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近年來逐步成為一種新的企業管理、經營模式和社會評價指標,對國際經濟合作和經貿交流產生了深刻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經濟增長、產業升級,交流加深,文化融合,使得企業傳統的價值觀和責任觀念正在發生變化。更加關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勞動者權益和商業倫理,更多地承擔對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責任,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發展的趨勢。
企業社會責任的和諧內涵
2004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十六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把“構建社會和諧”作為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的條件。和諧社會的內涵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國際上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闡述也有很多,形式與內容雖然各有不同,但是其關注社會的環境、勞工權益的保護、合法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內容,也正是“和諧社會”所強調和關注的重點。這可以說是中外有識之士智慧和理念的“所見略同”。它不僅是全球企業的共同責任,也是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保護環境、支持慈善事業、捐助社會公益、保護弱勢群體等等。這些非經濟利益因素同企業的經濟效益放在一起,成為政府和社會評估企業促進社會持續性發展的依據。
在開放的國際市場上,企業依法享受權利,同時也要遵循社會道德的要求。所有追求也不僅是單一的資產而包括謀求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共同發展戰略的社會責任。“關注全球范圍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勞動權益和商業倫理是所有跨國公司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而承擔全球性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公平化的要求。政府應抓住一個最關鍵的環節,讓社會、民眾、政府官員,讓各行各業人士統一思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建設道路。
職業安全衛生是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
實際上我們常常談到企業社會責任,沒有什么比保護工人的健康,他們的生命安全是更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2005年,我國工業系統因工死亡1.5萬人。當年全世界發生一次死人10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都在中國。近10年一次死20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也發生在中國。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千百萬工人是在一種非常危險的環境中工作的,他們的生命的權利、他們健康的權利,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就是說,我們相當一部分企業沒有盡到最基本的責任,由于我們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沒有注意安全問題,使千百萬工人喪失了生命、使千百萬個家庭妻離子散。
從宏觀的角度而言,我們國家工傷事故的死亡和重大事故的概率,和我們國家整個的宏觀經濟形勢是密切相關的,它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行為,是眾多個企業的行為。當我們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我們死的人就要多,或者說風險就要加大。當我們經濟速度減緩的時候,我們死亡的人數就會減少,換句話說風險就會減少。
[NextPage]
目前中國處在制造業高速發展的時期,制造業的高速發展會帶來兩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第一是環境污染,第二是職工的基本權益,包括安全生產的問題會非常突出。我國經濟總量和規模在不斷擴展,但是企業和地方政府在把握經濟的平衡方面的能力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我國有世界上一流的企業,也有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企業,這樣一種管理水平在一種經濟高速發展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失誤,這種失誤就表現在對工人的權益重視不夠。
保護廣大工人安全和健康,是每一個企業,是我們的政府迫在眉睫的責任。倘若僅僅追究個別企業主的責任,僅僅靠宣傳,靠搞一些安全生產的檢查,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我們要依靠國家的行動,宏觀的、堅決的干預措施態度解決問題。
企業社會責任的中國特色
企業社會責任對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對于提高國家經濟實力和企業國際競爭力,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一新的趨勢,要求我們用新的思維、從新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問題。
第一,把握企業社會責任的世界潮流,建立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推進機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循環經濟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基礎。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政府對于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城市與鄉村的協調發展高度重視,對建設循環型經濟、環境友好型社會高度重視,對于“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的生存質量、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高度重視,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引億萬人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行動綱領。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把國家戰略目標和原則變成自己的日常行為,并承擔起相應的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時,才有助于這些戰略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社會責任不僅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其基本精神也與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相吻合。
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既不是企業辦社會,也不是發達國家實施的貿易壁壘,既不能看作是慈善行為,也不能看作是企業增加成本。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承擔對員工、對消費者、對環境和對社區的社會責任,實現企業利益和社會發展的雙贏。盡管企業社會責任容易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工具,但其本質上是社會良知對資本權力進行的一種制約。樹立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并建立相應的制度,是引導我國企業健康發展的舉措,是我國企業轉型和提升的一個關鍵點。當社會責任投資變成越來越重要的競爭準則時,增加員工福利、增加對環境保護的投資、對社會責任投資,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路徑。善待員工,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可以激發員工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創新精神。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最主要的內容是在日常的企業運營中,在產品整個生命流程中,在每一個環節和過程中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和要求。
[NextPage]
第二,實施企業社會責任,體現了全球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趨勢,也為我國國企深化改革提供了一種實踐方式。
在工業化進程中各國的企業存在著同樣的挑戰,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威脅著整個人類社會。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有助于消除環境污染,減少資源消耗,形成以企業循環為基礎的循環經濟。因此,在深化我國國企改革中,倡導企業社會責任必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我國國企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并不意味著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作為一種20世紀8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率先興起的運動,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是時代和社會進步的表現。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已經從過去主要是硬件競爭同時上升到軟件的競爭,從過去主要是技術、產品的競爭上升到公司社會責任理念以及公司道德水準的競爭。先進的公司責任理念和行為,成為企業制勝的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行為管理之后,企業管理已經發展到文化管理階段,“以人為本”的社會責任管理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和貿易大國,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企業社會責任及其對我國的影響,認識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國際趨勢。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國企深化改革的一個突破口。這對我國企業適應國際規則、提高國際競爭力,突破發達國家所形成的綠色貿易壁壘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和國際合作,推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
在現代社會,企業如果放棄社會責任,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損害生態和環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現代企業,就會被現代社會唾棄。我們多數企業還是粗放式的增長模式,付出了資源和環境的沉重代價。近年來,沃爾瑪、家樂福、阿迪達斯、通用電氣等企業,開始對中國的供應商進行社會責任審核。由于我國尚沒有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機構、標準體系和監管體系,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也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使我們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
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在中國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中外文化智慧融合的結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充滿綠色和誠信的通行證,對突破種種貿易壁壘和市場壁壘,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經濟全球化,要求企業建設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企業社會責任,從而提高企業的社會地位和形象,贏得廣泛的支持和認同。因此,我國企業要提升國際競爭力,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勢在必行。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論安全發展
下一篇:從“尿布與啤酒”中挖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