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北京燕山分公司煉油廠三催化裝置投產于1998年6月,是當時國內最大的重油催化裂化裝置,是煉油廠“九五”規劃“騰飛工程”的重點建設項目。該裝置的投產對消化重油,提高煉油廠的輕油收率起到關鍵作用,是煉油廠的主要效益增長點。1999年5月17日,該裝置置發生一起污油儲罐內浮船沖翻損壞事故,現將事故原因分析報道如下,并提出相應對策。
事故經過(2)
1999年5月17日10時10分,三催化裝置第一再生器的半再生滑閥因儀表短路自動全關,造成催化劑循環中斷,反應崗位切斷進料,儀表工緊急搶修該滑閥。12時32分基本具備進料條件,提升管反應器開始進料,提加工量至150t/h。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液面為70%,裝置由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開始向污油儲罐區退輕污油,以85t/h輕污油量外送進入污油儲罐,當時污油儲罐液位為2548m。12時34分,提升管反應品進料量提到158t/h,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液面升高到78.3%,由于分餾塔頂油氣分離器D-201內液位較高,為防止污油隨富氣帶入氣壓機,造成氣壓機損壞,開始從分餾塔頂油氣分離器D-201內大量退輕污油,退輕污油量很快到提到181t/h。12時35分,提升管反應器進料量提到162t/h,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液面為77.8%,裝置由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退輕污油量為163t/h。12時40分,提升管反應器進料量提到165t/h,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液面為75.6%,裝置由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退輕污油量為163t/h。12時42分,提升管反應器進料量提到168t/h,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液面為73.2%,裝置由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退輕污油量為72t/h。12時40分,污油儲罐液位的計算機屏幕上的顯示失靈(鋼帶尺連接在污油儲罐內浮船上)污油罐區內可燃氣體報警器全部報警。檢測在距污油儲罐30m范圍內可燃氣體濃度全部達到爆炸極限。及時啟動污油儲罐的消防噴淋設施,控制液化氣的迅速擴散,停止污油儲罐周圍進行的各種現場作業,檢測可燃氣體擴散的周圍環境,實行斷路措施。13時40分,污油罐區內可燃氣體濃度降低,可燃氣體報警器停止報警。事后檢查污油儲罐內浮船已經全部沖翻、損壞。
技術分析(3)
2.1進料后油氣分離罐外送輕污油量分析
提升管反應器進料后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操作參數情況見表1:
表1 提升管反應器進料后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操作參數情況
時間 |
D-201溫度/℃ |
D-201退污油量/t·h-1 |
D-201壓力/MPa |
|
27.5 |
0 |
0.0892 |
|
26.6 |
0 |
0.1079 |
|
28.38 |
0 |
0.0976 |
|
28.88 |
0 |
0.1073 |
|
28.88 |
85 |
0.1073 |
|
30.10 |
181 |
0.1105 |
|
32.15 |
163 |
0.1105 |
|
32.15 |
163 |
0.1105 |
|
34.10 |
72 |
0.1105 |
|
35.20 |
60 |
0.1105 |
|
36.28 |
60 |
0.1105 |
|
50.1 |
31 |
0.0763 |
|
57.6 |
37 |
0.0863 |
|
57.14 |
40 |
0.0963 |
|
49.04 |
40 |
0.0963 |
*進料
12時32分,提升管反應器開始進料,分餾塔的一中段、二中段循環回流溫度較低,無法充當吸收穩定系統的熱源,穩定塔內事先已經引入瓦斯沖壓,壓力為0.5MPa,如果污油進吸收穩定系統,汽油中的液化氣無法分離,決定由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直接退入污油儲罐內。12時32分~14時,提升管反應器進料由150t/h,提高到200t/h,粗氣油生成量由60t/h,提高到88t/h,經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外送輕污油量由85t/h,提高到163t/h,再后逐漸減少。由于短時間內(主要為12時32分~12時50分)裝置外送輕污油量較大為149.5t,又由于分餾塔頂油氣冷后溫度低,僅為28.8~36.28℃,使得污油在D-201內分離時間短,輕污油中含有大量的液化氣組分,無法迅速分離,造成大量液化氣帶入污油儲罐內。輕污油進入污油儲罐后,液化氣組分迅速揮發,嚴重沖擊鋁制內浮船,造成污油儲罐鋁制內浮船嚴重損壞,大量液化氣從污油儲罐頂部揮發出來,事后經污油儲罐檢尺核量,污油儲罐實際收到污油量為55.5t,在12時32分~14時間內,裝置外送輕污油量為58t,其中有2.5t的液化氣組分在污油的儲罐頂部揮發。
2.2進料后油氣分離罐操作溫度分析
在催化開工提升管反應器進料時,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溫度為28.88℃;當大量退輕污油進污油儲罐時,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溫度僅為30.1℃,實際分餾塔頂油氣冷后溫度控制指標為40~45℃。由于當時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操作溫度低于控制指標溫度,液化氣在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無法尺快分離,致使大量液化氣化氣組分隨輕污油帶入污油儲罐,進入污油儲罐后液化氣組分迅速氣化,導致污油儲罐內浮船嚴重損壞。
2.3進料后油氣分離罐操作壓力分析
在催化開工提升管反應器進料時,退輕污油進污油儲罐,此時分餾塔頂油氣分離D-201操作壓為0.1105 MPa,大量輕污油由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退入污油儲罐后,此污油儲罐為常壓儲罐,加劇了輕污油中的液化氣組分進入污油儲罐后迅速氣化。
2.4催化開工時進料的原料組成比例分析
在提升管反應器進料前,D-201收污油較多,液位較高為70%,催化開工進料時的原料組成比例考慮不周全,當時開工進料的原料組成中蠟油組分為42%,渣油組分也為58%。提升管初始進料時,反應溫度高,原料裂化充分,反應深度大,生成的輕組較多,導致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液位迅速上升。為防止輕污油隨富氣帶入氣壓機。造成氣壓機損壞的惡性事故,分餾崗位在短時間內向污油儲罐大量退輕污油,致使大量液化氣組分隨輕污油帶入污油儲罐內。
2.5污油儲罐為3000m3內浮船(鋁質)儲罐,當時環境溫度為34℃,由于三催化生產裝置油氣分離罐D-201(壓力為0.1105MPa、溫度為29℃左右)外送輕污油中含有大量G4以下輕組分,在進入污油罐后,很快大量氣化,又由于污油儲罐的鋁質浮船比鐵制的內浮船輕,氣化的壓力嚴重沖擊鋁質的內浮向,造成鋁質內浮船浮桶脫落,浮船嚴重破損。
預防措施(4)
3.1開工期間嚴格控制原料組成比例
改變開工期間提升管反應器進料的原料組成比例,蠟油組分比例由原來的42%,調整到38%,渣油組分比例由原來的58%,調整到62%。控制反應溫度在530~535℃時進料,避免裂化充分,反應深度過大,產生輕組分過多,給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的操作帶來壓力。
3.2開工期間嚴格控制外送輕污油量
在催化開工過程中,提升管反應器進料后,隨分餾塔內溫度的逐漸升高,及時建立分餾系統二中段、一中段循環回流,啟用穩定塔底重沸器和解析塔底重沸器,盡快給吸收穩定系統提供熱源,將輕污油引入吸收穩定系統,減少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 D-201外送輕污油量,保證脫乙烷汽油進入穩定系統將液化氣充分分離。
3.3開工期間嚴格控制油氣分離罐液位
在催化開工提升管反應器進料之前,分餾塔頂油氣分離罐D-201嚴格控制收污油量進行循環,液面控制指標為在50%~60%(原來液面控制指標為60%~70%)。
3.4開工期間嚴格控制油氣分離罐操作溫度
嚴格控制分餾塔頂油氣冷后溫度在控制指標40~45℃以內,在春、秋、冬季減少分餾塔頂油氣冷卻器(干、濕空冷器)開啟的數量,在夏季增多開啟上述冷卻器并及時開啟空冷噴水,滿足控制指標要求,盡量按上限(45℃)控制,使輕污油中的液化氣組分能夠充分進行分離,防止退出裝置的輕污油含有大量的液化氣組分。
事故后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在1999年5月17日以后,三催化裝置又經過了6次開、停工、均未造成類似事故發生。
下一篇:二氯乙烷生產事故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