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亡羊補牢出自《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出了差錯,只要及時進行補救,就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知錯能改,并進行預防,這是這個成語揭示的哲學道理。
無論做什么事情,不出現一點差錯是不可能的,做好與做壞的差別在于對待失誤的態度。有的人能夠吃一塹長一智,有的人卻無視失誤,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在安全生產工作中出現事故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于企業如何從事故中吸取教訓,亡羊補牢,避免事故的重復性發生。
亡羊補牢是預防的哲學,就在于其揭示的哲學道理重在預防。如果沒有防范措施,相同的教訓還會發生。從眾多生產安全事故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同類事故重復發生的現象還是大量存在。在這些事故中有的是同一個企業再次犯了同一個錯誤;有的是不同企業犯了同一個錯誤。這些重復性事故的出現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企業在安全管理過程中未能重視預防措施的落實,無論自己的事故還是人家的事故都未能引以為鑒,亡羊而不補牢!
安全管理的發展史已經有百年歷史,如何實現安全生產在國內外都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概括起來就是重視預防的科學。我國的安全管理研究雖然起步很晚,但是先哲們卻從另一個側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借鑒,亡羊補牢的故事和其揭示的哲理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經驗。
盡管時代在進步,工業化生產越來越復雜,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不可預知的危險因素越來越多,安全生產工作面臨的形式也越來越嚴峻,但是只要我們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把預防工作做好,就可以實現安全生產。
用好亡羊補牢的預防哲學,就需要我們能夠做到警鐘長鳴,把預防措施落實到位。杜邦公司提出的“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預防”管理理念就是亡羊補牢的預防哲學具體應用的體現,在落實預防問題上,存在兩個層次,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安全管理實效和預防事故發生的作用。其一為就事論事的事后預防行為,這種行為是落實預防措施的初級階段,即出現事故才去實施預防措施。這種預防措施雖然可以避免事故的重復發生,但是預防滯后,只是在事故教訓面前采取被動措施。企業如果總在事故面前慢半拍,面對新的問題還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把預防措施落實好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在安全生產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提前做好預防工作,減少可能出現的失誤,避免事故的發生,即把預防工作落實在本質化安全的層面,以此避免事故。安全科學技術現在已經發展到第四個階段即安全系統階段,這一階段的工作方法就是要求實行預防超前的管理,以此實現本質化安全。
上一篇:防止“假大空”,追求“真細實”
下一篇:安全生產的13劑“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