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安全口”也有五六年了,最初每逢聽到某地或某企業發生安全事故,死亡若干時就義憤填膺,于是奮筆疾書、分析事故原因、找專家獻計獻策,懷著“普天安康”這樣一個理想奔波著。如今,我已心態平和了,再聽到事故的消息便可判斷出是哪種原因所致。寫安全的稿子也少了,怕老生常談,自我重復。我因此問自己:作為一個新聞記者的良知是否正在消逝?是否開始對事故麻木了?
如何評價所看到的現實
在經歷了反反復復的肯定與否定之后,我最終回答自己:沒有,那只是一種無奈的狀態。因為,明媚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之間有一個灰色地帶,社會、國家和我個人都在歷經這個必然階段,然后才能走到陽光地帶。如同新體制與舊體制之間也有一個過渡、令人困惑而雜亂的地帶,需要我們修一條通向健全而和諧的新體制的道路。
也許記者的文字有時顯得蒼白、于事無補,但如果缺失,也就失去了一束微弱的光線,何況在有些災難中,記者的這束光線能夠穿透庇護黑色事故的銅墻鐵壁,讓罪惡曝光。所以辯證地看,有時微弱的光線也會成為強光。我不寫血淋淋的事故現場,只為事故哭泣是不夠的,我們需要一雙銳利的眼睛穿透迷霧,思索并盡快找到良策。
不知道我看到的是否真實。很多時候,我對目睹的現實感到困惑而矛盾。近年來,浙江的民營經濟成了全國的一大亮點,成績斐然。不少地方都以浙江發展民營經濟的經驗為藍本,做著奮起直追的規劃。然而據悉,浙江一些企業的勞動和衛生環境條件惡劣,勞動保護設施匱乏,導致安全生產形勢嚴峻,事故隱患大量存在。
2004年11月中下旬,帶著厚厚的資料,我跟隨全國安全生產萬里行浙江專題行采訪團,到非公有制中小企業較多的金華、溫州兩市,重點了解和調研當地沖床加工作業安全和職業病防治情況。在一周多的時間里,沒有看到特別惡劣的工作環境,在醫院里也沒有看到外界盛傳的住滿傷殘民工的景象。也許是當地政府安排的結果,也許是企業為了表示歡迎,我們看到那些在生產流水線上勞作的工人戴的口罩和防毒面具都是嶄新的,企業廠房的墻上張貼的安全警示標語、職業病防護知識及其他宣傳品絕大多數也是嶄新的,一些安全招貼畫甚至膠水未干。幾個同行的記者出去暗訪兩次,為了封閉消息,巧妙地讓當地陪同人員關閉了手機。可戲劇化的結果是,來到一些企業大門口,未等了解情況,對方就問:“你們是安全萬里行的記者吧?”
除了聽取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情況介紹,采訪團去了若干家五金、陶瓷或制鞋企業。穿梭于一臺臺高大的沖壓機之間,目睹一張張戴著隔塵防毒面具的年輕而純凈的臉,我常常陷入沉思:采訪之前我們了解的資料應該是確鑿的,那么有一天他們的手也會斷嗎?他們的身體也受到有害物質的侵害了嗎?若干年后,這段打工生活會是后悔的經歷,還是美好的回憶呢?從服飾和發型來看,這些年輕的打工者與城里年輕人相差無己,而且看起來他們更純凈和懂事。
一路采訪下來,我深切感受到:農村的年輕人由于在土地中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而來到城市尋找“發財夢”、“成功夢”,但城市的天空對他們而言很難有燦爛陽光。他們日夜勞作,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除了生產線就是食堂和宿舍。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水平用法律保護自己,惟一的希望就是每月拿到薪水。浙江的絕大多數打工者還算幸運,能夠按時拿到工資。而在很多地方,打工者拿不到薪水,有的人用跳樓的方式討薪,他們當中有多少人知道實際上還有比欠薪更嚴重的傷害,那就是他們自己和下一代的健康,他們的生命和親人的眼淚。
安全與危險,貧窮與冒險,農民工大多在無奈中選擇了后者。這樣的選擇,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讓自己充當了違規者和受害者。
這是不是一個怪圈
采訪事故多了,發現原因多種多樣,最后都歸結為“體制”。許多人談到體制與事故的關系時,都發出一聲嘆息。更令人困惑的是,許多人不知道“一旦有個別煤礦出了事,整個地區的煤礦都要跟著全面停產”的通知算不算體制問題。有關安全的法律法規很多,似乎都沒辦法遏制事故的發生,這個以“通知”形式被廣泛推崇的“一刀切”的停產整頓,于是被當做遏制事故的良策。
2003年8月,我在山西采訪。山西在連續發生了3起惡性瓦斯爆炸事故后,省里決定從8月19日零時開始,除大同、西山、潞安、晉城4個重點礦務局外,全省煤礦企業一律停產整頓一周。其中,大同市政府早就于8月12日宣布全市460座地方煤礦全部停產整頓。大同市常務副市長語氣堅定地說,此次停產整頓將持續一個月。盡管460座地方煤礦平均月產煤300多萬噸,而且他們當中的70~90%是合格的,但也必須真停真整。
2005年1月,我在河南采訪。自去年發生大平礦難后,省委、省政府決定:從2004年11月13日起,全省所有鄉鎮煤礦和已被國有重點煤業集團公司整合的小煤礦,一律停產整頓;地方國有煤礦一律進行整頓,凡有事故隱患的一律停產;六家國有重點煤業集團公司從11月份起到2005年1月底,一律限產,嚴禁超能力生產;從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1月底所有骨干礦井一律限產。于是,在一周的采訪中,我聽到許多企業和地方政府都介紹執行這個決定的情況。
這是不是一個怪圈?每次煤礦事故發生后都會在各級領導層引起極大的震動,伴隨而來的是領導的“高度重視”,責令當地所有煤礦一律停產整頓。在統一的指令下,大多數合格煤礦也一同停產。
與此同時,我聽到了許多質疑聲:
“一刀切”全面停產,表面上是為了遏制事故,其實是因噎廢食,還挫傷了許多安全生產工作做得比較好的企業的積極性。
全部停產,必將導致一些隱蔽的小煤窯死灰復燃。
停產整頓的矛頭應該直指那些發生責任事故的煤礦,不該搞“一刀切”,讓那些安全生產抓得好的企業“連坐”,不公平。
市場經濟講公平與效率,但“一刀切”顯失公平與效率。
這是“矯枉過正”的辦法,將導致更為嚴重的深層次的煤礦安全生產問題;這是“株連九族”的作法,對我國目前煤炭緊缺的經濟發展會雪上加霜。
……
事實上,我關注這類“通知”(決定)大概是2002年。三年過去了,質疑聲越來越多,但許多領導表示,這也是一個無奈之舉。今年中宣部要求新聞單位全年都要進行“樹立科學發展觀”的報道,報社派我參與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的報道。我想,《現代職業安全》雜志能否探討一下,這類“通知”(決定)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理念?
上一篇:石獅農行:五大舉措創建平安銀行
下一篇:難忘的采訪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