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因掃墓焚燒香燭和紙錢所造成的山林火災的事情時有發生,火災造成的損失讓我們痛心疾首。每年的這個時節,有許多類似的悲劇在不斷上演。據調查顯示,每年的清明節前后,都是我國火災事故的高發期,而在這所有的火災事故中,大部分的火災是由掃墓時焚燒紙錢導致。
清明火災不斷,悲劇屢屢發被生,這是我們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古人把清明節也叫寒食節、禁煙節,以紀念晉國公子的功臣介子推,他寧愿燒死,也不出山為官。因此,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人們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在世界氣候日益變暖、節能減排已成全球共識的今天,在清明節里禁火節食,盡量減少耗費能源,也許有利于保護生存環境。清明節不應該變成是只知道點火、焚燒的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古人留給我們好的記憶。在清明時節掃墓祭祀,我們以此懷念先祖。但作為一個當代人,這個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卻不僅僅是一個“掃墓日”。懷念祖先,不忘先人,是我們世代傳承的傳統。然而,清明祭掃的習俗雖然傳承千百年,如今在很多地方依然還只是焚燒紙錢、燃放鞭炮。一些人日子好過了,有錢了,到清明節就互相攀比著燒紙錢、放鞭炮、點爆竹。燒幾百萬的紙錢、幾千萬的冥幣……人們爭相以這種方式對先人表示著“孝心”。以這種方式悼念先人,到底是出于祭人的需要,還是滿足祭掃人自己的虛榮心理?可能應驗了人們所說的,這些都是給活著的人、給別人看的。這樣做不僅耗費大量財物,更污染了環境,損害了人們的精神健康,還很容易引發火災。
其實,古人在清明節時不僅掃墓,還包含有踏青、春游等內容。去除墳上雜草,寄托對祖先的哀思。有的還會選擇一個恰當的日子,一家人相邀去墓地、陵園祭祀先人,而后再去游覽踏青,這樣做不僅安詳和諧,同時也避開了城市的擁擠和嘈雜,比單純為掃墓而掃墓更有一番風味。寄托哀思并非焚燒紙錢一件,祭奠祖先有多種方式。又何必一定要焚燒紙錢?
社會在發展,我們的觀念也要進步。清明掃墓要與節約資源、凈化環境、有利身心健康結合起來,要提倡鮮花、水果祭祀,寫紀念文章寄托哀思等文明祭掃活動,不要讓清明節剩下焚燒。不要再讓清明節和火災相聯系。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血的教訓質問校園安全薄弱環節
下一篇:尊嚴的底線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