問題,不脛而走。
溫州有中國鞋都之稱,職業危害情況一直是這個地區安全產工作的重點。制鞋業屬于勞動密集性產業,生產工序涉及到苯等有害因素,所以職業危害是橫亙在溫州面前的一道難題。溫州市現在全市有13616家企業存在職業危害,涉及職工近31萬人。而這些企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業主素質參差不齊,職業危害防治觀念不強,對職業危害投入不足。同時,企業職工對職業危害認識不清,個人防護意識較差的現象在溫州普遍存在著。
溫州不要沒有安全的經濟發展
針對職業危害嚴重的現實,溫州市2002年就在溫州市衛生監督所成了職業衛生監督科,負責職業衛生預評價和職業危害檢測工作。2003年,各縣也相應成立了衛生監督機構,在溫州市初步形成了一個監督、檢測網絡。2004年,溫州市政府成立了職業病防治領導小組,各縣也成立了對應的小組,在全市形成了一盤棋的工作格局。2004年,溫州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強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對全市職業傷害整治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2004年,在摸清企業職業危害的基礎上,溫州市確定了6027家企業為整治的重點單位,對這些單位按照“自查自糾,邊查邊改”的方法,引導企業自我改正。目前,已經有2802家企業進行了職業危害項目申報。另一方面,溫州市對拒不整改的企業依法進行了處理,2004年已經責令限期整改的企業451家,停產整頓45家,關閉企業18家。
雖然,做了一系列工作,溫州市常務副市長阮暉坦言: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職業危害投入的比例不夠大。溫州市衛生局的領導告訴記者,溫州市政府十分重視職業危害問題。龍灣區被曝光后,市政府重點對龍灣區的陶瓷企業進行了整頓,在龍灣區70多家制陶企業中,有19家被停業整頓。可溫州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據統計2004年1到10月,溫州發生各類事故6631起,面對如此局面,溫州市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在采訪團抵達溫州時,溫州市“四大班子”領導全部到場,同時在采訪期間,溫州在浙江地級市中第一個成立了直屬市政府的安全生產監管局。溫州市市長劉奇強調:溫州不要沒有安全的經濟發展,溫州不用沒有安全意識的干部。
低效率的產業結構是制約溫州安全生產的瓶頸
溫州市有13萬家民營企業、20多萬家工商戶,2004年1到10月,溫州市各類事故死亡944人,同比有所上升,受傷達到了4956人,同比上升近30%。對這樣嚴酷的現實,溫州市秘書長李金壽認為其中原因較多。李秘書長認為溫州市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視程度,從上到下一年比一年高。形成溫州現在安全生產形勢,客觀因素是溫州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溫州的事故發生源頭有所增加;主觀因素是溫州是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很多小企業起步較低,雖然隨著工業結構發生變化,可是一些中小企業產業結構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造成了事故隱患。李秘書長說,低效率的產業結構得不到改善,將是制約溫州安全生產工作的瓶頸。
溫州市個體私營企業點多、面廣,廠房簡陋、管理粗放,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基礎薄弱是不爭的事實,是客觀地真實存在。而從另一角度看,溫州市安全監管隊伍不健全,也阻礙了溫州安全監管工作的順利進行。現在溫州市下轄各縣、鄉鎮安全監管力量十分薄弱,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和安全生產工作的需要。可喜的是在采訪團在溫州采訪期間,溫州市政府表示要推進產業機構調整,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加大執法力度,淘汰一批不具備安全生產基本條件、高能耗、職業危害嚴重的企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從根本上扭轉安全生產被動局面。針對安全監管隊伍薄弱問題,溫州將加強隊伍建設,落實部門職能,盡量保證編制、經費和裝備到位。
發揮商會作用促進安全生產是溫州的新貢獻
商會,是溫州的“特產”,是企業行內自己的組織。她在溫州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記者在溫州采訪期間,發現商會在安全生產中也起著很多的作用,可以說是溫州發明的另一種模式。
在11月21日下午,召開的采訪團安全生產報告會現場,記者問一名企業主是誰通知來開會的,他說是他們鞋底行業商會。說完,他給記者看了商會發給他的文件,文件大致意思是說要鞋底行業各單位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參加什么會議。真沒想到,商會會在溫州人的安全生產工作上,發揮如此獨特的作用。
鄭篤權是溫州合成革商會的秘書長,他介紹了他們合成革商會關于安全生產工作的經驗。溫州合成革商會成立于2000年,現在擁有會員單位近百家。商會一成立,就要求各會員企業要提高對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落實責任制。為了加強企業領導安全觀念,商會就合成革企業安全生產的實際,提出了必須注意的問題,這樣內行人講內行話,會員企業領導很受啟發。鄭篤權說合成革商會成立不久,就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的通知》,企業根據通知的要求都制定了有關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強調了每個生產崗位的責任。
幾年來,溫州市各級政府強化和鼓勵商會在安全生產中的發揮作用。合成革商會多次配合政府組織安全生產檢查,2003年,合成革商會曾經組織了20多人,分4個檢查組對會員單位進行了地毯式的安全檢查。由于行業自行組織,內行人很容易看出企業的事故隱患,這樣檢查往往比政府部門的檢查效果還要好。2004年5月,溫州市開展職業病防治專項治理工作,合成革商會立即做出部署:提出本行業要做好職業病防治工作;要求會員單位建立健全責任制、為職工提供防護用品并督促職工正確使用等工作。到目前為止,合成革行業沒有發現1例職業病病人。
鄭篤權說下一步他們要進一步強化商會在行內安全生產中的作用,督促會員單位健全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要定期組織行內自查和檢驗交流,及時消除事故隱患,推廣行之有效的安全生產管理經驗,搞好會員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
期待浙江
浙江在未來的一年內要實現三個零增長,即事故總量、死亡總人數、經濟損失三項要實現零增長。這表明浙江已經下定決心,把損害職工安全健康的工廠擠出市場。
浙江中小企業急需反哺
在回京的路上,記者看到溫州當地報紙有這樣一則消息:在溫州正在開展的“鐵網行動”中,歐海區對該區重點行業的薄弱環節開展了安全大檢查,發現隱患2870處,責令整改企業達到2369家。這是一則好消息,當地政府已經拉開了一張鐵網。可浙江中小企業職業安全健康的根本,主要在企業主對此事的態度,否則政府鐵腕再硬,也只能是一時之力。
中小企業中成規模的企業,為了發展已經開始意識到職業安全健康問題,對于一個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意義。而家庭作坊式小企業正在完成原始積累,每一分錢都算計著花,進料、人員開支、水電,一大堆等著花錢的地方,職業安全健康投入,只能暫時委屈往后排是普遍存在的事實。在浙江某地區的600多家企業中,有職工1萬多人,這個地區是職業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區,很多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職業危害。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應給工人建立健康檔案,而在這個地區的1萬多職工中有此待遇的寥寥無幾。這里反映出企業主對待職業安全健康的態度問題,同時也反映出政府監管部門的問題。當記者提出此問題時,浙江省衛生部門某處級干部竟然回答說,這個問題與政府有什么關系?記者猜想,這位領導的意思是應靠企業自律,政府只負責制定法律,而不去監督。
浙江企業在經濟大潮中發展壯大,對于職業安全健康問題的認識,全靠企業自律不是一條上策。這樣的認識,往往是血的代價。在這期間政府應當進行行政干預,利用經濟杠桿,積極鼓勵先進典型,在社會上樹立一種健康的價值觀,用一種合理的機制,把傷害職工職業安全健康權益的工廠擠出市場。現代工業生產,是見不得血的。浙江省很多中小企業存在安全投入不足的問題,這一現實告誡人們,到了該反哺的時候了,否則后悔的將不只一人。
期待浙江
采訪團在杭州與浙江省交流時,浙江省主管安全的副省長金德水向記者們說,浙江在未來的一年內要實現三個零增長,即事故總量、死亡總人數、經濟損失三項要實現零增長。為此,他們將做大量的工作。按照建設“平安浙江”的戰略決策,浙江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安全生產工作。
金德水說,浙江省要求各級政府必須把安全生產,納入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做到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時部署、同時實施,共同發展。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控制指標體系,逐級抓落實,對失職、瀆職的地方領導和發生事故的業主,將依法嚴肅追究責任。繼續抓好專項整治工作力度,加大無照、無安全生產責任制、無安全操作規程、無安全防護裝置、無操作證的“五無”企業和“三合一”企業的整治力度,遏制事故多發的源頭,提高企業安全水平。盡快建立健全縣級以上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充實監管人員,保證人員、裝備、經費的落實,加強基層安全監管。說這話時,金德水副省長信心十足,金副省長還對在場的記者說,歡迎你們名明年再來浙江!
不光是浙江省對將來的安全生產工作做了打算,在記者采訪過的金華、永康、溫州、樂清等地,都制定出了下一步安全生產計劃。給人一種好的感覺,而浙江的職業安全健康問題到底如何,到時是如沐春風還是如坐針氈,只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