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7日,由中國建筑學會組織近30位設計大師及兩院院士參加的“超高層建筑的發展和建設”論證會上,專家們在充分肯定超高層建筑的興起標志著人類進步和文明發展的同時,幾乎都強調超高層建筑要因地適度發展,特別應努力克服超高層建筑自身在安全度上的弊端。誠然,震驚世界的9.11恐怖事件毀壞了人類建筑文明,但它卻再次為大都市及其超高層建筑發展敲響了安全的警鐘。
超高層建筑很多都是采用玻璃作為外飾面,他們都是用膠來粘合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膠會出現老化。國外的做法就是檢查人員坐吊船檢查玻璃幕墻的膠,往往10至20年就開始老化。就算是搞衛生蜘蛛人,對于那些膠老化、漏水,他也看不到,檢查不著。應該說現在還沒有人規范化地去檢查,整個建筑物的外飾面的粘合、老化、變形很難顯現出來。
廣州的東風路和環市路都曾出現過超高層建筑的玻璃掉下來的情況,都是因為粘合膠出現老化造成的。玻璃之間仍有空隙,里面藏的白蟻會對建筑安全構成威脅。玻璃之間有結構性支承的間隙。超高層的間隙是蛇蟲鼠蟻的聚居地,尤其是白蟻。所以高層建筑的防治小組不斷在底層打白蟻,但這是出現了才打藥的,里面的破壞面有多大沒有人知道。
在《超高建筑存在安全等問題,限高迫在眉睫》一文作過如下論述:
如果你在大樓第63層工作,離地面200米,大樓突然發生火災,你該怎么辦?北京市政府專家顧問團顧問、北京市公安局奧運安全組專家金磊說,很多在超高層建筑上班的人,幾乎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可這個問題卻日益威脅著城市安全。
金磊說,城市安全部門曾經做過一個試驗,讓一名身強力壯的消防員從第33層跑到第1層,用了35分鐘。如果是一名身體素質一般的工作人員或老人、小孩,所需時間肯定翻番。而火借風勢,30秒內就可以從第1層到達第33層。這樣算來,人們跑到樓外逃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有關調查顯示,我國高層樓宇空置現象相當嚴重,而日常管理開支又十分高昂,一批超高層建筑幾乎已經被龐大的開支壓垮。建筑高度超過300米之后,建筑成本很高,同時還帶來一系列的安全問題、環境問題、內部交通問題,已經失去了所謂的節約土地的意義。
“中國城市建筑必須要有好的規劃和設計,不能為了標新立異而追求高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馬國馨說,我國是人口大國,土地資源很缺乏,不可能所有城市都要求蓋一層的房子,允許一定的高層建筑和超高層建筑是必要的。但必須承認的是,超高層建筑技術更復雜,工藝更先進,投入更大。“有些政府和企業把超高層建筑作為宣揚政績的工程,盲目攀比,不符合實際!
馬國馨強調,高層建筑建在哪里,該不該建,必須慎重考慮,符合可持續發展觀!胺孔邮怯脕砭幼『娃k公的,如果用起來不方便,再好再高的房子也不好”。他說,很多地方盲目攀比,爭相蓋所謂的“世界第一高”,“這樣的第一對國家發展沒有意義”。
正是擔心超高層建筑的安全問題,2002年7月14日揭曉的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方案,已經沒有了數百米的超高層雙塔建筑。北京市公安局奧運安全專家組專家金磊說,這是規劃師和建筑師有了安全意識后,冷靜思考做出的理性決定。
“消防部門的云梯只有100米高,如果300米的高樓出現火災,根本無法進行救援,除非動用直升機滅火,可協調還需要時間。”金磊說,城市超高層建筑的安全隱患往往被人們忽略。
據他介紹,研究表明,超高層建筑存在諸多火災事故隱患。建筑裝修中使用了大量可燃性材料,建筑內部還分布著大量電線電纜,一旦
火災形成,火勢會非常迅猛,電梯井和管道井就像一個個大煙囪,火借風勢,蔓延很快。此外,超高層建筑中普遍使用的鋼結構體系耐火性較差,超高層建筑內部人員疏散也會比較困難。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宋春華說,建筑并非越高越好,超高層樓宇無異于一條豎立起來的街道,存在著安全、內部交通、環境、能源消耗等多種難以妥善解決的問題,純粹是自找麻煩。
他認為,開發商、投資商以及政府相關部門,不能急于求成,把超高層建筑看成地方性的標志工程、形象工程,更不能帶有“急功近利、樹碑立傳”的想法,防止為“制造市場賣點而犧牲建筑使用功能的做法”。
“超高層建筑蓋了不少,可人們對于超高層建筑的安全問題考慮很少,在理論研究方面更是空白。”作為“北京十一五期間城市綜合減災應急體系建設”項目主持人,金磊把超高層建筑的安全問題寫進了規劃。
金磊分析,隨著經濟發展,高層建筑和超高層建筑還會越來越多,城市安全關注的重心將是這些建筑!暗2008年左右,北京2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肯定會超過幾十座,在這些建筑出來之前,安全問題必須考慮到!
從以上文章不難看出,超高層建筑確確實實存在種種安全隱患,甚至于對整個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還有著諸多不良的影響。另外,筆者還了到上海已立法限制高層建筑,在“兩會”期間向有關部門亦建議廣州立法限制市區高層建筑。看來限制超高建筑已為大勢所趨也!廣西南寧應該也不會例外吧!
作為一種建筑思潮,摩天樓反映了30年前人們對現代化理解的偏差。經過嚴肅的反思,人們已認識到現代化并不僅僅意味著工具與技術,它更應包含人類的價值追求。
超高層建筑的弊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顯現。高層建筑雖有節約土地的經濟性一面,但其內部擁擠、上下困難、設施費用大、阻礙鄰里交往、難以消防救災和預防犯罪等,都不利于生活。它的致命弱點還在于對人的健康不利。據日本醫學專家調查,住在高樓內的兒童因脫離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其身體和智力發育水平相對要低,住在高樓內的老年人因活動空間有限,健康也受影響;高層建筑密集區,還易產生峽谷效應,高樓大廈使得鄰近街道風速陡增,以至于危害行人與行車安全。
在許多發達國家,公眾已不愿被裝入由高樓大廈和高速公路組成的緊張運行的機器中,而紛紛涌向郊區享受寧靜舒適的生活環境。
上海金茂大廈的設計單位、美國SOM建筑事務所的著名結構工程師法茲勒•康說:今天建造190層的建筑已經沒有任何實際困難。要不要蓋摩天樓或在城市里如何處理摩天樓,并不是工程問題,而是個社會問題。
其實早在1974年,芝加哥443米高的西爾斯大廈落成后,以著名建筑師菲力普•約翰遜為首的一批建筑工作者拒絕設計摩天樓,并在此之后美國真的沒有再建摩天樓了。
在摩天大樓的建造方面,歐洲人保持了克制與理智。目前在世界300米以上摩天大樓的排名中,沒有歐洲建筑的名字。在“救救孩子,救救老人,少建高樓”的口號下,歐洲許多城市,已開始有計劃地拆除高樓。 超高建筑對景觀的破壞力巨大。“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開始向世界學習,在超高層建筑方面,我們盲目學了國外很多東西!蹦硨<胰缡钦f道,因為盲目學習國外超高層建筑的風格,我們沒有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
建筑從本質上講是人的空間,是人們營造的藝術空間。高層建筑也是如此,它既要實用,又要有美化環境的功效。而先于建筑存在的是環境,愈來愈多的高層建筑對環境產生著極大的影響。
超高層建筑的數量增多、高度日益增高,首先最令人擔心的是它的安全問題。我國絕大部分高層建筑都是改革開放以后才建起來的,作為“新生事物”還沒有經受過強烈的地震考驗,高層建筑在消防問題上也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幾十層高的樓一旦失火,誰都知道電梯是斷不可乘坐的,那么在高層的人要如何下至地面呢?城市安全部門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一名身強力壯的消防員從第三十三層跑到第一層,用了十來分鐘。這是在正常情況下,倘若發生緊急事件,或身體素質一般的人員或老人、小孩,則所需時間肯定不止這些。而火借風勢,30秒內就可以從第一層到達第三十三層,如此看來,對于處在建筑高層中的人幾乎沒有逃生的可能。夜晚,高層建筑對航班飛行也會造成一定的干擾。
再從成本、能源的角度審視高層建筑。因其體量高大、荷載強度高、地基處理及建筑成本高、電梯垂直爬升的耗能及運轉成本也大。有學者還指出,因建筑本身也是一種消耗性產品,日子長了會有磨損,鋼筋混凝土也會逐步喪失其強度,其維修、保養將會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再看高層建筑與周圍生態環境的關系。首要的一個問題是它會將高空強風引至地面,造成高樓附近局部強風,影響行人的安全。在北京200米高的京廣中心附近就出現過大風中行人行走困難、被風吹倒等現象。除了局部強風,高層建筑還會加劇城市熱島現象。由于空調、照明等設備均需較大的能量供應,產生的大量熱能會改變城市原有的熱平衡,導致城市熱島現象加劇。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過高過密的高層建筑還會與人們爭奪陽光、天空……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
難怪有人把超高建筑威脅環境的城市恐龍!是該好好思考超高層建筑給我們一直努力要締造的和諧社會,給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和諧環境所帶來的不和諧影響的時候了!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不可忽視的“安全敗筆”
下一篇:家庭用藥的基本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