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某月某日,某單位發生一起工傷死亡事故。經過調查分析,認定這是一起嚴重的“兩違”導致的人為責任事故。消息傳來,該單位上下為之震撼不已。古人說過,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起事故的發生,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轉,打擊了公司員工的士氣,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損害了企業的社會形象,給公司的全盤工作造成極大的被動。
客觀地講,此單位各個方面的工作在該地同類企業都占有一席之地。自然,安全生產管理亦不例外。今年他們安全生產的會議也是開了一次又一次,安全生產的檢查也是搞了一回又一回,安全生產的文件也是發了一個又一個,安全生產的講話說了一遍又一遍,然而,緣何在這樣一支“拉得出,沖得上,攻得下,收得回”的隊伍中,竟會發生這樣一個常識性、低層次的安全事故呢?老實地講,他們發生的事故,既并非是因為理論深奧引起的,也并非是因為技術復雜引起的,它們具有一個致命的共性,那就是麻痹大意,盲目蠻干。
作為血淚教訓的結晶,遍查規章制度,尚未發現一個安全生產管理領域的盲點。可以說,目前我們安全生產管理中的“規矩”,已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地不在。說到這里,不由讓人思索:安全到底是什么?我們說,安全什么也是,安全什么也不是。說它高深,因為它是一門管理學問,是一門邊緣科學。說它淺顯,因為只要你按規矩辦事,大可不必擔心發生任何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麻痹大意”的問題呢?在前不久召開的安全生產緊急會議上,該公司黨政主要領導曾經也是這樣發問:我們今年在安全生產上財力和精力的投入比任何一年都更多,要求比任何一年都要嚴,為什么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歸根結蒂還是那句老話,就是落實不夠。按照創建學習型企業的說法,就是執行力不夠的問題。
《太平御覽•木部》中說,蛀眾則木折,隙大則墻毀。此話告訴我們,居安莫忘危,防患于未然。近些年來,要求不嚴成了不少企業的一個通病,某些干部職工精神疲軟,紀律松馳,貽誤工作,甚至導致嚴重人身設備事故的發生,貽害匪淺,教訓慘重。“安全第一”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可謂老生常談。預防事故天天防,月月防,年年防,為何仍有發生?除了重視不夠、制度不嚴、設備問題、客觀因素之外,細究起來,恐怕就是說得多,做好少。
孫武曾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即已明而不知法者,吏士之罪也。他在練兵的時候,若是不把吳王的兩個愛姬繩之以法,決不可能練出“唯王所欲用”、“雖赴水火猶可 ”的一隊能征善戰的女兵。從嚴治理一個企業,并非易事。猶如一個懶散慣了的人,乍一緊張,他會感到渾身都不舒服 。
資料表明,近些年來,基層單位是事故多發地點,主體施工是事故多發區域,零星作業是事故多發部位,春秋季節是事故多發時段。有些基層領導,特別是項目經理、工長這些“兵頭將尾”,如果他們抓安全,也是僅僅停留在口頭,很少去做,那就難以解決根本問題,那就難以達到落實的目的,那就無法杜絕事故的發生。有些單位的領導一天到晚忙于應酬,難以顧及生產一線,真正成了“前方吃緊,后方緊吃”。所謂落實不僅要動手、動腿,還要動耳、動腦,需要花一番力氣,這勢必要求有關領導既要懂得業務,又要多下基層,多聽意見,多查弱點,多做指導,早發現問題,早著手解決,做到防患未然。如此才不至于要求提了很多,希望講了不少,到頭來“江山依舊”,一天到晚依然疲于奔命,依然忙于“填孔補洞”。
我們每年都要進行檢查,此舉可謂有效地促進了安全管理。但是,在此大家還是切莫忘記老生常談的一條,那就是要把主要力氣花在“落實”二字上。我們抓安全生產,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味精胡椒遍地撒”,要學會善于運用哲學的觀點、運用辨證的方法去觀察事物,去處理問題,懂得抓主要矛盾,懂得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謹防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呢?不妨在此暫作一個拋磚引玉的粗淺分析。我們認為基層班組就是一個前沿陣地,就是一個中心環節,就是一個敏感部位,就是一個重要區域。如果說安全和事故是基層的主要矛盾,那么班組長就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他們中間確實有不少實干家,毋庸諱言,“有時他們起的比雞早、有時他們吃的比豬差、有時他們干的比牛多”。但是,橋歸橋,路歸路,我們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將功抵過”。如果這個陣地、環節、部位、區域出現了脫鉤、梗塞、麻木、遲鈍等問題,那么上面領導的文件、通知、會議、活動搞的再多,想的再全,看的再細,說的再好,都是沒有用處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到頭來還是“瞎子點燈白費臘”。我們在基層調查發現,也確實有些班組長“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所謂“上不著天”,就是對上面的文件精神不甚了了,所謂“下不著地”,就是對下面的職工思想不甚了了。俗話說的“上面急,下面望,中間有道擋門杠”,就是說的班組長。
時下,一些班組等基層單位對上級的安全指示和要求,以文件貫徹文件精神,以會議落實會議要求,已經成為慣用方法和定式,至于是不是真的貫徹落實了,上級則很少有人深入基層去檢查,去督導,了解情況的時候則又僅僅是滿足于坐小車,聽匯報。殊不知,事故頻頻發生的單位和事故隱患單位為逃避責任,往往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這些單位的直接主管部門,有的為了體現自己的政績,也不愿去揭瘡疤,匯報盡揀好的說。沒有人去監督整改,發生安全事故也就順理成章了。那種“領導犯病,職工吃藥”的做法,再也不要繼續下去了。
違章是事故的根源,確保安全生產“可控、在控”,就必須確保“零違章”。“人”、“設備”、“環境”是構成安全生產的三要素。假如說,安全生產是個“三角形”的話,那么這三個要素即是它的“三個頂點”。多年以來,失敗和挫折教訓了我們,我們正是從這三個方面出發,提高人員素質,加強設備整治,營造安全氛圍,腳踏實地,從而逐步夯實安全基礎的。
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無備。鑒此,這里借用一種組合警示各個點位——初次上崗的新工人,心存僥幸的麻痹人,變換工種的外行人,湊湊合合的懶惰人,急于求成的心急人,吊兒郎當的馬虎人,手忙腳亂的亂干人,遇有難事的憂愁人,不懂裝懂的聰明人,受了委曲的氣憤人,冒冒失失的莽撞人,心有煩惱的不快人,好奇愛動的幼稚人,受了挫折的灰心人……沿著這些現象來思考我們的安全,是不是就有些許積極的發散性思維呢?安全文化不只是理論上的研究,而是每個建筑人的行為準則和必修之課,甚而成為一種與生俱來的附屬,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賦予它權威和神圣,使我們的安全工作真正在理性的環境之中運行。
辦好企業的各種事情,關鍵在于精細化管理。現在,我們面前遇到的困難很多,挑戰也十分嚴竣。敢于正視困難,迎接挑戰,是一個企業管理層大智大勇的表現。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一種文明,只有具有挑戰——應戰能力才能永續發展。一個有作為的企業或 者一個有作為的人都是離不開壓力的。就像蒸汽機一樣,沒有壓力,就產生不了動力,沒有動力,機車就會停止前進。可以說,壓力是動力之源,壓力產生動力,沒有壓力,就不可能有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如果一個企業麻木不仁,面對各種挑戰熟視無暏,面對各種問題安之若素,這個企業必將是一個平庸的企業,一個走向衰敗的企業。
我們有一個設想,在堅持過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手段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的變化和需要,是否有必要逐步地改變一下安全檢查方式。即由原來的定期式,逐步改變為隨機式,由原來的階段式逐步改變為經常式,由原來的通知式逐步改變為暗訪式;是否可以設立違章舉報獎,凡舉報屬實者,給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質獎勵。目前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職工自覺監督參與的面窄,獎罰并重的舉措還沒有鼓舞廣大職工自覺參與安全管理的熱情。
古訓有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很多企業過去確實取得了不少閃光的榮譽,然而這并不等于工作中沒有了任何問題。危險往往來自麻痹和驕傲。慶父不死,魯難不已。“慶父”就是事故,“魯國”就是企業。如果放任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作風蔓延,各種事故屢禁不止,那么我們將永無寧日。莎士比亞說過,明智的人決不坐下來為失敗而哀號,他們一定樂觀的尋找辦法來加以挽救。培根也說過,奇跡都是在厄運中出現的,這種厄運就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兩位大師的至理名言,闡述的都是壓力的重要性。壞事可以變好事,壓力能夠成動力。眼下,多事之秋即將來臨。因此,我們的黨員、干部、職工必須守土有責,義不容辭,同心同德,如履如臨,反思、反思、再反思,落實、落實、再落實,迅速扭轉不安全局面,保證全年各項工作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