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應急預案是指政府或企業為降低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以對危險源的評價和事故預測結果為依據而預先制定的事故控制的搶險救災方案,是事故救援活動的行動指南。
一、制定應急預案的重要性
(一)制定預案是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
為有效預防和降低突發事故的損失,國家在有關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政府、企業必須分別制定相應的事故應急預案,并把此項工作列入政府安全主管部門和企業的安全考核
及檢查的重要內容。制定事故應急預案也將作為建設項目“三同時”驗收的條件之一。
(二)制定預案是減少事故中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有效措施
黨和國家對安全生產高度重視,建國以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促進了礦山企業安全生產,但是由于礦山作業環境復雜,安全生產條件較差,不安全的因素極多。職工對
安全生產過程中的危險認識不足,因此,重、特大事故仍然時有發生。
為了在重、特大事故發生后,有效地組織搶險和救助,防止重、特大事故的蔓延,應提前制定事故應急預案。據有關資料統計表明,有效的應急救援系統可以使事故損失減少
90%,按照預定方案有條不紊地實施應急救援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制定預案是事故預防和救援的需要
當事故發生時,根據有效的應急救援方案,指導現場救助人員沉著救災,有序疏散,避免驚惶失措、手忙腳亂、無所適從。通過事故預案的實施,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突發事故
的危害,減少事故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四)制定預案是實現本質安全型管理的舉措
事故應急預案填補了安全管理中的一項空白,是實現本質安全型管理工作的需要,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人們從早期的亡羊補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策方式發展到
從事故防范的本質人手,要求主動、協調、綜合、全面的安全管理方法,使安全管理工作從計劃經濟下的傳統管理方式,轉變為現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上來,并且依靠科技進步,
采用各種管理和安全技術措施,使安全管理工作不斷完善。如工程建設的“三同時”規定、安全評價、預先危險性評價、設備的安全防護等,作為事故預防的有效方法,都發揮了
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制定預案的內容
(一)基本情況
(1)地理位置、氣候條件。
(2)危險源情況。
(3)本礦山企業災情預測。
(4)救援力量分布等。
(二)救援組織機構及職責
(1)組織機構的組成,包括各種隊伍的編制。
(2)各類人員的職責。
(三)應急程序及其他文件
(1)應急程序。
(2)各種說明書。
(3)記錄表。
(4)各種圖表。
(四)各項制度
(1)應急救援的各項工作制度。
(2)對預案演練、修改的制度規定。
三、編制預案的依據
事故應急預案編寫的依據是重大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重大事故是指礦山企業生產活動中發生的重大火災、爆炸、礦井冒頂、礦井透水、露天邊坡滑坡、尾礦庫潰壩、毒物泄漏
、煤礦瓦斯爆炸等重、特大事故,給現場作業人員或財產帶來了嚴重危害,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存在重大危險源的場所發生重大事故的潛在因素之一是有重大危險源存在,哪里有重大危險源哪里就有發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
從我國發生的重大事故案例來看,非重大危險源場所也發生重大事故,并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達到國家規定的重大、特大事故的標準。如:賓館、娛樂場所等公
眾聚集的地點。
四、編制預案的要求
(一)科學性
事故應急處理是一項科學性較強的工作,因此,制定預案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實行領導與專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科學分析和論證,而后制定嚴密、統
一、完善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二)實用性
事故應急預案是一項在緊急情況下的應急性工作,因此,所制定的應急救援預案必須明確救援工作的管理體系,救援組織的指揮權限和救援組織的職責、任務等一系列管理規
定。保證救援工作的統一指揮,協調救援工作,達到救援的預期目的。
五、預案編制應注意的事項
(1)礦山企業在預案編制和實施過程中,必須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和實施,不得損害周邊地區和相鄰單位的利益,如有必要,應將本企業預案通知相鄰地區及有
關位,以便發生重大事故時取得對方的支援。
(2)在一個系統中存在多個危險源的情況下,應考慮每種危險發生的可能性,并充分預計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的后果,是否會引發更大規模的事故,找出不可預見的導致
事故發生的因素,作為編制預案的相關依據。
(3)在預案實施過程中,為了方便救援等原因需要設備停止運轉、停電等,對于這些非正常情況的操作,是否會引發不良后果,或造成其他不同類型的事故,也應認真考慮。
(4)由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發展、應用,自然條件的變化等多種因素,也會導致引發事故的因素發生變化,或如果發生事故,其嚴重程度也發生了變化,因此預案
應分考慮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