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公司組織各單位編制了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從各單位的編制完成情況來看,本次編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
有些單位完成了從無到有。例如新成立的分公司,他們按照公司通知的要求,參照下發的范本,圍繞七個方面的內容完成了編制。在此過程中完成了對本公司危險源的初始辨識,針對危險源規定了工作中的注意事項(包括勞動防護用品的使用)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實現了操作者在操作中有章可循。該公司的生產工藝、設備等各方面情況與公司以往的情況有較大差異,編制工作基本上是從零開始,但編制質量并不遜于其它單位。
其它單位的操作規程也在95年的基礎上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進,針對近些年的工藝、設備、技術等方面的變化和經驗教訓,增加了新的條款和項目。
但筆者認為,編制的結果同預期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
1、規程中危險源辨識結果不完整。公司自從2003年以來建立并保持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這些年危險源辨識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安全技術操作規程的編制中,許多單位沒有充分利用這些成果,有些單位甚至將一些不可承受風險也忽略掉了。
2、操作中的安全措施不完整。由于制定安全措施未同危險源的辨識結果相對應,造成安全措施不完整,有些危險源沒有得到控制。
3、應急措施過于簡單,或流于形式。
4、措施的制訂與相關法規脫節,個別條款與法規相背。
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編制人員都是兼職安全管理人員,日常工作很多,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系統地完成編制工作。
2、有的編寫人員認為如果將危險源和應急救援列入操作規程中幅太長,部門有了單獨的危險源清單,公司有應急救援預案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在操作規程中再加入這些內容了。
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和認識的根本原因是有些單位把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同其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文件割裂開來,沒有進行整合。把大部分或全部的精力耗費在如何完成修訂任務上,而沒有能夠整體考慮規程的改進。
在安全質量標準化的審核標準中,明確要求安全技術操作規程要包括1. 適用范圍(工序、工種或設備)2 .主要危險源及危害后果3 .工作中的安全要求4.應急措施(側重于本工種、崗位的特點)等內容,如果我們的規程中沒有這些內容就不能算是合格的規程。
近年來公司各單位新職工普遍增多,目前我們對新職工的崗前教育尚沒有系統的教材和依據,基層安全教育很不規范。這是目前很突出又很實際的亟待要解決的問題。而一部系統完整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的工具。其中的危險源、防范措施、應急救援都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中要求要告知操作者的事項。
公司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從95年編制以來,一直沿用到今天,由于當年時間、技術能力等各方面所限,那一版操作規程存在著一些不適宜之處,但十幾年未進行全面修訂,原因就在于當年沒有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現在我們已經建立起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就可以將公司原有的傳統的各類文件同體系文件進行整合和一并管理。如果我們將公司現有的各類安全管理文件全部整合到體系的管理中,有計劃、有條理地進行管理和更新,一方面可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避免管理死角和遺漏,保證持續改進,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文件內容的重復和管理人員的重復勞動。
如何進行整合呢?拿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來說吧,它所要求的內容全部可以從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文件中得到,包括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結果、危險源的控制措施(包括管理方案)、應急救援等,將它們集中起來就是安全質量標準化所要求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同時也是員工崗前培訓的教材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中根據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結果逐項制訂控制措施就形成了操作者的安全操作指南,也就是以往傳統意義上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如果我們按照體系的要求,每年根據體系運行監測結果及分析中發現的問題(包括發生的事件和事故、新增的設備設施、工藝、技術的變化等),對危險源進行重新或補充辨識,再根據辨識的結果完善崗位安全操作指南、管理方案、應急救援措施,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就不會出現十幾年不更新的現象了,各級安全管理人員也就不必再緊緊張張地集中修訂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了,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以它的即時性、充分性和適宜性將成為對職工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就不會出現從前被閑置于櫥頂、輕易不動、檢查或修訂時找不到的尷尬局面了。
我們建立和保持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不是單純地為了通過審核,更應該將它作為一種現代化的管理方法,使我們的工作更有計劃性、更科學、更嚴謹、更扎實、更有效率。當然這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地摸索、思考、嘗試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