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第一管理

2009-09-22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總序

新安全觀,你不能不知道的血淚法則(1)

    傷殘患者匯集病房,呻吟哀嚎不絕于耳。

    ——我遭遇車禍后住進醫院,所見所聞刻骨銘心。

    全國一年的事故損失,相當于1000多萬個職工一年的辛勤勞動化為烏有,相當于近億農民一年顆粒無收。

    ——我國第一部安全經濟學的作者羅云痛心地說。

    上百部法律為何管不住“事故頻發”?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主管的《勞動保護》雜志的文章感慨萬千。

    這一切源于一個亙古不變的命題——安全。從宇宙洪荒生命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被賦予了無比沉重的意義;生命的足跡未來無論拓展到哪里,人類都無法擺脫,必須面對;人類要生存生活,勞動創造,擁有財富,它是這一切的保障;它更代表著道義和責任,社會發展,文明進步,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它的存在。

    第一位的問題

    現實讓人無法輕松。

    安全的對立面是事故。事故在這個世界上面目猙獰,大行其道,泛濫猖獗。廠礦企業、建筑工地、交通運輸、機場碼頭、商場學校、家庭住宅等等所有生產、生活場所,總能見到事故的魔影;礦難、空難、海難等等災難性的事件總是打碎世界的祥和寧靜;工業傷亡、交通肇事、環境污染、食品衛生、藥品安全等長期困擾社會,總讓世人一籌莫展。事故的背后是哭聲,是血淚,是家庭的破碎,是企業的泥潭,是社會無法承受之重。

    形容往往是空洞的,但數字會說話。人類學家統計,二戰結束后60年來,地球上沒有戰爭的日子只有26天。我們要問,半個世紀以來沒有事故的日子能有多少天?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最新報告顯示,事故的發生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全世界每年因公死亡人數達到200多萬人,是每年全球戰爭死亡人數的3倍。平均每7秒鐘死1人,每分鐘死8人,每小時死500多人,每天死6000多人,相當于每天發生一次像美國“9?11”恐怖事件那樣的大災難。這還不包括工傷以外的各類事故人數。人們害怕疾病,害怕戰爭,但事故同樣讓我們心驚膽戰,讓我們失去健康,失去生命,失去財富,失去物質基礎。事故是除戰爭、瘟疫以外的人類大敵。

    事故的損失是慘重的。事故經濟損失占企業成本的比例,各工業國最低的為3%,最高的達到8%以上,甚至超過很多行業的平均利潤率。英國安全衛生執行委員會(HSE)的研究報告顯示,工廠傷害、職業病和非傷害性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損失,約占英國企業獲利的5%~10%。全美安全理事會(NSC)的一項調查表明:企業在安全管理上每1美元的投資,平均可減少8.5美元的事故成本。我國企業界一年發生70多萬起事故,直接經濟損失達到2500億元。

    安全事故如同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都有可能落下。不幸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注意到它,但卻無法預測它會不會落到自己的頭上。中國安全監管官員會見外賓時說:“安全問題沒有國界,它是全人類關注的焦點。”

    安全問題是人類社會和企業經營管理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更排在我國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三個不能” 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2006年1月23日在全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對人民負責。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必須充分認識搞好安全生產的極端重要性,把這項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安全第一”,安全管理永遠是企業的第一管理。聯合國貿發組織(UNCTAD)預測:隨著中國政府對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的強硬,未來3至5年,事故處罰將成為致使企業虧損,經營難以為繼,從而倒閉的重要原因。承擔安全、環保和職業健康責任的企業,將會在政府的監管行動中獲得新的市場空間和商業機會。政府的嚴厲監管、事故的成本壓力和保障員工生命健康的責任,將迫使每個企業都寫好安全生產這張答卷。

    安全,我們曾經誤解你

    怎么才能安全?我們疑惑,我們尋找,我們想知道答案。

    在從猿到人的勞動中,事故陪伴著人類的童年。原始社會時,人類棲息山林,以狩獵為生,身陷虎口之類事故不斷,生產勞動總是與傷亡相伴,人們在安全生產面前是那么的弱小、無力。人類對安全產生了第一次誤解:原始社會的部落圖體制騰,分明都是人類對之無能為力的動物的化身。人類企望用崇拜、敬奉的方式感化兇殘的野獸,對人類大發善心或者保佑平安,以此求得安全。

    據說,留守后方的婦女有意無意中將溫順的小動物馴化放養,把谷子撒到地里長出莊稼,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出現顯著降低了生產勞動的傷亡率,無論是逐草而居,田間勞作,還是手工業生產,勞動過程和勞動對象對人身都夠不成威脅,安全問題漸漸淡出了人們的工作生活。這次人類安全生產史上的飛躍,來自于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這一經驗,也使人類在進入工業社會再次喚醒事故惡魔的時候,產生了幼稚的幻想,以為技術進步就一定可以根絕事故。

    工業浪潮的濤聲打破了田園詩般的寧靜,從蒸汽機的發明到電力的廣泛應用,正當人類陶醉于改造世界的壯舉中時,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發明創造的機器反過來成為吞噬自己的魔獸;人類用血汗換取了利潤,但前所未有的大產出的背后卻是滴滴血淚、森森白骨;礦業開采、石油化工、加工制造、建筑安裝、電力能源、交通運輸……幾乎所有工業社會的產業門類都出現了嚴重的安全問題。人類掌握改造自然的力量越大,事故比以往具有的破壞力也越強。以戰去戰,以暴易暴,人類揮舞著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技術理論主動出擊……

新安全觀,你不能不知道的血淚法則(2)

    應該看到,把企業安全作為工程,特別是系統工程,與人類第一次的安全誤解相比是巨大進步。可是,為什么最近100多年來,安全手段和事故總是此伏彼起,給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覺?科學進步提高了物的安全狀態物的安全狀態:為了論述簡潔,現代安全管理理論將用品、設備等生產工具,原材料等生產對象和廠房、場地等生產環境統稱為物。物的安全狀態是與人的安全行為相對應的概念,是安全管理的物質基礎。,確實會減少事故,就像管制刀具、槍支、毒品等工具能夠減少犯罪一樣,但如果一個人具備了犯罪動機,即使沒有刀槍也照樣可以殺人越貨。技術崇拜正像遠古圖騰一樣,是人類對安全的再次誤解。預防犯罪從根本上講應該靠法治、靠教育,而把安全工程帶來的物的安全狀態,轉化為企業的本質安全本質安全,又叫本質化安全、安全本質化、本質安全型等,意思是本質上是安全的。狹義的本質安全是指機器、設備、環境本身所具有的,即使出現人為操作失誤也不會發生事故的安全狀態。廣義的本質安全還包括人的安全行為,指從業人員處處按照標準、規程作業,消除事故風險,和物的安全狀態一起構成“人—機”系統的安全。,則需要靠科學管理來影響人的安全行為。

    安全管理,管理的位置占幾分?我們常說安全管理,但是整個社會注重的只是安全的工程性質,而非管理性質。在職稱序列里,有安全工程師,沒有安全管理師。在大學里,企業管理專業沒有安全管理課程,少得可憐的安全知識被放在了人力資源或作業管理課程的某個角落;想較為全面地學習安全管理知識,要到安全工程專業去學。與此相反的是,海外的安全管理卻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美國研究生教育開始培養管理方向的安全碩士,我國臺灣地區將安全管理師設為企業的常設崗位。安全牽涉到的不僅是安全工程,還要考慮人力資源、投資管理、質量管理、法律責任等等。我們的一些知識界人士對安全生產認識尚且存在偏差,那么,更不能想象我們325萬家企業(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都能對安全生產具有正確的把握。

    新安全運動與新安全觀

    早在20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在事故高發期發起了各自的(第一次)安全運動。美國公路安全運動,導致新的聯邦機構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誕生和聯邦安全性能標準的頒布。日本自發布《第一次交通戰爭宣言》后,又在工業生產領域開展“5S”即“五常法運動”,發起“零事故運動”,增強了國民的安全意識。美國、日本的全民運動經驗,引來事故多發國家的仿效。歐盟的道路安全運動,英國的工作場所“注意腳下”安全運動,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我國在進入事故高發期后,政府、媒體、社會各界都在關注安全,各方力量共同交匯成一場安全運動。這場有別于喚醒安全意識、突出安全技術的安全運動,被企業界稱作是“新安全運動”。“新安全運動”旨在倡導新的安全觀:安全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第一位的大事,安全生產管理部門是企業的第一部門;安全是人力資源、投資管理、運營流程等一切經營管理行為的否決標準;所有事故都可以通過管理預防;事故預防可以產生效益,安全是最大的財富,人的傷害是最大的損失;管理人員對于事故預防有直接責任,所有員工必須對自己的安全行為負責。

    管理大師德魯克在過去半個世紀里,談得最多的是“責任”。本書的兩位作者,作為報紙經營管理專欄專職撰稿人和世界500強企業Sinopec開展國際合作的安全管理干部,同樣深切地感受到,落實責任是一切管理的核心,也是企業安全生產的不二法門。開展新安全運動,就是要從明確管理人員的責任、員工的責任和企業的責任開始。

    一、企業安全,誰該負責?

新安全觀,你不能不知道的血淚法則(3)

    按照新的安全觀,政府、企業和員工是一個利害共同體,安全生產維系著三者的利害關系。政府對大眾的生命健康和經濟的和諧發展負責;SA8000標準SA8000即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是Social Acoutability 8000的英文簡稱。由設在紐約的社會責任國際(SAI),聯合歐美11個國家的工會、人權、兒童權益維護等非政府組織和認證行、會計師事務所等跨國商業機構,于1997年10月起草發布。該標準規定了企業必須承擔的對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對工作環境、員工健康與安全、員工培訓等提出了具體標準。代表未來,企業在現代意義上也是公民,要承擔社會責任,創造綠色利潤;員工要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負責,要及時報告及糾正不安全的狀態及行為,不被傷害也不傷害他人。三方各負其責,安全生產,才能做到“企業有錢可賺,工人有活可干,政府有稅可收”,實現和諧社會的安全發展目標。

    二、企業安全,誰在負責?

    國家、企業和崗位都有責任,然而,現實中卻存在責任上移的現象。

    從社會層面上看,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安全發展、科學發展的嶄新執政理念,國家出臺年度《安全生產控制考核指標體系和分解辦法》,安全環保指標成為考核各級政府政績的硬杠。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正在表明某些企業作為經營主體的安全生產責任不到位。

    從企業內部來看,多數企業勇于承擔安全生產的責任,企業負責人在安全面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甚至“下班聽不得電話響,半夜害怕敲門聲”。其實,最應該懂得珍惜生命的應該是員工自己,可是,一些員工卻竟然認為安全責任有領導扛著,從而放棄了自己的安全責任,違章操作,違規作業,致使隱患不斷,事故頻發。

    責任上移的原因,就是基礎不牢。“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

    三、企業安全,怎么負責?

    安全管理責任缺位,是現階段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才能讓每個人真正地負起責任?新安全運動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將過去單純的生產管理、設備管理狀態,化為走進員工的心靈深處,調動起全國2.15億員工(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勇于負責的愿望。

    延續了半個世紀的第一次安全運動,促進了系統工程在安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完善了風險控制技術,解決的是物的問題,誕生了無數的安全工程師。新安全運動是在此基礎上,通過管理手段對安全責任意識持續強化,解決的是人為因素,探討負起安全責任的思想和方法,使系統工程所分析的安全工作,事事有人負責,環環有人負責,必將把安全管理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請記住:會剎車才可以馳騁千里,講安全方能夠幸福一生。

第一章 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斷?

生命至高無上

    “以人為本,關愛生命”這一理念,多次作為我國的安全生產活動主題。

    國際上有關人權的公約,我國參加了20多個。這20多個人權公約涉及最多的是什么?——生命健康權。生命健康權是基本人權,而且是首要的人格權。活著,并且要獲得健康,是每個公民的最高利益,現代國家都用立法的方式對此加以保護。危及生命健康的安全利益,屬于公共利益,中國政府采取了盡可能的干預政策。這種干預,不附帶任何條件,不論生命健康遭受的危險是現實的還是潛在的,是自愿承受的還是不自愿的,而且不論這個人的職業、地位、學識等的影響,國家都會干預,用憲法、刑法、民法和一些部門法嚴加禁止。任何組織任何個人都不能破壞公共利益,危及他人安全。有人說,我自己剝奪自己的生命健康,可不可以?這叫“自殺”。按照立法精神,自殺也是不能允許的。

    尊重生命健康的權利,體現的就是人權、人本、人性。過去我們常講“為人民服務”,現在常說“以人為本”,其精神實質是恒定不變的,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生命健康權屬于基本人權,沒有生命健康,人的生存發展、人的價值體現和生活的幸福美滿就是一句空話。“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安全生產”,是政府、社會、組織在經濟發展中需要首先考慮的因素。

    中國管理界第一部紅色經典《向解放軍學習》指出,“向軍隊學管理、從軍隊借鑒管理經驗,這是組織管理的普遍現象。”其給予我們的啟示是,透過戰爭形態的變化趨勢,讓我們在思考組織管理和效率管理的同時,更應該從另一個側面思考安全管理。我也更加堅信,我們政府在安全生產中提倡的“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理念,符合人類的共同愿望,代表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有史記載的人類戰爭,打的都是規模,都是人海戰術。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多多益善”干什么用?消耗唄。兵書有云:“殺敵一萬,自損三千。”戰爭勝負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在不計成本的慘烈死傷中誰能堅持到最后。兩次世界大戰,投入的軍隊人數都是用千萬來計算的。不僅軍人死亡,老百姓也不被放過。翻開史書,屠城的歷史慘劇曾多次出現,距今最近的南京大屠殺,30多萬手無寸鐵的平民喪生,成為中國人心頭永遠的痛。世界戰爭史上,每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就意味著生產力的嚴重破壞和人口的銳減。

    未來的戰爭不一樣了,隨著信息成為改變戰爭文化和戰爭思維定勢的新技術,“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核心理念必然會在戰爭中得以體現。進入21世紀后,在局部戰爭中已經有所表現,用精確制導炸彈打擊敵方的軍事政治目標,而且還要盡量少傷對方的軍事人員。戰爭的成本效益概念也不一樣了。精確制導武器成本大大下降,差不多相當于一枚特種炮彈。高科技條件下戰爭成本選擇的結果,演變成大量使用精確武器,而不必大量使用成本高昂的人員,不再輕易地付出一個士兵生命的代價。太空武器已經在準備部署之中,未來戰爭主要是靠急速精準的目標打擊,來代替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就在“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理念影響未來戰爭的時候,跨國公司管理中體現的“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精神,也在沖擊著我們對安全的理解。

    天津有家拉法基鋁酸鹽(中國)有限公司,他們把所有不能上班的 “工作日損失”都叫事故。一名女員工去北京辦事,由于穿的是高跟鞋,下樓梯時崴了腳,一個星期不能上班。這件不起眼的小事,卻引起了拉法基公司的高度重視,在全公司開展了一次“高跟鞋危害”的宣傳。拉法基一貫的做法是千方百計去找事故,再在公司里“大肆”宣傳,不斷地增強員工的危機意識,消除因長期不出事故而可能產生的麻痹思想。

    在拉法基這類公司,“高跟鞋崴腳”也叫安全事故。

    很多城市都有施工挖壞管網造成停水停電的例子,這算不算事故?我父母住的小區2006年6月也發生了類似施工事件,被當地媒體稱為“寬帶網‘刺’破供水網”,造成生活供水中斷。但居民并未認識到這次停水是一起事故。主管部門認為,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響,就是事故,并且召開了停水事故分析會,進行深刻反思,制定防范措施。

    杜邦公司甚至把別人的事故當作自己的事故。2000年12月5日,杜邦在蘇州的生產基地附近有一家工廠因電焊火星引發火災,最先趕到現場的人員中就有蘇州杜邦的安全管理人員。他們對照別人的事故,檢討本廠的動火許可程序、消防設施、消防設備檢測、人員培訓和消防演練、火警預告和自動噴淋系統,“別人生病我吃藥”,從思想和行動上力爭杜絕類似事故的發生。“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在企業安全生產中的貫徹,容不下一點對人生命健康的傷害。

    現在,隨著安全理論的發展,人們開始從系統理論、行為科學等多個角度觀察事故,定義安全。無論哪家哪派,都不能離開“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理念,是安全管理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安全管理的根本所在。

    然而,在實踐中,整個企業界正陷入系統性的誤區。在安全工程觀指導下的企業界,普遍把物的安全狀態放在遠遠高于人的安全行為的地位,這是對“以人為本”核心理念的背離。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有數以萬計的安全工程師,除了港臺之外,卻鮮有安全管理師的蹤影。這種“物大于人”或者“只見物不見人”的安全實踐現象,證明大家已經習慣于接受貌似科學實則荒謬的流行。誠然,物的安全狀態和人的安全行為都是企業本質安全的基礎,但是,物的安全狀態不會自動生成,背后仍然要靠管理者和操作人的行為。完全可以說,安全生產,關鍵在人。人是安全的決定性因素,最終決定本質安全的是人而不是物。無論生產形態怎樣變化,安全設施怎樣發展,都改變不了人在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你真把“安全”當“第一”了嗎?

    事故頻出,重大特大多發,已經成為困擾企業的難題。“安全第一”成為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高頻詞。對于我們企業中人來說,“安全第一”更是隨處可見的常用語——在報紙上、電視上、企業領導的講話中,單位工作的總結里,在公司大門的門楣上,在車間廠房的墻上。

    對很多人而言,“安全第一”太熟悉了,就像有個相聲說的:“咱哥倆太熟悉了,太親切了,太想念了。那什么,您貴姓?想念得我都記不得您叫什么名字了。”天天念叨得不知道對方叫什么,還真有可能,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條件反復刺激形成抑制,就像“安全第一”,許多人耳熟能詳,卻熟視無睹,司空見慣,置若罔聞。

    “安全第一”現在已經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國際公認的公理——“安全第一”公理。

    “安全第一”源起何處?誰率先提出的“安全第一”公理呢?

    最早提出“安全第一”公理的是美國人。1906 年,美國U?S鋼鐵公司生產事故迭發,虧損嚴重,瀕臨破產。公司董事長B?H?凱理在多方查找原因的過程中,對傳統的生產經營方針“產量第一、質量第二、安全第三”產生質疑。經過全面計算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還有事故影響產品質量帶來的經濟損失,凱理得出了結論:是事故拖垮了企業。凱理力排眾議,不顧股東的反對,把公司的生產經營方針來了個“本末倒置”,變成了“安全第一、質量第二、產量第三”。老凱理首先在下屬單位伊利諾伊制鋼廠做試點,本來打算是不惜投入抓安全的,不曾想事故少了后,質量高了,產量上去了,成本反而下來了。然后,全面推廣。“安全第一”公理立見奇效,U?S鋼鐵公司由此走出了困境。

    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辦法抓經營,安全還能創效益,這對企業界就有了極強的沖擊力。這一方針誕生后,迅速得到全球企業界的認可。1912 年,美國芝加哥創立了“全美安全協會”。英國和美國不愧是同文同宗,學得最快。1917 年,英國成立了“安全第一協會”。日本是個善于學習的民族,1927 年,日本以“安全第一”為主題開展了安全周活動,至今已堅持了80年。德國、法國、意大利、蘇聯等國在二戰前后,我國是在建國之初,都開始提倡“安全第一”。那些年,世界各國因主義不同分成幾大陣營,一種思想很難為各方認可,但各個國家都一致接受了“安全第一”公理。

    對照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這一現象也就不奇怪了。馬斯洛1943年寫了《激勵和人》一書。按照他的研究結果,個人的需要有5個層次:第一層,生理需要,要吃,要喝,要睡覺;第二層,安全需要,人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否則就會產生威脅感和恐懼感。這兩個層次是基本需求,人們只有活下去,并且平安地活下去,才能夠顧及高層次的需求,才能夠有第三層社交需要,社會交往,尋求友誼;才能夠有第四層尊重需要,考慮名譽、地位這些身外之物;才能夠有第五層自我實現的需要,希望自己成為所期望的人物,發揮潛能,追求成功。對一般人,即社會大眾來說,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最基本的需要,安全地活著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少數人可以不管肚皮不要命,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為實現后面的高級需要而犧牲基本需要。

    任何社會普通人都是大多數,任何國家的政府都不會長期忽視普通人的基本需求,所以,“安全第一”能夠超越意識形態,超越政治利益,成為各國所普遍接受的公理。

    新中國于1949年11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煤礦會議的決議中就提出:“在職工中開展安全教育,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盡可能防止重大事故的發生,做到安全生產。”到了80年代,政府全面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正式把“安全第一”納入工業交通等經濟生活的指導方針。到現在又過去了20多年,“安全第一”公理在很多地方很多企業竟然還沒有得到真正落實,“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絕不是個別現象。有家企業2005年安全生產月文藝晚會上的小品《好消息》,能夠說明一些現實問題。

    某縣縣委領導:“好消息。經過全縣上下一致配合,艱苦爭取,我們終于被上級有關部門正式評為‘國家級貧困縣’,從今年起財政撥款有保障了!”

    某公司領導:“好消息。由于企業領導班子四處奔走,八方游說,上面終于將難得的破產指標給了我們,本企業可以正式進入破產程序了!”

    某造紙廠負責人:“好消息。縣環保部門收了我們的×萬元罰款后,同意我們的污水處理設施建成投產時間后延一年。在這一年內,我們可以繼續往河里排污,不必再擔驚受怕了……”

    某單位負責人:“好消息。經過我們不斷爭取,有關部門終于同意我們的安全生產指標維持去年的數字不變:全年仍然可以死××人!只要我們把死亡人數控制在××之內,年終發獎金就沒問題了……”

    當看到這個小品的時候,我也明白,這是反面詮釋“安全第一”公理的極端例子。確定指標是為了有效控制,科學管理,但不能指標富余就放松責任。否則,就是對“第一公理”的背叛。當然,有指標比沒指標要好。我們知道,人類要生存繁衍,社會要發展進步,安全是先決條件,沒有安全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過去對待“安全第一”公理另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過于簡單化,僅僅喊幾句“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口號了事。

    我們要明白“安全第一”公理的內涵,要明白安全生產的目標。安全生產目標從理論上說永遠是零,但不等于說,零事故就是安全生產。安全的對立面不是事故,安全的對立面是風險;零事故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零風險才是我們的永遠目標。因為零事故僅僅是證明沒發生事故,但并未證明消除了發生事故的“病灶”——風險。有風險就有隱患,就有可能發生事故。

    “安全第一”是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最高準則。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方案原來設計了數百米的超高層建筑,但是因為消防部門的云梯只有100米高而被否決。我們還應該看到,真正零風險的企業是不存在的。常態下的安全是灰色的,是相對的,介乎于發生事故的黑色與絕對安全的白色之間的中間狀態,各個企業之間,彼此只是色度的不同。堅守“安全第一”公理,樹立“安全是灰色的”觀點,代表了一種進步。不以是否發生了危害來判定安全,只有提高警惕,才能保衛安全。

     做事就有可能犯錯誤,不做事永遠不會犯錯。“安全第一”公理是不是在提倡“不要做任何事情”?全社會都不生產豈不是最安全?當然,“不做事情”是不可能的,生產一天也不可能停止,因此,需要強調的是:“安全第一”是在社會可接受程度下的“安全第一”,是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盡力做到的“安全第一”。我們永遠不要指望天下太平,太平到全國全世界不發生一起事故,但是,盡量減少事故發生,盡量縮小事故損失,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企業要認識自己的安全責任,把法律和國家監管的政策作為尺度,充分衡量安全環保、職業健康和產品品質、成本效益等多種要素,確保風險“可控制之下(under control)”的“安全第一”。

安全機構是第一部門

    現在幾乎很難找到沒有安全機構、沒有安全管理人員的企業,但是為什么還會出那么多的事故?

    “察言觀色”很重要——安全的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精神飽滿,神清氣爽;事故頻發的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垂頭喪氣,士氣低落。現在講究企業內部的機構生態,就是指機構之間的關系。要考察一個企業的安全重視程度,就要看安全管理機構的地位。安全管理機構地位高,安全管理人員有權威,說話才有人聽;安全管理機構地位低,安全管理人員夾著尾巴做人,誰也不敢“得罪”,生產就無法保障安全。

    通用電氣的原CEO杰克?韋爾奇說:“一個組織是否重視某種理念,只要注意觀察他們安排的領導班子即可。”我們之所以單獨拿出安全機構的地位說事,是因為,一個企業是不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不是“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安全管理機構在企業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我所在的單位屬于世界500強的中石化,現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局長李毅中早年曾做過中石化下屬企業的經理。1987年,他升任中石化總公司副總經理時,安全處還只是生產部下面的一個部門,“一支隊伍五六條槍”。他主抓生產后,把安全處升格為安全生產監察局,和生產部門平級。1992年,精簡機構,由于總公司高層的不同意見,安監局又被重新降回到五六個人的安全處,結果當年中石化接連發生多起安全生產事故。第二年,中石化重新成立安全生產監察局。這幾年,我每次外出開會都能聽到很多人說中石化是中國安全生產最好的超大型企業,但是,卻沒多少人注意到安全機構在中石化的強勢地位。

    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五官爭功”——

    年終總結評比,評選先進部門,CEO“腦袋”讓各部門發揚表揚與自我表揚的精神,推薦自己或者推薦別人。銷售部經理“口腔”說,銷路是他們打開的,效益好他們功勞最大;品管部門經理“眼睛”說,銷得好是因為質量好,質量好品管部功勞跑不了;研發部門經理“耳朵”說,產品好是因為設計好,沒有研發部門哪來的設計好;財務部門經理“鼻子”說,效益好是因為成本控制好,財務人員心沒少操……各個部門都加入了爭功大合唱,只有負責生命健康的安全部門經理沒話說,好像這一年除了花錢沒別的成果。

    最高首長終于說,鼻子眼睛耳朵“五官爭功”,都覺得自己重要。確實都很重要,可是你們知道誰最重要嗎?命最重要,命沒了五官都不需要。

    這個故事在說,安全最重要,是基礎,沒有安全,其他工作都是白做。

    由于工作中和跨國公司業務合作的需要,我對國際企業界安全管理的變化給予了較多關注。我再舉一個在業界有代表性的例子。在中海油南海油田的施工單位中,有一家來自美國的菲利普斯公司,這家公司對待安全和安全部門的態度非常鮮明。菲利普斯規定,生產管理第一重要的是安全,不搞安全環保,就不能搞生產。公司有幾個部門,其中安全管理部門負責健康、安全和環境保護,叫HSE是3個英語單詞健康(healthy)、安全(safety)、環境(environment)的縮寫。安全和員工健康、環境保護融為一體是國際安全管理的總趨勢。國內有些企業在引用HSE管理時加進了質量(quality)管理內容,并稱為QHSE。部。公司規定,HSE部是第一部門,別的部門負責人可以外聘,唯獨HSE部門負責人不可以,必須是本國培養的有經驗并懂得系統工程、善于安全管理的人才。

    我們的企業對此應該有所啟發,知道企業中哪幾個部門最重要。

    管安全、管人才、管效益的三個部門應該處在龍頭位置,開會坐前排,發文件居前列。國內的企業管理逐漸現代化,組織結構也逐漸變得科學合理,企業的崗位序        列出現了財務總監、市場總監、人力資源總監這些改革開放前沒有的職務。但是,安全總監職務在國內卻不多見,而國外的企業特別是風險大的行業則非常普遍。有人認為,“安全總監”,這不就是換個好聽的名稱嗎?可不能這樣說。企業里一般安全管理部門的級別如果與各部門的級別一樣,那么管理安全工作就時常會遇到不少阻力,監督力度就不會大。

    國外的企業越來越意識到,如果安全機構領導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的部門經理,很難有足夠的權威,還會產生我們稱之為的“籮筐現象”——各個部門把安全管理部門當成籮筐,都把自己的安全管理責任甩進安全管理部門這個“籮筐”。“安全總監”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安全管理機構的領導變成了總監,級別比各部門領導要大一級或大半級,具備較強的安全專業技能,擁有較高的資質,主要負責監督工作,獨立行使安全生產監督權利,擁有很大的監督權和處罰權。

    現在企業有CEO(首席執行官)、COO(首席運營官)、CFO(首席財政官)等,安全管理方面則稱“CSO”。美國“9?11”恐怖襲擊之后,安全問題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CSO(首席安全官)應運而生。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太陽微系統公司等大公司也紛紛設置CSO。CSO在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含義,有的負責職員人身安全和企業財產安全,有的負責防止公司網絡免遭黑客攻擊,有的主要保證提供產品的性能安全。CSO的注解也不斷增加,現在已經被稱為“首席安全策略家”了。職責范圍要求CSO們,必須從管理角度而不是技術角度,預見并防止潛在的安全隱患,還要能夠指揮對付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各類安全問題。著名的“獵頭”公司——克里斯蒂安?延伯斯公司調查了《財富》前1000強企業的390名執行總裁,高達95%表示對CSO感興趣,25%稱準備聘用CSO,8%已經著手招聘CSO。

    國內外的廠長經理是安全管理第一責任人,這點是共同的。但是,無論是安全總監還是CSO,國內的企業卻很難找到對應的領導崗位。我們主管安全的企業副職領導都兼著主管生產的重任,沒有專門以安全為業。這會造成生產吃緊時容易忽視安全,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用在安全管理上。

    人們常說“有作為才能有地位”,可是,對于安全管理來說,這句話得反過來,“有地位才能有作為”。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地位重要了,才能謀劃出重要決策,也才能發揮出重要作用。安全管理機構成為企業的第一部門,有了第一部門的權威,整個企業才能形成重視安全管理的氛圍。

[NextPage]

一切事故皆可預防

    兩千年前的荀子說:“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上學時讀這段話并沒有多想,現在我明白了,對付事故保障安全,可以借助古老的中國智慧。因為,荀子說了三種辦法,第一種辦法是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就預設警戒,防患于未然,這叫預防;第二種辦法是在事情或者征兆剛出現就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微杜漸,防止事態擴大,這叫補救;第三種辦法是在事情發生后再行責罰教育,這叫懲戒。荀子列出了三種方法后認為,預防為上策,補救是中策,懲戒是下策。

    有位客人去拜訪一家主人,他見那家人的廚房里煙囪做得很直,一燒飯就直冒火星,而灶門旁邊還堆了許多柴草。這個客人看到這種情況,就勸主人把煙囪改成彎曲的,把柴草搬得離灶遠一些,這樣不容易引起火災。主人聽了,卻當作耳邊風。不久,這家人果然失火了,幸虧鄰居們趕來搶救,才把火撲滅。事后,主人設宴酬謝救火的鄰居,凡是那些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都請入上席坐,其他救火的人也都按照功勞大小排定座次。于是有人對主人說:“如果你早聽那個客人的話,就不用備辦酒席,更不會發生這場火災。今天你按功勞大小來請客酬謝大家,光把燒得焦頭爛額的人當作上等客人,而那個勸你改造煙囪、搬走柴草的人卻沒有得到你的什么好處,這是什么緣故呢?”主人聽后恍然大悟,趕緊把那個人請來,敬為上賓。

    《漢書》中“曲突徙薪”的故事告訴我們,安全管理就應該把功夫花在預防事故發生方面。那么,這又牽涉到對安全的認識,對事故該不該宿命式的等待,就是該不該認命,該不該被動接受,消極等待?問題關鍵的一點是,事故是不是能夠預防?

    平時做培訓,我不愿講那些誰也聽不太懂的專業術語,但是在這里,我還是得談談理論。

    安全管理的對象是風險,管理的結果要么是安全,要么是事故。我們說“安全的規律”,確切地說,就是事故發生的規律,就是事故是怎么發生的。世間的事都有個前因后果,事故這個結果也有原因,原因就在于事故相關的各個環節,就是說,事故是一系列事件發生的后果。這些事件是一系列的,一件接一件發生的,就是“一連串的事件”。所以,安全管理上就有了“事故鏈”原理。事故讓人們看到了一個鎖鏈:初始原因→間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傷害。這是一個鏈條,傳統、社會環境、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失誤、事故傷害;又像一張張多米諾骨牌,一旦第一張倒下,就會導致第二張、第三張直至第五張骨牌倒下,最終導致事故發生,出現相應的損失。按照“事故鏈”原理的解釋,事故是因為某些個環節在連續的時間內出現了缺陷,這些不止一個的缺陷構成了整個安全體系的失效,釀成大禍。

    “事故鏈”很有價值,任何人了解到“事故鏈”以后,都會得出結論:事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這一系列和一連串事件中有一件不發生,事故就會戛然而止,不會發生。要想打破連鎖反應,就要從中間抽取任意一張骨牌,形成豁口,就能避免后面的骨牌倒下。這是我以前陪孩子玩骨牌游戲時小孩子的做法,我們成年人應該比孩子更有經驗。制止一連串事件中的任何一個事件的發生,而不僅僅是最后一個導致事故的行為,就能截斷“事故鏈”。

    2003年底,重慶開縣“12?23”特別重大井噴失控事故,奪去了243條人命,震驚全國。事故發生后,從政府主管部門的調查報告中,讓人不由得一再感嘆——

    如果長時間停機檢修后,沒有卸下鉆具中防止井噴的回壓閥,事故就不會發生;

    即使卸下鉆具中防止井噴的回壓閥,如果起鉆前按規定的足夠時間循環泥漿,將井下氣體和巖石鉆屑全部排出,事故就不會發生;

    即使循環時間不夠,如果起鉆過程中按規定灌注了泥漿,悲劇也不會發生;

    即使沒有按規定灌注泥漿,如果及時發現溢流征兆,悲劇還不會發生;

    即使沒有及時發現溢流征兆,如果能夠及時在放噴管點火,將高濃度硫化氫天然氣焚燒處理,也不會導致人員中毒傷亡的事故發生。

    面對一個個事故,我總是忍不住感嘆,太多太多的“如果”,太多太多的“即使……如果……也不會發生……”。我發現,這些是每一個事故的共同特征。事故不僅僅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用杜邦公司的話說,“從科學出發,一切事故均可避免。”

    杜邦是世界500強企業中歷史最悠久的企業,已經有了200多年的高壽。杜邦CEO賀利得總結企業基業常青的核心原因,是永不動搖的4個承諾:安全、職業道德、環保與健康、對人的尊重。在企業界提起“杜邦”,人們就會想到“安全”;各大公司制定安全技術標準時,杜邦是最好的參照物,甚至許多航空公司都在引進杜邦的管理系統。“9?11”后,就連美國政府也在向杜邦咨詢安全管理問題。

    我們要知道,杜邦公司可是靠生產黑火藥起家的。一開始時,杜邦也是時有事故發生,之所以沒有倒閉關門,是因為那時正處于大規模建設中的美國,需要大量高質量的黑火藥,而杜邦公司的產品正好滿足了這個要求。但從這些事故中,杜邦公司的決策者們卻認識到安全檢查的重要性,他們在重視產品質量的同時,開始注重員工的安全。20世紀40年代,該公司提出了“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理念,而提出這個理念的基礎,就是這個公司從1912年開始的安全數據的統計工作。大量的統計數據,所有的事故分析,都支持了這個結論。因此,杜邦公司把所有的安全目標都定為零,包括零傷害、零職業病和零事故。他們有嚴密的安全原則和必勝的安全信念,盡力斬斷“事故鏈”的每一個環節,達到工作時比在家里還要安全十倍的理想境界。所以,最近的半個世紀以來,杜邦公司超過60%的工廠實現了“0”傷害率,在中國的27家獨資及合資企業和3個分公司在安全生產方面全部實現了傷害率為“0”的目標。

    杜邦公司的示范作用遍及世界上各個著名公司。他們不僅接受“所有事故都可以避免”理論,而且在實踐中努力實踐。

    近幾年多次排在世界500強企業第一位的沃爾瑪,每個商場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他們未雨綢繆,未火先防,新店建設中消防安全總投入都超過500萬元,硬件配置相當過硬。他們專門使用一種消防通道控制鎖,這種鎖易出難進,一有險情,只需輕輕一推鎖把,就可以打開安全門跑出商場。他們的預防工作還走出了商場,面向供應商傳播預防理念。2005年12月1日,沃爾瑪ES部門進行了第一輪針對供應商的健康安全環保知識強化培訓課程,用一個月時間,培訓在中國現有的5000多家供應商。

    《財富》2005年度全球最大500家企業排名居第2位的BP集團公司,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BP和中石油合資在中國組建公司,成立之初就提出要有出色的HSE表現: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保證提供安全的環境。成立之后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安全程序,業績考核的第一部分是安全問題,會議的第一個話題是指示安全通道。

    “所有事故都可以預防。”這就是新安全觀最重要的內容。有了這一理念做武器,我們才能超越事后的、被動的傳統“事故追究型”管理,進入超前的、系統的“事故預防型”管理階段。

安全背后的責任

    在一個工地上,有個工人戴著安全帽還被空中墜物砸傷了。檢查發現,安全帽上的裂紋沾滿了油污,證明破損早就存在,是一頂破損的安全帽。一些企業習慣的做法是,調查分析:人的不安全行為是戴了頂破損的安全帽,物的不安全因素是安全帽破損,整改措施是廢棄這頂安全帽。按照新安全觀分析,為什么安全檢查中沒能發現安全帽破損?安全意識教育是否到位?為什么明知破損還要戴在頭上?安全帽在采購、保管、使用的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怎樣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安全監理是否失職?為什么會出現空中墜物等等,會有一連串的問題,最后歸結為一點,是管理問題。這就要進行管理評審,改進程序,檢討標準和職責。所有的安全問題都是管理問題,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預防的,那么,一旦發生事故,就證明沒能夠有效預防,就需要弄明白究竟是誰拔開了瓶塞,讓魔鬼沖出了魔瓶。

    要搞清楚一些問題,就需要從企業的本質上考察。

    如果問:企業是什么?很多人都會踴躍回答。

    一些員工的感性說法是:“企業就是公司,就是工廠,就是工地,就是上班的地方。”

    不少管理專家的理性說法是:“企業是一個贏利性的經濟組織。”

    事實上,企業是一個經濟組織,也是一個政治組織,確切地說,企業是一個社會組織。對此,一定會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說法,但是,我可以翻開歷史找到證明。從國際國內看,企業最先都是政治組織,擔負政治功能。先看世界經濟史,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荷蘭的東印度公司荷槍實彈,開拓市場就是開拓領地,公司董事會就是殖民地政府;再看美國史,美國的一些州最早就是商人從英國國王手里領取執照后開辦的公司;最后,看看中國的現當代歷史,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是國家綜合平衡的一個基本單元。近十幾年來,企業不再從政府那里獲得指令,企業變成了唯利是圖的經濟動物,如不加以限制,發展的結果將是為社會所不容。現在,企業界強調社會責任,是對企業本質的回歸。任何企業都是靠收益、利潤維持經營,但它從一誕生起就無法逃避社會賦予它的責任。

    企業在投入期或者市場發生變化時,可能賠本經營,可能保本維持,可能一段時間內沒有利潤不見效益,但是不能在一段時間內安全事故不斷。創造效益是經營常態,保證安全是社會責任。企業可以暫時偏離經營常態,但不能須臾擺脫自己的社會責任。正因為責任,企業才叫做具備獨立承擔責任能力的法人。

    企業的責任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家提倡的公益性質的,比如,向災區捐助,熱衷于慈善事業,企業完全憑意愿和財力進行,參與不參與國家不強求。另一類是法律法規要求必須做的,比如納稅、產品質量性能符合標準等等。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是國家強制實施的企業責任。就像一個人,你是不是行善積德,是不是學雷鋒做好事,國家只是提倡而并不限制你,但是,你不能做壞事,做了壞事可就對不起了,罰款、拘留、勞教、判刑,甚至讓你“吃槍子兒”。安全生產對企業來說就是守規矩,就是本分;生產不安全出事故,就是“犯事”,就是做壞事,就要受到懲罰。

    2005年全國發生的11起煤礦特別重大事故,到年底調查結案的有:遼寧阜新孫家灣煤礦瓦斯爆炸,山西朔州細水煤礦瓦斯爆炸,河北承德暖兒河礦業公司煤礦瓦斯爆炸,山西忻州寧武縣賈家堡煤礦瓦斯爆炸,新疆阜康市神龍煤礦瓦斯爆炸,廣東梅州興寧市大興煤礦透水。經調查認定,都屬重大責任事故。對以上6起特別重大事故的相關責任人,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四不放過”原則,進行了處理,構成犯罪的,已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調查結案1起重大事故發現1起重大責任,調查結案6起重大事故發現6起重大責任,每一起事故都有責任。我們可以推而廣之,即使一些當事人確實沒有責任,那當事人之前的當事人一定有責任,“事故鏈”理論的背后是“責任鏈”。我們在一步步逼近事實真相。安全意味著責任,一切事故背后都有責任。

    安全責任首先是企業的責任,但是,企業如何才能承擔責任呢?

    企業要承擔責任必須有自己的形式。我們說“企業法人代表是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管生產必須管安全”,并不意味著,安全僅僅是經理和生產副經理、廠長和生產副廠長的責任。企業作為獨立承擔責任能力的法人,在它的內部需要找到責任的實際承擔者,這才叫落實責任。具體形式就體現在組織內部的崗位分工上,是代理、委托關系。企業和崗位職工作為委托人和被委托人分別承擔法律責任,出了事故,企業管理者和崗位上的職工都跑不了干系。發生事故意味著責任缺失,一定是某個崗位沒有盡到責任。

    上述推導就像做數學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安全生產應該誰負責?企業首先應該負責。

    那么,企業里呢?無論什么職務什么工種,只要承擔具體崗位的工作,就應該對安全負責。企業里有“我”的崗位,所以,企業安全我負責!

    這就是新安全觀的歸宿,應該根植于管理者和全體員工腦海中的安全價值觀。

    認識科學的安全價值觀,對我們企業安全工作的作用非常大。中國的管理界近幾年普遍承認,優秀的管理者是要把自己變成領導者,變成下屬的老師或教練。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統一企業的價值觀。安全管理也不例外,通過引導、建立、推廣新的“安全價值觀”,影響企業運行方式和員工行為方式,就能達到企業本質化的安全。

第二章 還有什么比丟掉責任更可怕?

堵住事故漏洞靠人人盡責

    每個事故的背后都有責任,而這些事故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和責任聯系起來的呢?

    不止一位偉人教導我們:看問題要透過表象看本質。現在我們就要對事故作進一步的考察。

    事故看上去是在某個瞬間發生的,但瞬間發生的事件不是孤立的,是一連串互為因果的事件相繼發生的結果,請注意“相繼”二字。人員傷亡的發生是事故的結果;事故的發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或者物的不安全狀態產生的;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是由于人的缺點造成的;人的缺點是由于不良環境誘發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遺傳因素造成的。美國工程師海因里希(Heinrich)根據這些提出了事故因果連鎖論。

    根據這一理論,傳統、社會環境在很多情況下不是某一個企業、個人所能控制的,而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卻是可以盡力避免的,消除了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事故就不會發生,更不會出現人身傷害和經濟損失。

    海因里希拋出事故因果連鎖論已經半個多世紀了,許多專家沿著事故原因相互作用這一方向繼續前進,于是,誕生了一個圓盤漏洞理論。這個理論很像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世界無外乎金木水火土,造成事故的因素也有五個,哪個事故都逃不過人、機、料、法、環這個“五行輪”。“人”指的是所有的設備都是由人來操作的,“機”是機械設備,“料”是所用的材料、燃料,“法”是生產運行和維修的方法和必須遵守的法則,“環”是環境。這五個因素穿在一根軸上,但又按照自己的規律在各自的圓盤上運行,每個圓盤上都已經存在或者正在出現不同的漏洞。不安全因素就像一個不間斷的光源,當這束光源能夠穿透所有五個圓盤時,事故就發生了。

    我們可以把人、機、料、法、環五個“圓盤”拆開了看。

    人:指人為個體因素,如人的技能生疏,經驗不足,文化水平低,責任心差,應變能力不夠,培訓不到位,規程不熟悉,麻痹大意,管理混亂及其他人為因素。

    機:指設備、器材不能滿足條件,如設計有缺陷、維護操作不便等。

    料:指材料本身質量有問題。

    法:指安全管理的法律規章,比如操作規程不健全,對技術手冊、標準的制定和理解存在偏差。

    環:指環境因素,包括維護環境和使用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化學環境。物理環境因素有溫度、濕度、光照、噪聲、振動、輻射、電磁波等;化學環境因素有粉塵、氣體、熏煙、蒸汽、霧滴等。

    五個“圓盤”,各自都可能出現漏洞,舉不勝舉。用成語形容,可謂是“漏洞百出”,“險象環生”。我很佩服我們古老的民族,能造出這樣的成語,一定早就領悟了圓盤漏洞理論。

    “人、機、料、法、環”的提法來自于管理工程學,是現場管理的五要素,質量管理學將它作為主要研究內容,強調從“人、機、料、法、環”諸方面控制工序質量。按照質量管理學的觀點,產品質量是由工序質量來實現的,工序質量又是由工作質量來保證的。工作質量來源于企業各部門、各單位、各崗位的生產操作、技術工作和組織協調,起關鍵作用的是責任意識、業務水平等人為因素。“人、機、料、法、環”作為圓盤漏洞的方式被安全管理理論借用,基本的原理應該是一樣的。

    講一個生活中的例子。1995年5月,我兒子在距離我家3公里的地方上幼兒園,每天上班時我都要騎車送他。有天早晨,我們起床晚了,眼看要遲到了。我將兒子往車后座上一放,跨上自行車,喊了聲“坐好,抱緊我,小心別掉下來”,然后一路狂奔。不料,路面出現一個小坑,剎車已經來不及了。“說時遲,那時快”,我邊捏車閘,邊歪車把,好歹拐過了小坑。我還來不及慶幸,就感到車身“嘎噔”震動了一下,聽到孩子在后座上一聲慘叫。回頭一看,兒子的腳后跟被夾進了后輪輻條與支架的空當處,皮涼鞋也被夾掉了。把腳拽出來時,鮮血已滲出了襪子……

    按照“人、機、料、法、環”的“圓盤漏洞”理論分析這起自行車傷害事故:“人”——我為了趕時間,違規作業,超速行駛;“機”——自行車本身有問題,支架和輻條之間沒有塑料隔離網;“料”——孩子穿的涼鞋材質有問題,不是長統靴,硬度不夠;“法”——我在前方遇到障礙后,采取的方法有問題,擺車把也擺動了車架,致使孩子的腳甩蕩進了危險區;“環”——路況環境有問題,小坑是直接原因。無論是父親看到兒子受傷的心痛自責,還是孩子母親做出的事故調查結論,除了“人、機、料、法、環”中的人沒有盡到責任外,其他都是托辭,都是借口,不是理由。人盡到了責任,其他四個環節都可以解決。

    盡管圓盤漏洞理論比事故因果連鎖的鏈條豐富了,但是,它仍然是在海因里希設定的領域內,對準了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這兩個導致意外傷害事故的罪魁禍首。根據統計數據,隨著安全科技的進步和投入的增加,物的不安全狀態造成的事故大幅下降。進入21世紀,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的事故大約占事故總數的88%~90%。人、機、料、法、環五個圓盤,人永遠是第一位的。人人盡到了責任,圓盤就不會出現漏洞,就不會透光,就不會出現事故。

    如果責任缺失,哪一個圓盤的某個局部都可能出現漏洞,都會引發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事故危害甚于戰爭

    我們人類生活到現在,對事故是不陌生的。剛開始在樹林里爬高蹬低,打獵謀生,很多時候獵物沒打著,反而被老虎、豹子、野豬、狼這幫野獸們叼了去,丟了性命,讓它們美餐一頓,這就是事故,而且是死了人的重大傷亡事故。不過,當時人們連話都不大會說,肯定不會有“事故”這個詞。

    現在我們說事故,從哪兒開始呢?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科技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作用,比如,事故和現代大工業就緊緊地連在一起。沒有蒸汽機的發明、火車輪船的使用,我們可能不會想到現在事故會是這么的頻繁。蒸汽機從一誕生起,就比農民鋤地充滿著更大的危險。安全問題是與工業生產、道路交通的發展相伴而生的。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這100年間,美國大約發生了1萬次蒸汽鍋爐爆炸事故,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一次事故死一個人,那時候,事故對于我們人類還是比較客氣的。

    當代社會,事故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可以用“恐怖”這個詞來形容。1984年12月3日,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爾的生產基地發生劇毒化工原料異氰酸甲酯泄漏事故,2000多人死亡,5萬多人雙目失明或嚴重傷殘,20多萬人受到不同程度傷害。慘禍震驚了全世界。兩年以后,帶著人類探索太空希望的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剛飛離地球就發生爆炸,7名宇航員罹難,這是全人類的損失。緊接著,蘇聯設在烏克蘭共和國基輔市切爾諾貝利郊區的核電站,大量的放射性物質泄漏,周圍幾十公里地區嚴重污染,32人死亡, 237人受到嚴重放射性傷害,而且有3萬人可能因此在20年內患上癌癥,西歐各國及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測到了核電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質……

    舉世皆濁我獨清,難,眾人皆醉我獨醒,更加不現實。世界范圍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這個區間的國家,事故呈現著高發態勢。到2003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達到1090美元,邁進了事故高發期的門檻,重大事故不斷。這一年冬,重慶開縣發生的特大井噴事故,劇毒氣體彌漫四周,吞沒了243條生命,近千人住進醫院,近萬人受到毒氣傷害,6萬人變成災民。這起特大井噴事故,為進入事故高發期打下了一個大大的驚嘆號。

    根據國家安監總局公布的各類安全生產傷亡事故情況,2005年,全國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727945起,死亡126760人。數字是枯燥的,但是拿2005年和上一年度相比,我們就會知道,我們的國家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有了多么大的進步——事故減少了75628起,死亡人數減少9995人。在事故高發期降低一個百分點是很難的。這證明,我們在邁進事故高發期門檻后遏制住了事故增長的勢頭,下降幅度非常明顯。

    但是,將近13萬的死亡人數,放在全國13億人口上看,每1萬人中就差不多有一個人在事故中喪生,仍然是一個無法讓人輕松的數字。尤其是,特大事故、重特大事故都在增加,2005年11月13日,吉化公司發生爆炸,產生的污染物越過國界,成為國際性事件。2005年,全國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就有134起,比上一年增加了2?3個百分點。其中,礦難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煤礦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就發生了58起,死亡1739人。你可能看得眼花繚亂,但是,這些數字展示了我們身邊血淋淋的事實。2005年有5986名礦工在各種礦難事故中喪生,平均每天就有16名礦工死去。

    根據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的報道:作為世界最大的產煤國,2004年,我國產煤16?6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33?2%,但是1名中國礦工年平均產煤量僅為321噸,是南非礦工年均產量的8?1%,美國礦工的2?2%,而與此同時,全國的礦難死亡人數卻達到了6027人,占全世界礦難死亡總人數的80%。每百萬噸死亡率居世界第一位,是印度的9倍,是俄羅斯的11倍,是南非的30倍,是美國的100倍!

    國家公布的事故死亡人數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所占的比重最大。

    汽車的出現改變了現代社會的交通方式,也給人類帶來了新的隱患。

    1769年,法國陸軍工程師古諾制造出第一輛蒸汽機驅動的汽車。由于試車時轉向系統失靈,撞到般圣奴兵工廠的墻壁上散架。這是世界上第一起機動車事故,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1898年,美國發生了世界上第一起汽車軋死行人的事故。

    1899年,德國人西韋爾成為第一位死于車禍的汽車司機。

    近100年來,全世界死于車禍的人數已超過2000萬,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年死于車禍的大約有50萬人。人們把交通事故稱作是“馬路上的戰爭”,可是,我們想想看,在當代世界和平的大環境下,哪一年局部戰爭死亡的人數能夠超過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沒有吧,這說明,事故危害更甚于戰爭。

    中國正處在交通事故的多發期,近5年來,道路交通事故年均死亡人數為10萬。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數可以坐滿兩個北京工人體育場。2004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交通事故死亡報告,中國汽車總量占全球汽車總量的1?9%,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卻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總數的15%。汽車本是人類不會說話的伙伴,可是,到了國人手里卻儼然成了殺人武器。我國交通事故的致死率為27?3%,居世界首位,而美國僅為1?3%,日本只有0?9%。可是這10萬人的死亡人數并沒有引起國人的太多注意。如果一場戰爭死亡人數達到10萬,在現代條件下我們可以想象是多么慘烈。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一場顛覆一個國家政權的戰爭,雙方部隊傷亡人數也僅以千計,可和平時期一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僅僅中國就達到10萬人!

    可悲的是,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馬路戰爭”的危險性。根據最近一年的年度統計,我粗略計算了一下,每5分鐘就有一人喪身車輪下,每1分鐘都會有一人因為交通事故而傷殘。在你抽根煙、品杯茶的工夫,一個生命就消失了。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我國累計交通事故死亡人數200萬人,而目前我國有187萬公里的公路長度,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個多生命消失。當你高速駕駛穿行在馬路上時,你是否意識到正穿行在墓碑的叢林中。按照我國的公路里程數,你的時速是120公里,每1分鐘就從兩個馬路死難者的墓碑旁匆匆掠過。穿行在墓碑之林中是什么感覺啊!

[NextPage]

事故損失是個無底洞

    綜合分析代價,我們要用經濟數字說話。

    盡管生命無價、安全無價,但不等于說就不能用價格衡量。我們常說的事故損失嚴重,嚴重到什么程度,除了傷亡數字之外,造成的經濟影響、經濟損失也應該在我們的關注范圍之內。除了感情之外,客觀上也要求我們從經濟損失的角度看待問題。國家安全監督管理總局正在努力,要在2006年把億元GDP死亡率、工礦商貿10萬從業人員死亡率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考核指標。

    一般人認為,出了事故,作為企業就是承擔醫藥費、誤工費、賠償傷亡者的損失,整個事故的損失好像僅此而已。而從事安全管理工作的業內人士卻不這么看,會開玩笑地說,事故造成的損失就像“冠軍的胃”。

    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冠軍的胃”的故事,它說的是某個國家的一個小鎮上每年都要舉行“好胃口”比賽,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吃得最多。有個人刷新了全鎮的紀錄,在規定的時間內,他吃了1只鵝,1磅乳酪,10個雞蛋,還吃了5磅黃油夾餡面包。當這位冠軍離開賽場時,轉過身來說:“喂,諸位,請不要讓我妻子知道,否則我就吃不上午飯了。”

    看看這是個什么胃,裝進去那么多東西還嫌沒吃飽,簡直就是個無底洞。

    你是否發現,很多時候,事故損失也是無底洞。

    有關的統計測算結果顯示,事故后用于賠償和花費的醫療費用等直接經濟損失,只不過占事故總經濟損失的1/5。2005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分為名義GDP與實際GDP。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是按當前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國一年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出的價值。按修正后的2004年GDP數據計算,將達到179060億人民幣。全國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727945起,死亡126760人。大約創造每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就發生4起事故。據國際勞動組織的統計,傷亡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占各國國民經濟總產值的2?5%左右。蘇聯公布的工業生產事故與職業病一直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之一,但1988年僅工傷事故一項就造成材料損失1?65億盧布。1980年是日本自1958年以來安全生產最好的一年,而工傷事故仍造成經濟損失3000億日元。英國1974年發生事故造成經濟損失為9億英鎊。美國1980年至1985年,每年工傷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300億美元以上。

    在中國,每年因各類安全事故傷亡的人數已經相當于一場災難性的戰爭,引起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比地震、水災等不可抗力災難造成的人員傷亡總和及經濟損失還大得多。根據中國地質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等機構的研究結果,近幾年來,平均每年因衛生和傳染病突發事件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00億元,各種自然災害損失達1500億元,事故總損失超過自然災害、衛生傳染病突發事件之和,達到2500億元,僅此一項,即平均每年抵消國內生產總值2%。

    請注意,一年事故損失2500億是個什么概念:250 000 000 000元,25后面足足有10個0。

    在這個時候,請諸位花一點點時間,跟我一起回顧一下中國的世紀工程三峽大壩的建設,你可能對事故驚人的損失會有更深的認識。

    關于建造長江三峽大壩的設想,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他1919年發表的《建國方略》中就已經提到,長江“自宜昌以上,入峽行”的這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利”。20年后,國民政府與美國墾務局簽約,準備借用美國資金建設水電站,后來計劃落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長江上游水患頻繁,長江中游城市的安全受到很大影響。毛澤東1953年初視察三峽,再次提出修建三峽大壩,激情豪邁,賦詞一首:“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督辦此事,但因為需要花錢太多,不得不暫緩執行。“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三峽工程被再次提上議事日程,將工程議案提交給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1992年4月3日獲得通過,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為什么三峽大壩這樣利國利民的工程,在建還是不建的問題上,會耗費多年的時間論證,會花費前后幾代人的心血,會需要全國最高權力機關作最后決定?為什么?因為國力,就是一個字——錢。三峽工程預測的靜態總投資大約為900億元人民幣,其中工程投資500億元,移民安置400億元。預測動態總投資將可能達到2039億元,估計實際總投資約1800億元左右。三峽投資1800億,即使是預測動態總投資2039億,也還頂不上全國一年的事故損失費用。

    按照我國第一部《安全經濟學》的作者羅云的話說,全國一年的事故損失,相當于1000多萬個職工一年的辛勤勞動化為烏有,相當于近億農民一年顆粒無收。

    這等損失程度,國家都不堪重負,企業、個人更是承受不起。

    其實,企業老板也知道沒有安全就沒有效益,“保安全,等于增效;出事故,賠個底兒掉。”

    我有一個朋友商場打拼了二十幾年,資產也已經達到千萬,可就是沒有自己的私家轎車。我問他:別人都是掙了錢首先要買車,錢不夠貸款也要買,你為什么這樣委屈自己?他微微一笑,道出了他的那塊心病。他原來倒騰過服裝,開過飯店,賺賺賠賠,到1993年經營一個小涂料廠,落下點錢,買了輛送涂料的貨車。誰曾想,不到一年時間就出事了。事故的過程他不愿細說,總之,一死兩傷,處理事故包括醫藥費和各種賠償花去了好幾十萬元。

    他很感慨:辛辛苦苦七八年,一場事故讓我回到解放前,涂料廠賣了還不夠賠的,又過了五六年才翻過身。直到現在,他事業重新步入正軌,走向輝煌,仍堅持不買車,而從運輸公司租了好幾輛車。痛定思痛,只租不買,這就叫“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一場車禍放在全中國幾十萬起事故中,可能算不了什么。可這個“芝麻大點的事兒”砸到誰頭上,那都是天塌下來的大事。

    可就是有很多人不會算這筆賬。安全設備投入嚴重不足,致使落后的生產工藝、野蠻簡單的管理方式和素質低下的員工,成為礦難頻發的三個重要原因。一些小煤礦靠人拉肩背的原始方式野蠻作業,東北一些煤礦偽滿時期的設備還在運轉。敦不知“小洞不補,大洞受苦”的道理,安全投入上舍不得花錢,事故來了就要面對擋不住的損失。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圖示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準(GB 6721-86)》制作。

追究責任,廠房挨著班房

    事故的背后意味著責任,失職就應該受到追究。讓職工失去生命和健康,讓企業的財產受到損失,讓社會承擔連帶損失,直接責任人就會受到刑事的追究,而政府管理部門的官員也會因為失職瀆職而丟掉烏紗帽。

    因為事故丟掉官職,新中國剛建國時就有之。我所在的河南省,1950年3月,新豫煤礦公司宜洛煤礦發生沼氣爆炸事故,174人死亡。中央大張旗鼓,嚴肅處理,當時的省政府主席等16人就受到了政務院給予的行政處分,煤礦負責人被逮捕法辦。具體這位省政府主席的大名,我沒有透露,不是為尊者諱,而是時間太久,問了不少人,查了很多資料,也沒有查出究竟。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各位知道,中國政府在開國之初就對事故的責任追究非常重視。

    1980年9月,我當時13歲,到石油系統一個機械廠上技校,當時距系統內一起特別重大事故的發生不到1年時間。報到時,看見廠部辦公樓墻上寫著大標語:“深刻吸取渤海2號翻船事故,認真搞好安全生產”。當時的石油工業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有艘“渤海2號”鉆井船,違章指揮,冒險降船、拖船,導致翻船,72人死亡,國家財產蒙受重大損失。鄧小平同志在用餐時接到這一報告,氣憤得將飯碗推到了地上。當時的石油工業部的最高首長宋振明主動請辭,國務院接受請求,解除了他的石油部部長職務,提請人大常委會批準。石油部老部長,時任主管石油工業的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因負有領導責任,受到記大過處分。

    1987年,大興安嶺的一把火燒了將近一個月。至今很多人還會記得中央媒體的大篇幅報道。造成這場特大森林火災的原因是管理混亂,紀律松弛,違反規章制度,違章作業,領導官僚主義嚴重。大火撲滅后第5天,國務院開始向事故責任人動刀,撤銷楊鐘的林業部部長職務,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又過了不到半個月,他的一位副手副部長董智勇受到了撤銷職務的處分。

    1988年是龍年,有人總結這一年是“龍抬頭”,“火車出軌,飛機墜地”。這年還真是事故扎堆發生——1月18日,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伊爾18-222號飛機在飛抵重慶時發生空難事故,10名機組人員和98名旅客全部遇難。1月24日,昆明開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車在貴昆線運行時發生顛覆事故,死亡88人,重傷62人……鐵道部部長丁關根主動向國務院請求辭去職務,民航局局長胡逸洲受到行政記大過處分。

    ……

    20世紀末,國家對事故責任人的嚴肅處理還是個案性質。21世紀初,國務院302號令,頒布《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根據責權一致的原則,建立了事故行政責任追究制,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人和政府有關部門正職負責人,必須對安全工作盡職盡責,不盡職責就應該被追究,受到行政處分;構成玩忽職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至此,責任追究成為常態。

    2001年5月,針對陜西省連續發生3起特大安全事故,國務院給予陜西省省長程安東行政記過處分,并通報全國。這是《規定》頒布施行后受到處分的第一位省部級高官。

    隨后,國家制定《行政許可法》,規定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產品、物品,需要按照技術標準、技術規范,通過檢驗、檢測、檢疫等方式進行審定的事項,作為行政許可范圍。隨后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實施問責制,把責任追究上升到法律的層次。

    2003年12月23日,四川油田在重慶市開縣高橋鎮曉陽村的鉆井施工,發生特別重大井噴失控事故,造成24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四川油田的上級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馬富才引咎辭職,成為中國實行問責制之后,因為事故辭去職務的第一位省部級官員。

    2005年11月13日,吉化公司的一個化工車間發生連續爆炸,吉林松花江段長達80公里高污染帶順流而下,迫使下游哈爾濱市斷水4天。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引咎辭職,步了馬富才的后塵。

    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嚴治軍,紀律嚴明,嚴肅處理事故責任。2003年4月海軍361潛艇在海上訓練時,因機械故障失事,艇上70名官兵不幸遇難。中央軍委決定,給予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海軍北海艦隊司令員丁一平、海軍北海艦隊政治委員陳先鋒行政降職處分。

    我們之所以在這里列舉中國省部級高官因為事故丟掉官位,就是要特別強調,事故面前,誰都脫不了干系;責任追究面前,高官官位尚且不保,何況企業的普通管理者和崗位職工。事故的直接責任人,根據造成損失大小,情節輕重,或拘留、或勞教、或判刑,嚴厲的處罰在后面等著。

    請看《安全生產法》是怎么規定的——

    第81條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未履行本法規定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生產經營單位停產停業整頓。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有前款違法行為,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90條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不服從管理,違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或者操作規程的,由生產經營單位給予批評教育,依照有關規章制度給予處分;造成重大事故,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92條有關地方人民政府、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對生產安全事故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

    請注意,這每一條后面都是“追究刑事責任”,《安全生產法》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就有11條。另外一部重要的安全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對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的處罰種類包括:警告、罰款、暫扣或者吊銷機動車駕駛證、拘留;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規定,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追究刑事責任”這幾個字可不是輕易用的,“追究刑事責任”就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處罰。無論在哪個國家,用上了刑律大典就是最嚴厲的處罰。

    一般人可能沒留意,不過你數一數就會發現,一部《刑法》,條款中竟然會有22處出現“事故”一詞,量刑標準一條比一條重:拘役,罰金,判刑3年以下,7年以下,10年以上,直到無期徒刑。

    治亂世當用重典,遏制事故高發勢頭,靠的就是“動真格”——

    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4名被告被判刑;

    1999年綦江虹橋垮塌案,13名被告被判刑;

    2003年重慶開縣井噴特大事故案,6名被告被判刑;

    ……

    特大事故的直接責任人無一例外,全部受到了刑事制裁。我們不可能窮盡列舉,事故直接責任人被判刑的實在太多太多,要把他們的罪行和名單全都列出來,恐怕是一部大書。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公布,2005年前11個月,全國法院共審結各類涉及重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類案件844件,判處罪犯969人。這個數字還沒有包括12月份。

    我們據此可以推測,一年時間,因為安全事故被判刑的就有上千人之多。

    這也是事故面前付出的沉重的代價!

責任意識增強核心競爭力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有句光照未來的名言:“企業并不是為著自己的目的,而是為著實現某種特別的社會目的并滿足社會、社區或個人的某種特別需要而存在的。”

    國際企業界已經經歷了純粹掙錢、追求影響力、爭做企業公民三個階段,正從經濟動物向企業公民邁進。“公民”這個詞來自于古希臘,和平民相比,它強調的是個人在文明社會中的責任。企業也應該充滿人性,企業的“企”字,上面是一個“人”,下面是一個“止”,意即人決定著企業的行止。所謂“企業公民”,就是企業要遵守社會責任。企業間的競爭已經從硬件競爭上升到軟件的競爭,從技術、產品的競爭上升到企業理念和道德的競爭。沒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忽視對環境和員工生命健康的義務,先天地存在著道德風險,這種道德風險隨時會轉化為商業風險,削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的冠生園和美國的埃克森面對事故的兩種處理方式,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2001年9月,中央電視臺揭露南京冠生園公司用陳餡做月餅。老字號企業南京冠生園面對突發危機,既不坦承錯誤,也不主動與媒體和公眾溝通,反而指責中央電視臺歪曲事實、別有用心,并在沒有確切證據的情況下宣稱“使用陳陷做月餅是行業普遍的做法”。結果可想而知,在媒體、公眾、同行、消費者的批評浪潮中,經銷商紛紛退貨……

    1971年1月,美國埃克森公司發生兩艘油輪相撞事故,導致一艘油輪船體破裂,船上84萬加侖的原油泄漏港灣。埃克森公司在事故發生后一小時之內,調集設備、人力迅速清理泄油,其規模足以對付比實際泄油大20%的事故。公司新聞處專門安裝了特別線路,每天編輯兩次簡報,向北加利福尼亞的30多家報社介紹事故現場的處理情況。埃克森公司出色地完成了清理工作,收到了大量贊揚清理工作的信件。

    1989年3月24日,在美國和加拿大交界處的海灣發生了巨型油輪“瓦爾代茲號”觸礁事故,而埃克森公司的表現卻明顯退步。當時,800多萬加侖原油泄出,形成一條寬約1公里,長達8公里的漂油帶,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一起原油泄漏事故。埃克森公司對此既不徹底調查事故原因,也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清理泄漏的原油,更不向當地政府道歉,致使事故進一步惡化。美國、加拿大地方政府和環保組織以及新聞界聯合起來聲討、反對埃克森公司。埃克森公司付出的賠款、罰款等直接損失高達幾億美元,間接損失更不用說,產品受到客戶抵制,經營發生困難。

    埃克森后來與美孚合并組成埃克森美孚公司。作為世界500強2006年度排名第1位的公司,埃克森美孚在安全環保方面的投資總額每年超過15億美元,制定出了一套“作業完善性管理系統”,在全球各地200多個分支機構推行。

    如今,沒有一家國際性大公司敢于輕視自己的社會責任。2006年,監管機構授權進行的試驗發現,普拉德霍灣油田有條石油管線老化,“嚴重腐蝕”。無論是被迫還是主動,擁有1/4股份,代表埃克森美孚和康菲石油公司經營著整個油田的BP公司,于8月6日宣布緊急停產。盡管此舉會導致普拉德霍灣油田被關閉1年,整個BP公司收益將會因此下降2%。

    中國企業從20世紀90年代起感受到安全環保等社會責任對經營的壓力。1994年6月,廣東接連發生兩起事故,一起是深圳一個工人宿舍倒塌,另一起是江門市一個鞋廠發生火災。美國《新聞周刊》1994年12月12日根據這兩起事故,發表了一篇名為《亞洲的死亡工廠》的文章。作者夸大其詞:“在亞洲,沒有哪個地方比中國的工業安全措施更松弛的了。”這個不實論斷引來了國際關注,國際皮革、服裝和紡織工人聯合會秘書長尼爾?克內甚至致函中國政府,“我們要求你們政府建立相應的監察制度,并停止將工人宿舍設在工廠廠房的做法。否則,我們將不得不聯合所有發達國家,對你們的皮革、紡織的出口實行限制。”

    安全環保等社會責任不僅來自于社會,更多情況下來自于市場,來自于競爭對手,成為繼產品質量、知識產權之后的又一道非關稅市場壁壘。

    事故里面有商機。跨國公司成熟的危機攻關,凸顯企業負責任的形象,就是“無論自己的還是別人的事故,都是我們的機會”。阜陽劣質奶粉嚴重損害嬰幼兒健康的事件曝光后,國產奶粉形象在消費者心目中受到影響。伊利、南山、圣元等國內著名奶粉制造商,紛紛向阜陽“劣質奶粉”受害家庭捐贈奶粉,顯示企業責任和產品品質,隨后,主動與媒體聯系,加大宣傳力度,增加廣告投放量,挽回人們對國產奶粉的信心,乘勢擠壓小奶粉廠的市場空間。

    很多歐美跨國公司都制定了各自的社會責任守則,很多地區性的、全球性的行業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也制定了各不相同的守則。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這樣的守則超過400種,其中包括誕生于瑞士,由來自美國和歐洲一些公司和非政府組織參加的SA8000標準;包括誕生于大型石油公司,正在被國際各類施工市場普遍接受的HSE標準。這些標準守則都把健康安全環保作為核心內容。

    我在新疆、山東等地多次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國家在陸上、海上劃出一部分區域向國際招標進行風險勘探,請“老外”投資。一些國際上有實力的企業中標,我們國內的專業施工隊伍再向“老外”們投標承包工作量,靠施工掙錢。這個時候,HSE標準就成了第一道門檻,安全環保達標了,才能進一步考察設備、技術、資質等施工能力。多數企業都做好了準備,場地平整、廠房翻新、設備維護;可是人家“老外”來了,先看食堂廁所,再看鉆臺機房。廁所食堂體現的是人的健康,設備防護表現的是物的狀態。一些專業施工隊伍在市場上敗北,還不好意思向人們說是敗在了廁所衛生上。

    安全環保的社會責任標準,以前還只是業內人士思考的內容,如今,已逐漸成為大眾化的話題。2005年7月,全球輪胎制造企業中的“老大”固特異公司要選擇合作伙伴。其總裁來到山東威海的三角集團考察,只是在廠區轉了一圈,當即拍板“定了”,向三角集團采購商用卡車輪胎。這么容易就成為世界著名公司的合作伙伴,得到夢寐已久的合作機會,三角集團都不敢相信。人家固特異的總裁解疑說:“三角的廠區治理得這么好,我相信用不著再去其他的公司考察了。”

    跨國公司的合作理由,在很多中國企業看來是那么的匪夷所思。沃爾瑪在中國的年采購金額將近200億美元。可是,所有的供應商都要隨時接受突擊檢查,如果疏忽大意,車間沒有配備急用藥箱,你可就死定了,沃爾瑪就要和你說“拜拜”,撤銷合同,生意泡湯。

    一邊是內部員工的利益,一邊是外部對手的緊逼,兩面夾擊,中國企業不得不覺醒了。在“2005年中歐企業社會責任北京國際論壇”上,與會的企業代表宣讀《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北京宣言》:“價廉物美”將不再是未來市場競爭的不二法門,只有對員工、對環境和對社會高度負責任的“價廉物美”才具有可持續的國際競爭力。

    現在很多企業已經表現出可貴的責任感。我所在的河南油田在安全月會議上,領導要求管理人員要到事故受害家庭探望,看一看事故給家庭帶來的傷痛,以更加敬畏自己肩上的安全責任。我在深圳出差發生車禍,單位兩屆領導到我家中探望,關心我的工作、生活和治療、休養。我的一位同伴在車禍中不幸喪生,他單位的領導每逢忌日,都與遺屬聯系幫助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可以說,個人懂得責任是長大的標志,企業承擔責任是成熟的標志。

第三章 能承擔責任,才能安全生產

不能有效制止,局面就會失控

    我所在的河南油田屬于中石化管轄,中石化的老領導李毅中卸任后在政府部門的任職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缙云县| 阿荣旗| 祥云县| 邹平县| 佛冈县| 临西县| 平邑县| 伊宁县| 正定县| 旺苍县| 安西县| 任丘市| 喀什市| 望江县| 吉首市| 云南省| 延边| 汝州市| 溆浦县| 河源市| 余庆县| 玛多县| 呼和浩特市| 阜康市| 万荣县| 绥芬河市| 来凤县| 隆回县| 凤凰县| 潜山县| 文安县| 屏东市| 库车县| 揭西县| 鸡西市| 通榆县| 灵石县| 张家川| 华蓥市| 光山县| 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