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道路交通事業蒸蒸日上,中國已然躋身于世界機動車使用大國行列。然而,自2000年以來,每年近十萬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幾十萬的交通事故受傷人數,使中國不得不面對名列交通事故高發國家之首的尷尬局面。作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者,作為道路交通安全的守護人,交警部門一直以來都在探究,是何原因讓那么多鮮活的生命瞬間消失在滾滾車輪之下?在道路交通組織中,人、車、路三者間的關系,人始終是居主導地位,縱觀這一起起血淋淋的交通事故,追其事故根源,皆因事故一方或雙方當事人違反交通法規,把交通安全置于腦后。交通安全意識作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不能只靠交警部門通過執法來管教,更不能用嚴管重罰來培養,關鍵在于個人養成。道路交通安全事關人的生命,維系千家萬戶的幸福,遵守交通法規就好比每天都要刷牙洗臉一樣,應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好習慣。那么,什么是習慣呢?在最新版的《新華詞典》中,對于“習慣”是這樣釋義的:“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的,但如果不好好接受教育,那么人與人之間的性情就會相差甚遠。由此可見,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對于規范人的言行,提高人的素質修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交通安全理念教育是交通行為習慣轉變的基礎
要增強廣大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安全意識,規范其參與交通的行為,就必須牢固樹立交通安全理念。然而,讓人接受一種理念不容易,再把它轉化為行為習慣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深入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任重道遠。
(一)依據交通參與者群體特性制定宣教計劃
回顧以往的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模式,應該說交警部門已經費盡心思,如發宣傳資料、懸掛宣傳橫幅、刷宣傳標語、制作宣傳錄像、到學校、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上交通安全課、送戲下鄉等等,可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可宣傳效果如何呢?各類交通違法行為仍隨處可見,交通事故仍在高位徘徊,交通安全形勢讓人堪憂。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主體單一、機制不健全、宣傳面不廣、效果不明顯是目前交通安全宣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為適應新形勢需求,要逐步提高公民的交通法制觀念和交通安全意識,必須健全交通安全宣傳機制,創新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模式,擴大宣傳面,增強宣傳效果。
從一名交通管理者的角度出發,按交通參與者的交通方式,可以分駕駛人、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乘車人四類;按交通參與者的社會身份,可以分為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流動人口三類;按交通參與者的年齡,可以分兒童、青少年、中老年三類等等。隨著交通參與者越來越廣泛,人們的交通需求也越來越多,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也應當從實際出發,力求做到針對性、靈活性、多樣性。靈活、多樣的宣傳手法,生動、具體的宣傳內容,不僅可以防止宣傳對象對我們的宣傳產生抵觸或厭煩心理,更能夠激起宣傳對象對交通安全知識的求知欲,從而自覺地行動起來,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防范,使宣傳得到實際效果。因此,對交通參與者進行群體特性區分,更便于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因人施教,提高宣傳教育的成效。
(二)將交通安全宣傳教育融入生活
如何讓學習交通法規,遵守交通規則成為廣大交通參與者的自覺行為,文明參與交通成為廣大交通參與者的行為習慣呢?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各種知識和技能學習最好在生活中進行,習慣培養更應該如此。教育是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社會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由此可見,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育,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以往教條式、本本主義的宣傳教育對交通參與者并未起到根本的警示作用,強迫式的宣教,極易引起被教育者的厭煩和抵觸情緒。所以,我們在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時,一定要讓交通參與者的學習觀念從“你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讓學習交通法規成為廣大交通參與者的基本需求,一種對生命安全的社會需求。
社會是一個最大的學堂,它對“學生”沒有任何要求,因此,我們在開展宣傳教育的時候,要充分利用“大學堂”的教學資源,將交通安全理念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去。電視、廣播、報刊、燈箱廣告、車站、酒店、超市、社區活動室等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將交通安全意識灌輸給廣大交通參與者。
(三)教育與處罰相結合仍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交通安全法規就是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的規矩。交通法規的執行,依賴于人們對它的認同、信仰和自覺的遵守,這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既法律制定----強制執行----抵制、規避----強制執行----認同、自覺執行。因此,從目前的社會交通安全形勢看來,交通法規的強制執行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也就是說要讓交通參與者自覺養成交通安全行為習慣,交通管理部門的行政執法必不可少。其實,再一無是處的人,他也明白生命的可貴,也明白“車損可以修復,人毀無法彌補”的道理,關鍵在于他是否意識到交通安全與生命息息相關,要提高這種認識,是離不開交警的長期執法管理。每年,交通管理部門都要組織開展不同類型的交通秩序集中整治,不斷強調嚴管重罰。在整治工作期間,道路交通秩序的確有明顯改善,交通遵章率會大大提高,交通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然而,一旦整治結束,嚴管態勢緩和,各類交通違法行為就會慢慢反彈,交通事故隨之增加。可見,在我國目前的交通安全形勢下,加強行政執法,加大處罰力度確實是最直接、效果最顯著的管理方法。在此,筆者并不是提倡“以罰代教”,只是借用“重典治亂”來實現交通管理最基本的目標----改善出行環境,提高交通行為守法率。處罰只是我們用來提高教育效果的一種輔助手段,我們在與交通違法行為較量與抗衡中,應該先讓交通違法行為人束手就地仰視你,并因為你的存在而形成“恐懼慣性”,然后畏于執法威懾力,朝你所期待的目標邁進。在我們通過行政執法給予交通違法行為人當頭一棒后,必須將執行法律與宣傳法律有機結合,才能讓法規深入人心,并進而轉化為道德的一部分,進而轉變為文明的交通行為習慣。
二、交通安全行為習慣形成關鍵在于自我養成
常聽人說“習慣不會讓人痛苦,養成習慣的過程是痛苦的。”如何養成交通文明行為習慣,提高遵守交通法規的自覺性,讓大家在習慣養成的“痛苦”中體驗到交通安全帶來幸福快樂呢?筆者覺得除了交通管理部門的外力推動,關鍵還在于交通參與者個體的自我學習、自我提高、自我管理。
(一)自我學習,提高交通行為的辨析能力
無論是以何種交通方式參與交通的行為人,都能對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斷和能力評價。作為一名交通參與者,必須掌握參與交通的基本規則,才能在參與交通時作出正確的行為決定。這就要求交通參與者要重視交通安全法規的宣傳教育,把交通法規作為人生一門必修功課來認真學習。人們在自主學習的同時,還應當虛心接受他人的監督、指正,通過深化學習,進而強化行動,提高自我辨析交通行為正確與否的能力。
(二)自我提高,增強文明交通的踐行能力
要將交通安全行為理念轉化為良好交通安全行為習慣,將交通安全意識演變為文明交通行為,廣大交通參與者應該動腦、動手、動口參與交通安全行為體驗,從而豐富和加強內心體驗,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交通安全意識變為自己的內心需要。人的素質并不全都是一樣的,在參與交通的過程中,總有一些人在有意無意地破壞著交通規則,以一種不文明的行為在踐踏著許多交通人所努力營造起來的文明。每個交通參與者都有義務、有責任共同承擔起維護交通文明的責任,從我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對身邊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破壞文明交通的人和行為大膽予以制止,積極做一名文明交通的踐行者和勸導者。
(三)自我管理,提升交通出行的綜合素質
我們提倡自我管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是為了得到贊美,而是怕來之不易的高尚品質被不良的環境習慣逐漸淹沒。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駕駛二輪摩托車不戴頭盔的時候,每人心里其實很清楚不應該這樣做,但是如果隨波逐流,也許就成了習慣,麻木了,不覺得什么了。然而堅持告訴自己那不是一個文明交通人應該做的,不要把自己定格在一個低的層次,要自覺遵守交通文明規范和準則,立足于自我改造、自我塑造,去追求自我的完善,那么,總有一天,不良環境習慣會在我們的堅持下被改善、被同化,我們的交通秩序會呈現出安全暢通、文明禮讓的新氣象。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最寶貴的力量也是習慣,希望廣大交通參與者都養成一個良好的交通行為習慣,并讓你的交通行為習慣成為一種自然,用你良好的交通行為習慣演奏你美好的人生樂章,用我們大家良好的交通行為習慣創造一個安全、有序、暢通的交通環境。
一直以來,城市交管部門都會把城市交通安全做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要求市民過馬路走“斑馬線”是最基本的一條,但隨意橫穿馬路的現象時常可見。明明看到紅燈在前方亮起,還有人會急匆匆地沖向馬路對面,交通協管員響亮地哨聲也無法讓他們停下腳步,人車爭道的大戰屢屢上演。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條的規定,行人、乘車人、非機動車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關于道路通行規定的,處警告或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罰款。還規定機動車在通過人行橫道時,須減速行駛;遇有行人橫穿時,須讓行人先行。特別是交叉路口左轉彎和右轉彎車輛,在人行橫道遇行人正常通行時,須停車讓行。并嚴禁機動車在斑馬線上停車,以保證人行橫道安全暢通。交警部門指出,行人在斑馬線上正常通行時與機動車發生事故的,對肇事機動車將從嚴處理。可見,不管你選擇哪種交通出行方式,都必須遵守交通法規。如果因行人交通違法引發交通事故,行人照樣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無獨有偶,筆者在小西湖看到,當紅燈亮起的時候,兩位交通協管員便拉起一條長長的絲帶,橫在斑馬線上欲過馬路的人群前,防止行人橫穿馬路。顯然,這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方法,但是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自從“架”起這座“籬笆”,這里的交通秩序便好多了。
當文明成為一種習慣,以前的不良習慣也將會很快得到改變。據相關數據顯示,在蘭州城關交警大隊的轄區內,超過58%的重大交通事故都是由于機動車未按規定避讓行人引發的,因此讓廣大司機在斑馬線附近養成文明禮讓的習慣是很有必要的。當司機師傅們能自覺養成在斑馬線前禮讓行人時的好習慣時,蘭州的交通狀況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
這些好習慣都不難做到,難得是堅持。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告訴了我們,人的習慣或者說是習性本來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后來有人好習慣多,有人壞習慣多,那是后天學習培養造成的差異,可見有意識地養成好習慣是多么的重要。曾子說他“吾日三省吾身”,“吾日”就是堅持。我們要想養成好習慣,也應該每天都想一想自己的行為,改正錯的,堅持好的,長此以往還怕自己不能成為擁有眾多好習慣的人嗎?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一、好習慣要在生活中培養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事實正是如此,孩子習慣的養成主要在家里,父母應該注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
陶行知先生認為,各種知識和技能學習最好在生活中進行,習慣培養更應該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寫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國哲學家康德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育下養成了嚴謹的生活習慣。據說,他每天散步要經過鎮上的噴泉,而每次他經過噴泉的時候,時間肯定指向上午七點。這種有條不紊的作風正是哲學家嚴密思維的根源。可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一個人的成功起著積極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例:
有一個小朋友叫陽陽,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陽陽從小就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對陽陽非常寵愛。他們對陽陽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當陽陽進入幼兒園時,還不會獨自上廁所,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睡覺……陽陽在生活中根本就沒有學到良好的自理習慣!這時候,陽陽的父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把陽陽接到家中,對陽陽進行生活習慣的訓練。
由此可見,生活即教育,父母應該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同時,父母應當經常在行為、舉止和談吐等方面給兒童一個最好的榜樣,講話時要注意禮貌、舉止要文雅,表現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為和良好的習慣。如果能夠經常這樣以身作則,這種長期熏陶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養,通過日積月累,讓兒童的良好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二、好習慣要在實踐中培養在實踐中養成習慣,要不斷身體力行,使習慣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非常重視在做中學。因此,他主張在做中養成習慣,即在實踐中養成習慣。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寫道:“我們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獲。”
葉圣陶先生也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身體力行、躬行實踐,才能“習慣成自然”,收到相當的效果。
什么是“習慣成自然”呢?
葉圣陶是這樣解釋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么心,仿佛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他舉例道:“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
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過程,是嚴格訓練、反復強化的結果。現代控制論創始人、美國著名數學家維納,在回憶父親對他早期學習習慣的嚴格訓練時說:“代數對我來說沒有什么困難,可父親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精神不得安寧,每個錯誤都必須糾正。他對我無意中犯的錯誤,第一次是警告,是一聲尖銳而響亮的‘什么’,如果我不馬上糾正,他會嚴厲地訓斥我一頓,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個能干的人,可是他們到后來一事無成。因為這些人學習松懈,得不到嚴格紀律的約束。我從父親那里得到的正是這種嚴厲的紀律訓練。”父親嚴格的訓練,終于使維納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后成為譽滿全球的科學巨人。三、要抓住教育的關鍵期自從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發現動物行為發展的關鍵期,并榮獲諾貝爾獎后,人類廣泛地開展了對自身各種能力與行為的發展關鍵期的研究。
研究發現,孩子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關鍵期的問題。幼兒園和小學是培養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的關鍵期,而到了中學,就是改造習慣時期了。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孩子可以受益終身;在兒童時期養成了壞習慣,就有可能終身受到傷害。因此,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兒童的關鍵期。如果錯過關鍵期,對習慣的改造將要比塑造艱難得多。抓住關鍵期進行習慣的培養,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下表是一些兒童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年齡2歲3歲3歲半4歲4歲半5歲5歲半6歲
習慣計數能力規則意識觀察力語言能力交際能力生活觀念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要使孩子養成一種好習慣,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現的行為。例如,孩子第一次罵人的時候,他并不是道德驅使,而是覺得好玩。這時候,孩子會觀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對
自己行為的反應。如果成人的態度是冷淡的、嚴肅的,孩子就會明白:“大人不喜歡我的這種行為。”由此,他會減少這種行為。如果這時有成人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出贊揚、夸獎或者高興地笑等反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受到成人喜歡的,由此,他會增加這種行為出現的頻率,從而養成不良的習慣。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關鍵期來教育孩子。四、好習慣要培養,壞習慣要糾正對于父母來說,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更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因為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具有自然的驅動力和心理慣性,有時候就算沒有外部條件,習慣行為也同樣可以做出。許多孩子有時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習慣,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復不良的習慣。這時候,父母要幫助孩子抑制和糾正壞習慣。
上一篇:用鐵的手腕抓好安全生產
下一篇:談交通安全管理中人性化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