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公路建設步伐的加快,鄉村公路的路面結構不斷得到改善和提升,為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地方區域經濟和方便群眾出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公路建好后,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客貨運輸車輛及摩托車等機動車逐漸增多,車輛行駛速度越來越快,其中的交通安全隱患也逐漸凸現出來。如何妥善消除隱患,確保鄉村公路安全暢通是當前農村公路建管養工作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一、鄉村公路存在的六大安全隱患
1、彎多、路窄、等級低
受資金及地形地貌等條件的限制,大多數農村公路是按原有路線走向修建的,縱坡及彎道半徑未作或僅作局部調整,路面寬度大多也是在3.5米左右。而且,在山丘地區,瀝青表處路面還占很大比重。由于瀝青路老化快,在建成使用3-5年后就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坑凼、碎裂等病害。上述情況,難以保證鄉村公路上機動車輛的安全通行。
2、附屬設施不全
按照《公路法》“分級管理”的原則,鄉村公路建設資金除政府補助外,其余大多數是靠農民群眾籌集。因此在修建時,農民群眾為節約資金,往往只注重路面結構的改造,而錯車道、防護樁、安全警示標志標牌等附屬設施卻被忽略,極不利于行車安全。
3、機動車輛隱患多
由于廣大農村點多、線長、面廣,交通執法力量有限,執法要做到面面俱到存在很大的難度,在缺乏有力監督的情況下,部分安全意識淡薄的農民群眾,便采取便宜購買廢舊車、逃費車、故障車的辦法,無牌無照無保險的車輛存在,為安全埋下了隱患。
4、運輸秩序有待規范
由于農村客運發展時間不長,部分路段運輸出現“真空”,一些機動火三輪、面包車、兩輪摩托車等車主受非法利益的驅使便乘虛而入,搶客拉客。而這部分車輛又是上述所說的廢舊車和逃費車,有些甚至屬典型的“三無”(無駕駛證、無行駛證、無保險)車輛,車輛狀況差,安全系數低,車主和農村乘客安全意識淡薄。交通執法部門雖然經常進行嚴厲打擊,但因取證困難,仍屢禁不止。非法營運車輛不但擾亂了客運市場秩序,而且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5、監管乏力
在國、省、縣等主干道上,有交通和公安人員巡邏,通常保持全天候監管,危橋險路會得到及時整治。按照《公路法》“分級管理”的原則,鄉村公路的養護管理工作是由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委會組織實施。而鄉村公路由于分布面廣,養護管理工作啟動時間不長,還未形成長效機制,造成了監管乏力。
6、愛路護路意識和安全意識薄弱
在農村,本來鄉村公路的技術等級就較低,加之老百姓愛路護路意識較差,在鄉村公路上和公路兩邊亂堆亂放、打場曬糧、加水洗車、建房搭棚、挖溝引水等現象較嚴重。駕駛人員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交通安全事故。
二、破解農村公路安全隱患的建議
1、增設附屬設施
一方面充分利用鄉村公路所處的地形條件,因路制宜,在視距良好的開闊地段增設錯車道,解決路基、路面寬度不夠的問題。另一方面對危橋險路進行排查,在必要路段增設示警樁、防撞墩和醒目的安全警示標志標牌,起到保護過往車輛和提醒駕駛人員的作用。
2、加大執法力度,維護運輸秩序
采取疏堵結合的辦法,一是交通、公安、城管等執法部門要加強聯合,將行政執法職能向農村進一步延伸,提高執法覆蓋面,加大對非法營運及超限超載運輸的打擊力度,并形成長效機制,凈化客運市場環境,切實保護合法經營者的利益。二是要加快農村客運的發展,切實解決百姓乘車難的問題,切實達到“治本”的目的。三是對已開通農村客運的地區,要定期對車輛技術狀況進行檢測和保養維護,經常對駕駛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堅決杜絕酒后駕車、疲勞駕車或將車交與不具備駕駛資格的人員駕駛。
3、加強養護管理,確保農村公路安全暢通
利用報刊、電視、廣播、標語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愛路護路意識。同時,結合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大力推行農村公路養護工作市場化、規范化、合同化,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的監管,強化社會監督,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新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確保鄉村公路安全暢通。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尊嚴的底線是安全
下一篇:對輸配電線路安全運行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