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著事故高峰居高不下的嚴峻形勢,變被動的事故處理、分析為主動的事故預測、重大危險隱患安全評價是適時的、必要的。面臨的任務是:深人工礦企業、危險作業場所,通過科學的檢測和計算分析,查出重大事故隱患,研究事故致因的條件,運用系統分析方法,針對各種重火危險隱患建立相應的“模型”,以系統的物質流、信息流和能量溢散的綜合觀點,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使之達到“開展事故預防工作,把事故消滅在發生之前;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組織好安全生產,在保證職工安全與健康的前提下,提高經濟效益和企業安全文化素質”的目的。
1.重大危險隱患安全評價的概念
所謂危險隱患是事故發生的潛在環境、或潛在的事故致因根源、或潛在的事故發生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產過程的流轉,一旦時期成熟,這些潛在的環境、根源、條件就會在其特有時間、場所顯現為造成人員傷亡、設備破壞、生產停頓的事故。
重大危險隱患安全評價的作用在于不僅要檢測、分析、判斷出危險隱患在哪里?有多大的潛在危害(分級)?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和揭示這些危險隱患的“基質”,即通過對勞動對象、生產設備、生產工具、勞動產品、作業環境、工作過程、自然條件、安全文化和安全行為素養等的綜合性評價;研究危險隱患的發生、發展和突變顯現的條件、致因根源和過程,找到恰如其分的試驗、改造(技改)、教育培訓和管理等措施,來抑制、轉化這些危險隱患,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
2.危險隱患分級
評價人員可以根據危險隱患潛在的危害能量、程度的大小,致因轉化的緊急程度以及可能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波及范圍、傷亡人數、經濟損失程度、恢復生產時間長短等)綜合進行量化分級。
通過分級可以引起領導、職工的重視,強化整改、管理防范措施;可以列出先后次序,明確重點、要點和緊急點,有利于著手抑制和轉化這些危險隱患的顯現。
根據國情和當前經濟投人、安全文化素質的狀況,將危險隱患分為以下5級:
第1級:安全級—雖有隱患,但不會釀成事故;
第2級:臨界級—處于事故發生的邊緣狀態,動態分析認為,暫時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和系統損壞的事故。但應予以排除和控制;
第3級:危險級—極易觸發事故,而且會造成人員傷亡和系統破損,應立即采取措施;
第4級:破壞級—會發生災難性事故;
第5級:重大破壞級—會給當今社會造成不穩定的災難性事故,即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在50人以上,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萬元以上,造成不良社會影響、難以治愈的災難。
3.危險隱患評價步驟
按照對危險隱患評價的性質、作用和目的,筆者認為危險隱患的評價工作是一項技術性、科學性十分嚴謹的安全科技工作,它既區別于危險源預知活動(要深刻的多),也不同于過去我們所進行的綜合性安全評價(應該強調實測量化的數據)。一般的評價步驟應為:
1)調查了解本企業的生產歷史,生產設備狀況,生產工藝流程以及過去發生過的事故或預兆過的事故苗頭。按照過去的經驗和類似系統發生的事故情況,形成評價對象的完整的概況;
2)編制安全檢查表,查找危險隱患。應強調的是針對生產設備、作業環境動態地分析生產過程中應達到的安全參數、防護裝置的配置和安全報替設施來編制安全檢查表;
3)進行危險性辨識,確定導致初始傷害的危險隱患。以檢查表的結果為依據進行危險性辨識,應當確定出屬于第2級(臨界級)以上的危險隱患;
4)檢測、計算與評價。在諸多的危險隱患中,通過檢測(包括測厚、探傷和工業衛生危害因素測定與分級);計算出各危險隱患的危害量級;進行綜合安全評價,給出危險隱患級別;
5)提出消除和控制第2級以上危險隱患的措施。當然首先要對于隱患危險級別較高者提出整改措施,其中包括“立即停車”的緊急建議;筆者認為,對于安全防護設施,特別是單回路的安全防護設施應慎之又慎,應當研究并提出“一旦失控、失效”時的保護措施;
6)提出防止“二次事故”的整改措施。特別對于第4級(破壞級)和第5級(重大破壞級)應明確“一旦失檢,釀成事故時,應如何把傷亡和損失,減少到最少的措施”,政府行政部門應組織評審確認,采取行政措施,落實監督、整改部門;
7)提交“危險隱患安全評價報告”。安全評價報告具有法律效力,應當由省級勞動部門認可的具有安全評價資質的單位,按照自身的評價質量控制體系運轉、逐級審核后生效。
4.安全評價與企業安全文化建設
危險隱患評價的全過程應當有企業的安技干部、企業領導參加。整改中應增加或改進若干設備和安全防護裝置。為抑制人因失誤強化了的管理制度與規程,這本身就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活動模式。因此對整個危險隱患安全評價的過程,不要認為僅僅是專家們的事,而應當重視以人為核心的安全文化建設:
1)宣傳對危險隱患進行安全評價的目的、作用,以及評價結果的整改活動,提高安全評價的效應,提高全員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行為觀念;
2)應廣泛開展生產崗位安全檢查和危險源預知活動。安全檢查表是評價組編的,但是應該為全體員工所運用,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在生產崗位上組織自查,并形成制度,每3個月或每半年按安全檢查表的內容查一遍(甚至會發現、補充、更正檢查表的內容),變成工人、干部自己的檢查表,最后養成“心中的檢查表”和造就一支“永遠不走的評價組”。
另外,結合公布“危險隱患”,動員員工查找自己崗位上可能的致因根源,可能發生的傷害。形成多樣、靈活、主動開展危險源預知活動。盡管對全企業是第1級危險隱患,但對工人是崗位傷害隱患,從而養成:“上崗時不是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務,而應當先看一看、想一想、問一問崗位能否引起傷害,怎樣做到安全生產”。這就是安全文化建設,就會提高員工的安全素養。
3)每個員工以主人翁的態度投人整改,學會防止二次事故的安全科學知識,終生有益。
安全文化建設的活動模式,包括物態安全文化活動模式、制度安全文化活動模式、心態安全文化活動模式、行為規范安全文化活動模式和彩色標志安全管理系統活動模式等等,都可以酌情選擇,結合本企業的具體危險隱患整改活動進行,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上一篇:危險源控制管理
下一篇:埋地含蠟原油管道流動安全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