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
2001年某廠與有關部門研制生產了醋酸丁酸纖維素系列產品,該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在生產操作過程中,由于是新開發的生產工藝,各個工段特別是物料的蒸煮過程中,存在著不安全因素。2002年3月20日,該廠發生了一起蒸煮過程物料噴濺事故。
概況(二)
2002年3月20日13時40分左右,某精細化工廠蒸煮工序生產過程中發生物料噴濺。物料和熱水從100m3蒸煮釜加料口處噴出,水柱達3m之高,造成1人被熱水燙傷,1人在撤離過程中摔傷。
調查分析(三)
事故發生后,該廠立即組成了專門的事故調查小組,從人、機、法、料、環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
1工藝方面:蒸煮工序的作用是用大量DM水,在加熱的情況下,將物料中含有的醋酸、丁酸煮出,以便保證物料的酸含量降至指標值。其間,為提高產品的質量,需多次加入一定量的助劑以改善其成品的內在和外在品質。為安全起見,操作規程明文規定,加助劑應在蒸煮釜排水后液位較低,啟動攪拌并停止加熱的條件下緩慢進行,以防止因反應劇烈造成物料飛濺。而操作工卻在蒸煮釜加水后液位較高,并加熱至85℃時,加入助劑,致使反應劇烈,物料噴濺。
由此可見,違章操作是造成這次噴濺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
2 設備及物料方面:本蒸煮釜采用的是斜板葉片漿式攪拌器,漿葉分上下兩組。物料比重較輕,蒸煮時浮于水面,由于攪拌器原始設計不足,攪拌效果不理想,蒸煮釜加水至正常液位時,物料懸浮于上漿葉之上,隨著蒸煮進行逐漸形成鍋蓋狀。加入助劑后,生成的大量氣體被鍋蓋狀的物料所阻擋,不能迅速排出造成憋壓,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后將物料沖開造成噴濺。見圖1。
圖1 改造前蒸煮釜攪拌器簡圖
由此可見,攪拌器原始設計不足,攪拌效果不好是造成本次噴濺事故的直接原因。
3人的因素
a)操作人員安全意識差,責任心不強,麻痹大意。
b)業務素質差,技術水平低,對生產工藝不熟悉,反應機理不明白,對物料特性、設備構造認識不足,對事故缺乏必要的預見性。
4環境因素:現場環境惡劣,工作條件差,造成職工的急躁心理,為事故發生埋下了隱患。
預防措施及對策(四)
通過對事故原因的分析,找到了導致這次物料噴濺事故的各種原因。針對這些原因,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以杜絕此類事故的發生。
1在電機負荷允許的條件下,在攪拌器適當位置增加一組葉片,增加攪拌效果,防止鍋蓋狀物料的形成。見圖2。
圖2 改造后蒸煮攪拌器簡單示意圖
2 嚴格按操作程序操作,杜絕三違;操作過程中注意操作順序,加入助劑時要緩慢。
3 加強培訓,提高職工的業務素質及技術水平,真正從原理上掌握工藝過程,提高對事故的預見性。
4 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將安全責任制認真落實到生產中去,讓“安全”二字真正扎根于職工的心中。
5 改善現場環境條件,努力創造安全的生產環境。
由于該廠領導重視,分析事故原因清楚,整改措施得當,預防措施到位,事故發生至今,未再發生類似事故。
下一篇:石油庫閥門事故原因與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