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是當今社會的最強音,“和諧”基于“安全”已成為理論界的共識。然而,筆者根據多年安全管理的實踐經驗和教訓認為,我們既要看到“和諧”基于“安全”,也要認識到安全源于“人、物、環境”之間的和諧,二者之間是互相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和相互轉化的辯證統一關系。
歷史事故的警示
本文所指的“和諧”涵蓋著人、物、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相互協調和配合,其核心就是要按事物的客觀運行規律行事。
影響企業生產安全的人、機、料、法、環等因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并形成一個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任何因素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和銜接產生了障礙,出現了不和諧,都必然導致事故的發生。
2007年4月18日,遼寧鐵嶺市清河特殊鋼有限公司因生產現場和電氣系統存在著嚴重的設計缺陷,背離了金屬冶煉的客觀規律,特別是犯了選用普通式起重機來代替鑄造式起重機這一“低級錯誤”,結果導致了一起特別重大事故的發生,導致32條生命魂歸西天。
諸如此類的事故舉不勝舉,盡管其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滲透著一個共同的道理,那就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離開人與物、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去談安全,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人與物的和諧是基礎
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觸發了物的不安全狀態而導致的。這里所指的“物”涵蓋著構成生產經營活動所必須的設施、設備、工位器具和加工對象物等。這些“物”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運行規律,要確保生產安全,人的行為就必須與物的特點和規律性相適應、相協調,即 “順”規律者則安,“逆”規律者則危。為此,我們必須及時消除物的不安全狀態,堅決遠離人的不安全行為,實現人與物之間的和諧。具體來說,要做到“嚴把四關”:
嚴把設計、選型關。人要與設施、設備等和諧相處,就必須從源頭上把好設施的設計、建設和設備的選型關。因此,我們應當樹立“向設計要和諧”、“向設計要安全”的觀點,從源頭上堵住“潰堤蟻穴”,絕不能因為想節約成本而降低了安全標準,不能因小失大。否則,就會留下“先天不足,后天難補,遺患無窮”的后果。
嚴把設備檢修、維護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好的設備也需要精心的檢修和維護,并及時發現和整改隱患,確保設施、設備完好。反之,我們就如同“履薄冰而不知,臨深淵而不覺”。
嚴把設備的運行關。是否嚴格遵守設備的操作規程決定著人與設備的和諧程度。一切違反設備安全操作規程和超時、超限、硬拼設備的行為都破壞了人與設備之間的和諧,必然受到事故的懲罰。由于超設計能力的亂采濫挖而導致的礦難,由于超速、超載而引發的交通運輸事故等大家都司空見慣。因此,操作者要不斷增進對設備性能的理解和很好地掌握運行的原理,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做到操作規范化、程序化。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人與設施、設備的和諧關系,為安全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嚴把“科學定置”關。生產經營現場擁擠混亂,機電設備組合不合理,工位器具布局不科學,安全通道不暢,成品、半成品、廢品亂堆亂放等不規范行為,屢屢觸發重大事故。要確保人與物之間的和諧,就必須對生產現場實施定置管理:
一、各類對象物的數量、高度、放置狀態等都要有具體要求,做到安全可靠;
二、對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污染環境的物品及消防設施,一定要實行特殊定置,并有“特殊定置”的標志,劃定區域線;
三、作業場所的垃圾、廢物等要有明確的定置區,并及時進行清除,不得污染環境,確保安全文明生產;
四、要提升設備、防護裝置的本質安全化水平,嚴格按有關標準進行安全標識,做到標識明顯、醒目,并加強色調管理,提高人們的注意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物的不安全狀態;
五、安全通道一定要暢通無阻。
總之,通過實施定置管理,使生產現場做到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間和可見性;實現最近的運輸距離和最少的裝卸次數;具有可靠的安全防護設施和醒目的安全標志,從而提升生產現場的各種“物”的本質安全化水平,促進人與物之間的和諧,確保生產安全。
人與環境的和諧是前提
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說是現代人與環境“和諧”理念形成的基礎。本文所指的環境是指企業生產經營現場的地理位置、采光、照明、溫度、濕度、噪聲、振動和空氣的潔凈度等工作環境因素。
翻開歷史事故檔案,我們不難發現,有的因在高溫天氣運輸化學危險品而引發泄漏,有的在水庫底部采礦而引發透水,有的在高壓線下進行建筑施工而引發觸電,有的由于粉塵、噪聲等污染嚴重而導致職業病……因此,人與工作環境的和諧與協調,對確保企業的生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應采取如下具體措施:
科學的采光與照明。眾所周知,80%的信息是通過我們的眼睛獲得的。工作現場的光線過強或過弱都會增加人的眼睛的疲勞度。光線條件好,不僅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降低出錯率,還可以減少和避免許多不安全因素。
在設計時,要注意充分利用日光,因為它是最廉價的光源;要定期清掃窗戶和天窗,減少光線損失;要避免炫目的光線直射;選擇適當的工作視覺背景等。
最適宜的環境溫度和濕度。在工作環境中,具有良好的通風條件、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是很重要的,可以使人員感到舒適,有利于安全生產。最合適的溫度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季節、工作類型和工作強度來確定。
確保環境的潔凈度。應盡量避免人員處于有害物質的環境中。這就必須采取嚴格的措施來確保工作環境、大氣和水質的潔凈度以確保人體健康和生產安全。
對噪聲嚴加控制。噪聲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嚴重的傷害,對生產安全極為不利。因此,對噪聲要進行嚴格控制。
一是要從聲源上控制。通過改進設備結構,改變工藝操作方法,提高加工精度和裝配質量,把發聲物體改造成不發聲或發聲小的物體。
二是從聲波的傳遞途徑上加以控制。合理規劃和設計廠區和廠房,將聲源置于遠離人群聚集的地方,依靠噪聲在距離上的衰減達到控制噪聲的目的;對那些聲源不能消除者可控制噪聲的傳播和反射,采用吸聲、消聲、隔聲等技術措施,達到降低噪聲的目的。
強化防振措施。振動是工業企業中最常見的環境污染因素之一,它不僅會影響人的操作精度和耐久力,而且還會使人感到疲勞虛弱,降低人的視力和操作效率,增加失誤和危險。因此,必須強化防振措施。
總之,構建一個庭園式、居室式的工作環境,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能強烈地影響操作者的心理,使操作者感到安全、舒適,對人的安全價值觀、安全審美觀、安全道德、安全習慣和行為有著無形的巨大的影響力和塑造力,從而為確保生產安全創造前提條件。
人與人的和諧是關鍵
在安全生產這個大系統中,崗位與崗位、部門與部門、上下工序之間存在著許多管理的交點。對任何一個管理交點的漠視和配合上的失誤,就會像“木水桶木板之間的縫隙”一樣,造成“漏水”的損失或全局的失敗,甚至導致慘劇的發生。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和諧,產生內斗、內耗,一團亂麻,失去安定和團結,安全生產就必然成為泡影。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確保安全生產的關鍵,即人與人和諧者則安,不和諧者則危。為此,應做到以下幾點:
強化培訓,樹立系統思想理念。管理源于素質,素質源于培訓。堅持“始于教育,終于教育”的原則,不斷強化人們的系統思想理念,注重人與人之間、崗位與崗位之間、上下工序之間的協調、聯接、溝通和配合,認真落實“驗收上工序,控制本工序,服務下工序”的三工序活動。
重視情緒變化,注意工作方法。實踐證明,情緒對人們的行為既有正向的推動作用,又有反向的阻礙作用。因此,作為管理者就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職工意見,關注操作者的情緒變化,傾聽職工心聲;關心職工生活,解決職工的難題;尊重人權,尊重人才,尊重他人的正當權益。唯如此,才能培養“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相互協作,互保聯保,共同發展”的團隊精神,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從而聚合成一股保安全、謀發展的強大力量。
利用規則彰顯和諧。面對人性的弱點,就必須制定相應的規則來約束人性的弱點,否則,天使也可能變成魔鬼。實踐經驗告訴我們,“規則助推和諧,有規則才有和諧;規則是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良藥”。只有人人懂規則、講規則,人人在規則面前低頭,共同遵守規則,才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確保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