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我們一直在安全上狠抓嚴管,而安全管理還是漏洞百出,總是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最近在上網學習的過程中,看到由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觀察總結的“破窗理論”,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使我若有所悟。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一輛汽車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一天之內車就被人偷了。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汽車過了一個星期仍然安然無恙。后來,詹巴斗把這輛汽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后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依托這項試驗,提出了“破窗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
破窗理論”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必須及時修好“第一個被打碎的窗戶玻璃”。
無獨有偶的是,在日本,有一種叫“紅牌作戰”的質量管理活動,其主旨也和“破窗理論”相通。比如企業將有油污、不清潔的設備以及車間死角貼上具有警示意義的紅牌,以促其迅速改觀,從而使工作場所清潔整齊。在這樣一種積極的暗示下,人人都遵守規則,認真工作。
同樣,在安全管理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對操作人員出現的第一個違章操作或安全操作規程執行不佳的時候,對其先貼上“黃牌”來警告,連續兩次就貼上“紅牌”,并“勒令”其停工進行安全操作規程的學習,使員工明白在安全操作中只有規定動作,沒有自選動作的道理。久而久之,低級違章和重復性違章的“老毛病”沒有了,使用規范動作進行操作的良好習慣也就這樣形成了。
安全生產的環境和習慣越好,不安全的行為也就越少;反之,安全的行為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引導廣大員工自覺抵制不安全行為,創建一個良好的安全生產環境,正是我們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的明智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