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某電廠發生了一個可怕的冷渣機爆炸傷人事故:年僅22歲的“廠花”胡蝶(化名),頃刻間由“白雪公主”變成了“丑小鴨”。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干部職工對她既惋惜又憎恨。惋惜的是這么一個年輕美貌女子,突然間皮開肉綻,判若兩人;憎恨的是,作為該廠的一名檢修工,在修完冷渣機進水閥時,沒有按規定將閥門打在開啟狀態,從而導致設備因進水量不足汽化膨脹而發生爆炸。
一起事故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我認為,拋卻設備巡檢力度不夠,事故應急處理不當等因素外,檢修工胡某違章操作是關鍵。這樣的違章操作行為可能并非偶然,但在過去多次違章操作時并沒有發生事故,所以她便抱著僥幸心理繼續違章蠻干。于是乎,一而再,再而三,形成了習慣性違章。行為成習慣,習慣成自然。習慣性違章一旦形成,責任人想到的是簡化操作步驟,減輕勞動強度,但得到的卻是一旦發生事故,不但自毀前程,又給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重大不良社會影響的惡果。“違章不一定出事故,事故必然出自于違章”。這是被多少人血的教訓所證明了的一個道理。
筆者作為一名電廠員工,對一些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為什么違章操作曾親眼目睹,感觸頗深。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從工人的角度講,他們只想“多快好省”地干活,對遵守作業規程存有圖省事,怕麻煩,走捷徑的僥幸心理。有的甚至置安全生產規程于不顧,自認為熟悉操作技術,減少道程序不會出事,把作業規程視為桎梏,明著不違章暗著違章;集體作業時不違章,單個作業時違章。實際上是一種掩耳盜鈴的愚蠢行為。一旦導致事故發生,受害的首先是自己。
二是從管理者的角度講,主要是重生產,輕安全的思想比較嚴重。對上級下達給本單位的生產任務高度重視,生怕完不成任務受批評甚至罰款,而對執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則不以為然。有些管理人員對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習慣性違章現象,常常抱著“老好人”的態度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遷就照顧,置若罔聞,違背了“嚴是愛,松是害”的基本準則,不利于安全生產的健康穩步發展。
要解決好職工習慣性違章作業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工作,讓廣大職工認清習慣性違章的危害性,筑牢安全生產的思想道德防線。其次,進一步細化、量化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反習慣性違章工作條例”、“反習慣性違章獎懲辦法”、“反習慣性違章崗位實施細則”等,并把這些規章制度落實到班組和員工個人,落實到每個工作崗位,做到有崗有責,互相監督,互相提醒,共保安全。再次是要建立職工安全操作記錄簿,對每個職工的工作流程和安全生產行為實施跟蹤記錄,并堅持每班檢查驗收一次,每周一小結,每月一評比,決不讓任何一個習慣性違章成為漏網之魚。對于自覺堅持按章作業的班組或個人要實施重獎;對經常違章作業的員工發現一次處罰一次,堅決消滅這種不良思想和行為,為安全生產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上一篇:安全生產需預防“高燒病”
下一篇:抓安全需要發揚釘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