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釣魚,這是我小時候的最愛。在農村,小朋友的娛樂活動很單調,不像現在小孩子,不是學書法繪畫,就是學鋼琴舞蹈,不是學下棋游泳,就是學作文英語,真可謂是應接不暇。而我們除了捉迷藏、打仗、掏鳥窩、玩攻城游戲,最有趣、最令人百玩不厭就是鉤魚了。
由于我生長在鄱湖之濱,不僅家鄉有大河——樂安河、有大湖——鄱陽湖,而且在家門口還有兩方小池塘(靠村的叫塘,在塘前面的叫湖)。說小也不小,兩條小池塘(湖)都有1000多米長、幾十米寬。兩方小池塘(湖)就如兩條玉帶鑲嵌在村子腰間。正是這兩方小池塘(湖),養育了李家上千戶人家,使李家世代在此繁衍;也正是這兩方小池塘(湖),盛滿了我童年的樂趣,充滿了我垂釣的回憶。
我們垂釣很簡單,到野外竹林砍一根一米到四米長不等的竹篙,系上絲線和魚鉤,帶上魚餌,就可以保證回家有魚吃了。這主要是由于我們池塘養了好多魚,不管垂釣工具多簡單,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有所收獲,只是多少、魚的大小不同而已。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釣魚越來越享受過程,不再只是在乎收獲多少了。因此,我對釣魚的工具也越來越講究,雖然那時還是沒有現在那么發達、那么高級,但當時若有一根中規中矩上好的竹篙,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記得小時候我就曾好不容易尋摸到這么一根好的竹篙。估計有近四米長,從竹根至竹尖均勻地由粗變細,到竹尖呈弧形彎曲,為了保持其直度和硬度,我還用火薰竹節,然后用冷水淋,使其該直的地方直,該彎的地方彎,很是好看,看到這根好不容易搞好的釣魚桿,真是愛不釋手。一般釣魚場合是不輕易拿出去的。然而,就是這么一根好魚桿卻與我相處不久。
那是有一次放暑假,我和弟弟照例去釣魚,正好心情好,就把好釣魚桿一起拿出去了。當時,池塘是由生產隊管的,池塘內養了好多魚,每到過年,每家每戶都可以分到魚。為了守著魚塘,村里就雇了一個我們村里個子最高的人守魚塘。雖然他很盡職,但對于喜歡釣魚的人來說,他就是我們最大的克星。為了享受釣魚的樂趣,我們經常與其捉迷藏。這次也不例外,打聽好他出外了,我們就放心去釣魚了。
我找了一個塘對岸一棵大柳樹下垂釣,弟弟找了另一棵大樹下垂釣。釣魚是要講究位置的。在同一個水域,有的地方上魚很快,有的地方很久咬一次鉤,這就是釣位不同導致的效果不同。一般來說,自然水域,如水塘、河溝、湖泊、河流等等,應選擇有水草、蘆葦的地方下鉤,或在樹旁、歪樹下、石、橋樁附近垂釣,這些常是魚兒集聚的地方。
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候,不同的水溫都會有不同的垂釣效果。如夏天,氣溫高,淺水區就難釣到魚,夏日的中午一般是難釣到魚,因氣溫、水溫太高,魚兒多游至深水區“避暑”去了。夏天釣魚的最佳釣時是早晨和傍晚,因上午9時之前,氣溫、水溫一般在20℃~30℃之間,正是魚兒吃食的最佳水溫。此時魚兒食欲旺盛,四處覓食,特別是喜歡到岸邊“進餐”。下午4時之后,太陽西斜,灼熱程度大減,氣溫、水溫下降,魚兒在深水休息后預感夜晚的到來,紛紛從深水游向岸邊覓食,故有“早釣太陽紅,晚釣雞入籠”、“寧釣早晚一刻,不釣中午半天”之說。當然釣魚還有很多講究,辟如,“大麥黃,釣魚忙”說得是芒種前后,大麥成熟時,正是夏釣的最佳季節。因為魚兒交配、產卵后,需要大量補充營養,就得大量攝食,便四處游動,到處找食。這個季節各種魚類都易上鉤。再如“雷陣雨后,釣魚豐收”說得是雷陣雨后,岸上沖刷下來的食物增多,魚兒游動、覓食非常活躍。此時下釣,魚兒便頻頻上鉤。還有“漲水釣河口,落水釣深潭”說的是因漲水時,一些具有逆水爭游習性的魚類,便借機逆水而上,擁向進水口一帶。但在落水時,水位發生明顯下降,淺水區的水都不深,魚兒沒有藏身之處,便紛紛逃離近岸區或順流而下,潛伏于深潭之中尋找食物等等。同時還要選準釣餌。不同的魚種喜歡吃的食物也不一樣。如鯽魚之于蚯蚓,鯉魚之于玉米面,草魚之于蘆葦芯和螞蚱等等。據我的經驗,最易上鉤的餌料,莫過于用來浸透合以粘性較好的面食,常是魚群最愛搶食的餌料。在垂釣區還可撒些酒伴米,這樣可以吸引魚過來等等,這些都是垂釣時需要注意的。
我作為一名年紀不大,卻釣齡資深的垂釣者,對魚的一些習性還有比較了解的。不大會兒,我就有十幾只大大小小的魚進網,弟弟也不錯。也正是在我們得意之時,守塘的“高個子”突然出現在弟弟背后,我們嚇得拿起魚桿就跑,魚就顧不上了。“高個子”象征性對追了我們一陣子,隨后返回去到水塘邊摸我們網中的魚去了。對于他而言,他更在乎魚,因為這樣他中午又有一頓美餐了。而對我們而言,只要保住了釣魚桿,不怕沒魚吃。
回到家,我們把經歷跟媽一說,媽大發雷霆,說魚沒了多可惜,桿子沒了可以再找。說完把釣魚桿一分四五節,這根釣魚桿沒跟我幾次就夭折了。我雖然很心痛,并氣憤地說,以后再不釣魚了。不過這只是氣話,沒過幾天,我又重新找了根魚桿,繼續著我那難解的垂釣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