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雙苯廠因操作不當發生爆炸事故。除造成8人死亡,1人重傷,近6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4 600多萬元外,還導致松花江水質嚴重污染,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和國際社會及俄羅斯的關注。此次事故原因究竟何在?此次爆炸,又有什么教訓需要引以為戒?為此,本刊記者特奔赴事故現場進行了采訪。
現場滅火 危急關頭生死搏
2005年11月13日13時30分,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雙苯廠(以下簡稱“雙苯廠”)連續發生兩次猛烈爆炸并起火,爆炸當即造成雙苯廠苯胺二車間苯胺裝置、1個硝基苯儲罐、2個苯儲罐報廢,廠區其他車間的門窗全部損壞,6名在現場處理情況的巡檢人員被炸死或失蹤。
13時38分,吉林市公安消防支隊接到報警,119指揮中心立即調度市內11個消防中隊、57臺消防車、287名消防官兵趕赴現場。與此同時,吉化分公司企業專職消防隊5個大隊、30臺消防車、140名企業專職消防隊員也奉命出動參加搶險救援。吉林省消防總隊接到報告后,又先后調出長春市消防支隊9臺消防車、43名消防官兵前往增援。
吉林市消防支隊染料廠中隊與吉化公司雙苯廠一墻之隔,爆炸的苯胺車間與染料廠消防中隊直線距離大約有500m左右。染料廠中隊副中隊長王宇介紹說:“當時我們正在室內休息。突然一聲巨響,將我從椅子上震到地上,我馬上意識到出事了。跑出來一看,中隊窗戶玻璃和窗框被巨大的沖擊波擊碎,3扇車庫大門也全都扭曲變形,化工廠方向火光沖天。我大喊一聲‘拉電鈴,全體出警。’13時41分,我們最先到達爆炸現場。此時,整個裝置區上空濃煙滾滾,遮天蔽日,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氣味,泄漏的物質從斷裂的管道中噴出,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發出的呼嘯聲,震耳欲聾,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吉林市消防支隊副政委王畢介紹說,雙苯廠是染料廠消防中隊的責任區,染料廠消防中隊過去曾對該廠區進行過多次滅火應急預案演練,到達現場后,染料廠消防中隊立即按照以前制訂的滅火預案,迅速展開火場偵察和滅火準備。
13時50分,吉林市公安消防支隊支隊長劉軍和其他支隊領導先后到達火場,并立即成立了火場一線指揮部,迅速啟動化工裝置火災滅火救援預案,組織先期到達的部隊展開戰斗。此時,裝置區內反應釜已經變形,并伴有刺耳的尖叫聲,隨時可能再次發生爆炸,直接威脅著現場參戰官兵的生命安全。劉軍在征得吉化公司總工程師李崇杰等現場專家的意見后,果斷命令滅火部隊全部后撤。當所有的戰士都撤出前沿陣地不到兩分鐘,裝置區再次發生猛烈爆炸。爆炸將裝置區后側炸出了一個深8米、寬十幾米的大坑。強大的沖擊波將后撤的官兵一個個掀翻在地,在火場前沿陣地來不及撤出的消防車輛的車窗玻璃被強大的沖擊波擊得粉碎,大噸位的消防車被移位幾米遠;一塊塊2米多長的鋼板碎片像天女散花,被沖擊波拋在數百米之外,1km以外的居民住宅玻璃被震得粉碎。部隊撤到安全地帶后的20分鐘之內,現場又先后發生數十次爆炸燃燒。一直在現場和消防官兵并肩作戰的吉化公司消防支隊支隊長付沿至今心有余悸:“如果不是果斷作出撤退命令,后果將不堪設想。”
事故發生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部迅速作出反應,第一時間里向吉林石化公司就相關工作提出了要求,全力控制火勢,防止事故擴大,全面清理現場,搶救受傷人員。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市委、市政府對這起事故高度重視,省委書記王云坤、省長王珉等省領導,吉林市委書記矯正中、市長徐建一等市領導親臨事故現場指揮救援搶險工作,吉林省軍區、安監局、公安廳、武警總隊、消防總隊等相關部門領導都趕赴現場,協調指導救援工作。
參與滅火戰斗的消防官兵介紹說,雙苯廠區管線密密麻麻,縱橫交錯,管線內全部是液體苯。起火的苯胺裝置區為20m高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四面的墻壁已被炸毀,架空管線已經坍塌,苯胺二車間發生爆炸后已引起55號儲罐區3個儲量分別為1 500m3、2 000m3、2 000m3的苯儲罐猛烈燃燒,其中24號罐已經被炸開,幾厘米厚的鋼板被燒得透紅,巨大的輻射熱烤得30m外的人睜不開眼睛。尤為嚴重的是,旁邊還有其它13個苯胺、對二甲苯等成品罐和臨近的兩個分別為400m3的氫氣罐。如不及時控制火勢,不僅會使連鎖爆炸加劇,而且整個江北區都將毀于一旦。
為了堅決遏制火勢蔓延,保證其他罐體安全,96臺消防車輛、370名消防官兵、企業消防隊員始終堅持戰斗在火場第一線,將5 000t水、28t泡沫不間斷地射向了火點,屏蔽了其他罐體的燃燒爆炸。
至14時56分,現場已先后發生15次大爆炸。滅火過程中,強烈的輻射熱把許多消防官兵的防護面罩都烤化了,長時間的滅火戰斗,使地上產生了大量的有毒積水,侵蝕到戰斗員的戰斗靴內,將戰士的雙腳泡得腫脹。爆燃飛濺出的酸液把戰斗員的頭盔腐蝕出一塊塊斑跡,戰士雙手被腐蝕得又青又紫。
這場火災過火面積近8 000m2,消防官兵用了近15個小時,于14日凌晨4時,徹底將大火撲滅。此次爆炸事故共造成8人死亡,1人重傷,59人輕傷;雙苯廠新苯胺裝置、1個硝基苯儲罐、2個苯儲罐報廢;苯酚、老苯胺裝置,苯酐裝置,2、6—二乙基苯胺4套裝置停產,直接經濟損失達4 600多萬元。
吉化管理 街談巷議見端倪
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是集油、化、膠、塑、洗于一體的特大型綜合性石油化工生產企業,其前身為吉林化學工業公司,是國家“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中興建的以“三大化” (染料廠、化肥廠、電石廠)為標志的新中國第一個大型化學工業基地,也是新中國化學工業的搖籃。
該基地1954年開工建設,1957年建成投產;1958年經化工部批準,組建為吉林化學工業公司;1994年通過重組和股份制改造,創立了吉林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化學工業公司作為母公司更名為吉化集團公司;1998年劃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管理;1999年經過新一輪的重組改制,核心業務重組為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吉林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非核心業務重組為吉化集團公司。
吉化公司的發展,大體上劃分為4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原“吉林三大化”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造、擴建,發展成為以煤化工為主的國有大型化工生產基地;20世紀80年代初,以年產量為250萬噸的煉油裝置和年產量為11.5萬噸的乙烯生產及其配套裝置建成投產為標志,發展成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兩條原料路線并舉的特大型國有企業;20世紀90年代,年產量為30萬噸的乙烯及其配套裝置建成投產,企業重組改制并淘汰了一大批落后裝置;進入21世紀,以結構調整、扭虧為盈為重點,建設了產量為100萬噸的延遲焦化生產、年產量為7萬噸的苯胺生產等一系列重點技改項目和年產量為60萬噸的乙烯生產改擴建工程。
正在吉化重振旗鼓、大展宏圖之時,雙苯廠卻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爆炸事故。
在采訪現場,大多數采訪對象不約而同地向記者介紹的第一個情況是吉化的管理問題。吉化103廠的一位職工透露說,發生這樣的事故其實早在預料之中了。職工平時不能正常休息,“朝七晚九”一周7天都要工作,干的卻大多是些面子上的事,只要衛生干得好,生產工藝出不出問題都沒事兒。今年吉化公司出的事還少嗎?103廠燒死了1個、傷了一大片人;104廠也淹死了1個,結果報的是“自殺”;乙烯廠也因為施工管子掉下來扎死1個,安全帽都穿透了。
在采訪中,部分吉化職工及家屬向記者反映,在管理上沒有抓住實質的東西,整天抓一些表面的工作,動不動就罰錢。下雪天,組織職工用熱水化雪,用鋼刷刷馬路,開會不讓上廁所,兩次沒接電話就免職。針對吉化的管理,職工中流傳:“裝置可以爆炸,衣服不能穿差;管道可以漏油,不能不揀煙頭;儀表可以全停,不戴胸卡不行;工作可以不會,條例必須會背;設備可以出事,走路必須排隊”。公司崗檢的工作內容是“坐凳子不能翹腿,不能胳膊搭在靠背上,一塊抹布放不對都要扣錢!”
一個曾經在雙苯廠上過班的職工反問記者:“工人每天上班,腦子里想的不是如何把工作干好,而是如何應付隨時到來的檢查人員。每天上班時神經高度緊張,經常處于下崗、扣分、罰款等惶恐之中,身心疲憊,壓力極大。如果一個企業中的員工大都是這種狀態,試問這個企業是安全的嗎?”
吉化的一名管理人員介紹,爆炸發生以后,針對吉化總經理于力的管理方式,意見較大。
2002年5月,于力自撫順石化走馬上任,擔任吉化分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吉化股份公司董事長。上任伊始,于力即推出了“六查六整頓”,從嚴治廠。中石油曾號召下屬單位學習“吉化經驗”,轟轟烈烈地搞過吉化的“六查六整頓”宣傳。學習材料上有吉化的管理制度描述:在廠區內走路要2人成行,3人成列等。2004年“安全生產萬里行”在吉化檢查時,于力曾向“萬里行”匯報說,兩年來,吉化共處理各類違紀人員4 873人,罰款215萬元,其中曾有因為帶煙進廠被罰的。
這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我個人覺得于力還是一位有能力的領導,敢說敢干。前幾年,吉化也像其他國企一樣嚴重虧損。1997年至2001年,吉化累計虧損90多億元;2001年虧損28億元,幾近破產;2002年于力上任以來,正好趕上化工市場抬頭,化工行業開始大幅盈利;2003年,吉化銷售收入193億元,實現利潤8億元,吉化一舉扭虧為盈,于力也被贊為化工行業的“扭虧英雄”。此外,于力的“從嚴治廠”,也確實改掉了很多吉化人習以為常的陋習,但在步入正軌后不應再采取高壓政策。
一些知情職工告訴記者,吉化是一個老廠,設備老化,年久失修,加之管理不善,運行本身就不是很穩定。一些車間已經是使用了幾十年的老設備,管線更是老化嚴重,但單位沒有進行更換,而是花幾十萬元在老的管線上刷油漆,將就著用。于力到了吉化后,為了生產效益,不管設備老化問題,檢修總是草草了事,原來的1年一檢修變成現在的3年一檢修。大檢修時間也被壓縮,一臺機組本來要10天的檢修時間,現在只用了短短幾天時間就重新開車,3年來一直是這樣。前兩年,確實看到了不少效益,但設備老化和全力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同時出現。小到普通的跑、冒、滴、漏,大到設備停車、跳車,在公司的各個車間都時有發生。
就在今年9月到10月初,吉化剛進行了3年一度的設備大檢修,檢修期間還停止了生產。但在檢修之后不到1個月,雙苯廠就發生了爆炸事故。
一位在吉化工作了20余年的老工人介紹說,從2000年開始,石油系統實行有償解除勞動合同,這一方式在下面實施后卻走樣變調了,導致一些有經驗、有能力的人才被買斷、下崗和分流,吉化就外雇臨時工頂上。危險、有害崗位用不知情、沒技術的農民工,使得整體技術水平下降,這也是吉化事故不斷的原因之一。
12月6日,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在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雙苯廠“11·13”爆炸事故及重大水污染事件國務院調查組成立會議上指出,危化品生產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連續作業的特點。危化品事故的發生,暴露出一些企業包括重點企業內部管理滑坡,安全管理、技術管理、設備管理、工藝管理等松弛,習慣性違章現象嚴重。李毅中表示:“這次事故調查,要以向人民負責的精神,查明中石油吉林石化爆炸事故及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原因,嚴肅追究責任。原因要水落石出,不能不了了之;教訓要刻骨銘心,不能輕描淡寫;處理要切膚之痛,不是罰款就完事的;整改要舉一反三,各類化工廠、中央企業都要吸取教訓。”
知情才能預防
11月14日凌晨4時,爆炸引發的大火被徹底撲滅了,火燒連營的局面也成功避免了。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5 000t消防用水,28t泡沫,裹挾著從爆炸中報廢的1個硝基苯儲罐、2個苯儲罐中泄漏出來的近100t的苯類物質,繞過了吉化分公司污水處理廠而進入了市政排雨管線,直接流入了松花江!
11月15日,疏散的居民和學生已恢復正常生活,爆炸點周邊的空氣中也聞不到異味了。至此,吉化雙苯廠爆炸事故似乎已塵埃落定,殊不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更大的危機正在悄悄地向下游的人們逼近。
11月17日,市區有著43萬人口的松原市開始停水。至于停水原因,市里的說法一直是“管路檢修”。松原市江南城區吃的是二龍山水庫的水,飲用松花江江水的則只有江北城區的10萬人。停水期間,這個居于圣水湖畔的寧靜小城,因不知實情而波瀾不驚。
11月19日21時,污染團進入黑龍江省界緩沖區,苯超標為2.5倍,硝基苯超標為103.6倍。11月20日7時,黑龍江省界第1個監測斷面即肇源斷面檢出苯超標,表明污染帶前鋒已經抵達黑龍江省。
11月21日早上,哈爾濱市政府突然向社會公布了《關于對市區市政供水管網設施進行全面檢修臨時停水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公告》表述,為了保證市區單位和居民生產、生活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決定對市區市政供水管網設施進行全面檢修并臨時停止供水,檢修停水時間約為4天,恢復供水時間另行公告。請市區內的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個體業戶和居民以及供水經營單位做好生產、生活用水儲備,保證正常生產、生活需要。自本通知發布之日起,市區內的各洗浴、洗車行必須立即停止用水。市工商、物價、公安等部門應當加強市場監督和治安管理,維護市場和社會秩序。
正是這份公告,引起了哈爾濱市民的恐慌。很多市民都不上班了,紛紛涌進商場、超市、街頭巷尾的食品店,搶購瓶(桶)裝水、罐頭和方便面,有的顧客甚至一次性購買5 000元的礦泉水。當日,哈爾濱市的商場、超市中的飲用水、面包、方便面、八寶粥等部分食品出現斷貨。
原來,從11月20日中午開始,社會上已有哈爾濱近期將發生大地震的傳言,雖然當地地震局進行了公開辟謠,但并未完全消除市民的恐慌。11月21日早上,停水公告一出臺,小道消息更是以訛傳訛,甚囂塵上。“如果真是維修供水管道,為什么要全市停水?”部分哈爾濱市民道出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心理。
至此,松花江水質污染事件被迫浮出水面。11月21日下午,面對市民搶購飲水、食物和不良商販乘機哄抬物價的恐慌狀態,哈爾濱市政府召集有關部門緊急會議。11月22日,哈爾濱市政府公布了第二份停水公告《關于正式停止市區自來水供水的公告》。將停水的原因明確表述為:“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雙苯廠苯胺車間發生爆炸事故……據環保部門監測數據,預測近期有可能會受到上游來水的污染。”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吉化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仍強調:“爆炸產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絕對不會污染到水源,吉林石化有自己的污水處理廠,不合格的污水不會排放到松花江。”
11月23日,吉林市環保部門一名人士向記者透露:“吉化雙苯廠爆炸當天松花江就已被污染。爆炸發生當天15時左右,我們就啟動了化學事故應急監測預案。初期監測的重點是大氣,在沒有發現有毒物質超標后,我們又把監測重點轉移到了水體上。一開始,我們先測了東10號線,這是石化廠區的一條排雨管線,果然發現了苯,濃度挺高,單從水的顏色上就看得出來,發黃,這說明滅火廢水已經通過排雨管線直接流入了松花江。”
這名人士告訴記者,江北龍潭區是吉林市的工業區,聚集了熱電廠、化工廠、化纖廠、鋼鐵廠、水泥廠等大小上百家高污染企業。這些工廠的工業廢水,包括爆炸的吉化雙苯廠在內,大都是從吉林市濱江北路一側排入到松花江的。在這名人士的指點下,記者在清源橋下找到了這個排污口,從排污口排出的渾黃污水直瀉松花江,離很遠的距離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
吉林石化有自己的污水處理廠,早在1980年吉化就投資建成并投入運行了一個日處理能力達24萬噸的污水處理廠,這個廠也是全國第一個污水集中控制的大廠,為什么還有被污染的水排進了松花江?
建設部信息中心水工業網總經理張穎夏認為,污水處理廠在設計建造的時候,一般會考慮污水類型,采取不同的處理工藝。對于如此高濃度的有毒污水,一般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工藝是無能為力的。關鍵是,這些有毒污水可能根本就沒有進入吉化公司污水處理廠。因為一般道路上的污水口是通向雨水管道的,而很多城市的雨水管道是直接排入附近水體的。
國務院對爆炸事故引起的松花江污染事件極為重視,溫家寶總理指示環保等部門和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飲水安全,加強監測,提供準確信息。
爆炸事故發生后,國家環保總局也啟動了應急預案,迅速派專家趕赴黑龍江現場協助地方政府開展污染防控工作,實行每小時動態監測,嚴密監控松花江水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爆炸第二天10時監測顯示,吉化公司東10號線入江口水樣有強烈的苦杏仁氣味,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標準。松花江九站斷面苯類指標全部檢出,以苯、硝基苯為主,從3次監測結果分析,污染逐漸減輕,但左岸超標10倍以上,右岸仍超標100倍。松花江白旗斷面只檢出苯和硝基苯,其中苯超標108倍,硝基苯未超標。
11月14日,黑龍江省水利廳已經向黑龍江省水文局發出了“密切檢測松花江上游污水團推移過程”的指令,隨后水文局立即成立了突發事件工作小組,加強了對松花江上游來水的檢測,并在黑龍江省境內的松花江上建立了9個觀察點,實施一天一報的檢測機制。11月18日,吉林省和水利部松遼委也就吉化公司雙苯廠爆炸造成松花江水質污染向黑龍江省政府和哈爾濱市政府進行了通報,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政府當時也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和松花江水體監測系統,迅速落實水源、運力和分配等事宜。
這些行動當時并沒有任何一個權威部門出來向社會公開通報,哈爾濱市政府內的部分人士也力主不能公開,擔心一旦真相公開,會引起社會恐慌。而正是那份理論上站不住腳的公告,引起了哈爾濱市民的恐慌。事后證明,最后恐慌恰恰止于社會公眾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及進程。為此,相關部門是否應該深思,以后遇到突發事件,是繼續捂著還是尋求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11月26日下午1時3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飛抵哈爾濱,察看松花江水體污染情況,了解群眾生活用水供應情況,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代表胡錦濤總書記看望廣大干部群眾。下午4時,溫家寶主持召開會議,聽取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及有關部門的匯報。溫家寶指出:“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須對人民高度負責,對人民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負責。對松花江水體污染事件,一定要高度重視,嚴密監測水污染情況,采取各種措施,保證群眾飲水需要和水質安全,切實做好水污染的善后工作,加強宣傳引導,取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加強與俄羅斯的聯系,以友好、合作、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及時通報監測信息,加強合作;同時要舉一反三,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特別是易燃、易爆和危險化學品的安全工作;認真調查事故原因和責任,嚴肅做出處理。”
12月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通報指出,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國家環保總局作為國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事件重視不夠,對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估計不足,對這起事件造成的損失負有責任。為此,解振華向黨中央、國務院申請辭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職務,這一請求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批準。鑒于事故后果的嚴重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慎重研究決定,免去在爆炸事故中負有主要領導責任的吉林石化分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于力的職務,接受國務院工作組和吉林省事故調查組的調查;責成吉林石化分公司免去對事故負有直接責任的雙苯廠廠長申東明、苯胺二車間主任王芳的職務,接受事故調查。
事故留下的思索
事故車間一知情工人向記者透露,2005年11月13日上午,雙苯廠巡檢工人在對車間裝置進行例行檢查時,就發現了苯胺車間硝基苯精致T-102塔精餾提純時因塔循環管處發生堵塞,循環不暢,車間立即組織人員進行處理。上午沒有處理完,下午上班后,當班班長徐德成奉命繼續組織人員進行處理,在排除故障時由于處理不當,瞬間引發連續兩次猛烈爆炸并起火。
吉林省安監局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雙苯廠“11·13”爆炸事故調查組經過現場勘察、證人筆錄、崗位操作記錄等相關資料和調查組專家分析初步認為,事故直接原因是由于停車時當班操作工疏忽大意,未將應關閉的閥門及時關閉,誤操作導致進料系統(預熱器E102及附屬管線)溫度超高,長時間后引起爆裂,隨之空氣被抽入負壓操作的T101塔,引起T101塔、T102塔發生爆炸,隨后致使與T101塔、T102塔相連的兩臺硝基苯儲罐及附屬設備相繼爆炸,隨著爆炸現場火勢增強,引發裝置區內的兩臺硝酸儲罐爆炸,并導致與該車間相鄰的55號罐區內的一臺硝基苯儲罐、兩臺苯儲罐發生燃燒。
在吉化雙苯廠工作了20余年,其中在苯胺車間硝化班硝化崗位工作10年的老工人李先生介紹說:“硝化反應的爆炸沒有別的原因,必是反應過程不流暢。要么是操作工誤操作,混酸加入速度沒有控制好,加入速度快,導致未反應物料積聚;要么是溫度計、儀表失靈,總顯示低溫,操作工判斷失誤,加快混酸加入速度,使反應瞬間爆發;要么是設備出問題,降溫系統失靈或阻斷物料流程使未反應物料積聚爆發瞬間反應。”李先生介紹說:“爆炸點一般多為硝基苯精餾塔塔底,此處會產生、積蓄副產物二硝基苯(易爆物),而且此處的換熱器裂管上會附著高爆炸物硝基酚鹽,一旦塔底虹吸管不暢,換熱器蒸干,必然爆炸;另一種可能就只能是檢修完畢后,氣密工作沒有做,導致負壓系統內進入空氣,馬上引起爆炸。我們以前也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但這些問題有經驗的操作人員都可以有效解決,這次只怕是個新手或急中出錯了,否則不會這樣。”
記者對此進行了求證,中國化工安全衛生技術協會理事長萬世波介紹說:“這幾種爆炸原因確實有可能存在,化工生產過程中需要及時排放殘液,像吉化的這次循環管堵塞,一般采用0.2MPa的壓縮氮氣反吹一下就可解決。”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業績考核局局長李壽生在安委會聯絡員會議上介紹說:“吉化事故,從死亡人數來講,特大事故算不上。但是從它造成的影響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記者在國家環保部門的一位朋友也說:“相對于污染事件,爆炸的影響要小的多,現在麻煩的事,就是雙苯廠全爆了也比不上流域污染的損失。”
12月16日8點30分,經過一周多的準備和協調,撫遠黑龍江水道引流筑堰工程破土動工。解放軍某部奉命從撫遠小河子村下游500m處橫向向俄羅斯大黑瞎子島方向修筑寬40m、300m長的堤壩,攔截從松花江過來的吉林石化污染帶,保證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城市的用水不受污染。
實際上,這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也并非沒有前車之鑒。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爾市一家危化品倉庫發生火災,消防人員在滅火中注入了約10 000加侖水,結果滅火用水與約30t農藥和化工原料流入西歐著名的萊茵河,大量的有毒物質使240多千米的河道變成毒流,河面漂起大量的死魚和生物,人畜無法飲用。自這家危化品倉庫下游取水的自來水廠全部關停,萊茵河沿岸的法國、德國、荷蘭等5個國家深受其害。這起因管理不善和滅火不當引發的環境災難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更使萊茵河在以后的十幾年內沒能恢復元氣。
與萊茵河污染案例大相徑庭的是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次火災事故,這場火災發生在一個汽車噴漆廠,由于該廠位于市政供水系統的分水嶺上,美國俄亥俄州的消防總監現場觀察后,命令只用少量的水滅火,后來,他干脆讓大火任意肆虐,燃燒殆盡,從而使飲用水源免遭了污染。
撲救這類危險化學品爆炸引發的火災,理論上應該使用泡沫或干粉滅火。吉化雙苯廠爆炸事故中,55號儲罐區3個儲量分別為1 500m3、2 000m3、2 000m3的苯儲罐已經因為輻射熱而發生爆炸燃燒。其中24號罐已經被炸開,幾厘米厚的鋼板被燒得透紅。尤為嚴重的是,24號罐旁邊還有其它儲有對二甲苯、苯胺等危化品的13個儲罐,臨近還有兩個分別為400m3的氫氣儲罐。
因為爆炸裝置咫尺之外存在更大危險,在無法移動其他罐體的現實情況和全力控制火勢、避免更大爆炸的思想指導下,現場采用了隔離、冷卻的辦法,依靠大量的水來預防連環爆炸。撲救中重視了燃眉之急,污染的威脅卻被忽視了。按照吉林市環保局一位官員的話說,當時的情況好比是房子著火了,油瓶子倒了自然顧不得去扶了。
然而,事故之后再回過頭來審視事態演繹,權衡利弊,我們是不是考慮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更大的、更長期的危害?
不合理的工業規劃與布局加劇了事故的危害性,不合理的布局常常會使化工廠的一般事故,威脅到一個城市或一條河流的安全。實際上,過去有相當一部分化工企業建在靠近江河湖海或居民稠密區,這些大型企業和車間一旦發生事故,不僅容易導致傷亡擴大、損失加劇,而且極易造成人員疏散、環境污染等次生災害,甚至影響社會安定。近年來,有的地方還在新上馬一批工藝落后,甚至是污染嚴重的企業。這次爆炸和水質污染事件也給政府相關部門提出了一個課題,那就是在大項目的規劃上,不能只看一個省或市的發展,應該跨地區統籌規劃。一些可能造成毒害污染的化工企業不能再在大的流域附近建設了,已經建設但污染嚴重的企業是否也應該考慮停止擴建或搬遷。
2003年12月23日,重慶開縣羅家16H井特大井噴事故發生后,中石油集團公司全體黨組成員曾于2004年1月7日,帶領10個安全生產督查組,不辭辛勞、事無巨細,在點多面廣、路途遙遠的情況下,通過深入施工作業現場,實地聽匯報、看現場、查資料、提問題、進行座談、隨機抽查、模擬事故報警等形式,對集團公司及中油股份公司所屬國內120多個單位及其下屬的部分廠、站、庫、車間以及集團公司在海外14個國家的41個單位進行了安全檢查。
這次檢查以后,中石油系統企業領導和職工的安全生產意識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根除了安全隱患,制止了違章操作?檢查和被檢查是否都不是轟轟烈烈走過場?
在安委會聯絡員會議上,國資委業績考核局局長李壽生指出:“違規違章操作是造成中央企業生產安全事故的最重要原因,吉化事故中違章操作后沒有出現自動化中止,說明它的連鎖裝置可能存在問題。再就是事故的應急預案也存在問題,發生爆炸后,消防部門的任務是控制火情、盡快滅火,但吉化應該知道這些物質的危險性,既沒有封堵,也沒有提醒,從而造成污染,造成國際影響。”
一次違規操作,一個遲鈍的應對,讓苦心經營多年的吉化以一種并不光彩的方式“名聲大噪”。“喝著上游水,想著下游人”的碑匾和“環境友好企業”的稱號,如今都成了一聲長長的嘆息。日常管理紕漏在突發事故面前顯得措手不及,生產安全隱患時刻窺伺著可乘之機。即便是爆炸發生了,廠區距松花江面還有大約1km遠。如果吉化的管理者和現場領導具有高度的環保意識,撲救中無論是筑堰、開渠、挖坑,抑或是堵住松花江排水口,都可能將污染水封堵、截留在小范圍內。事件也絕不可能發展到現在這樣一個惡劣的態勢。污染水混入市政排水導流,可見事故應急預案中缺乏規避環境污染的責任意識。
就要離開采訪現場了,記者再次來到松花江邊,松花江一路躑躅逶迤,奔流不息,一如往年冬日里的枯瘦,然而卻不再清澈。松花江水的步態縱然遲緩,但卻覆水難收!記者默默地祈禱:但愿類似的事故不再出現在祖國其他江河湖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