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有效應對各種災難、災害和突發性事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完善安全生產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實責任,嚴格企業安全管理,強化政府安全監督,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全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提出的“加強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提高防范和處置事故災難的能力”,是貫徹落實六中全會《決定》,加強安全生產,維護社會安定和諧的一項重要舉措,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到位。
認清提高事故災害防范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防范事故災害,宏觀上既有從根本上加強安全生產,遏制事故發生之意;更包括有效抵御事故,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損傷的本意。即一方面要著實防止事故發生;另一方面要通過科學施救,化解事故風險。通常所講的事故災害防范著重在于后者。近年來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工作成效十分明顯。據初步統計,僅2006年在全國礦山救護隊伍參加的2614起事故救援、搶救的3352名遇險人員中就有1255人獲救生還;還有水上救援隊伍成功營救16753人、漁政部門成功營救3216人。正因為一次次科學、有力、及時地實施應急救援,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才得以擺脫死神的威脅,"總體穩定、趨向好轉"的安全生產發展態勢才有了可靠的基礎和保障。但畢竟2006年還有11.28萬人在事故中死亡,事故總量過大、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每一起事故所帶來的家庭悲劇、造成的民心創傷、引發的社會震蕩,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和諧社會中不和諧的音符。必須下氣力在杜絕事故發生的同時,加強事故狀態下的應急救援工作,進一步提高災害防范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堅持把防范重特大事故作為應急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務。貫徹預防與應急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的原則,在隨時準備處置事故災難的同時,堅持關口前移、主動出擊,在防范事故上有所作為,力求掌握應急管理的主動權。一要健全安全生產信息工作體系。規范事故信息的收集、報送和處理,嚴格執行值班值守制度,提高應急能力和事故處置效率。二要健全和落實應急預案。要注意克服目前一些地方和單位應急預案存在的上下不貫通、基層不落實、企地銜接不緊密、演練不夠等問題,增強預案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實施性,通過定期演練和搶險救災,落實預案責任和防范措施,發現并彌補漏洞,充分發揮預案所具有的預防事故和應對事故的雙重作用。三要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測監控。建立重大危險源分級檔案,加強監督檢查,定期進行分析評估,建立事故災難的預測預警機制,做到有備無患。四要加強隱患排查和整改治理。對重大隱患和可能發生的問題做到胸中有數,及早采取治理預防措施,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要在預防和救災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把握規律,吸取教訓、改進工作。
盡快建立統一高效的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制和機制。按照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總體規劃方案,應急救援體系橫向包括礦山、危險化學品、消防、海上搜救、鐵路、民航、電力、核工業等子系統;縱向包括國家中心、區域和省級中心、市地中心以及大型企業等多個層次。要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原則,加強三級應急管理、救援指揮機構和救援隊伍建設。2007年要有70%的省(區、市)、50%的市(地)建立機構;重點建設26個礦山、20個危險化學品國家級救援基地;配合有關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消防、海上搜救、鐵路、民航、電力、核工業等救援基地和救護隊伍建設;加強各部門、各地區應急管理機構之間的聯系,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和效果。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安全檢查的八種理念
下一篇:謹防安全工作“燈下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