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后,英國皇家空軍在對戰爭中造成戰斗機失事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時,發現事故發生的最頻繁時段,不是在天氣惡劣時,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緊急撤退時,而是在勝利完成任務歸來,即將著陸前的幾分鐘里。
對這一奇特現象,心理學家認為:當外部環境惡劣時,飛行員需高度集中精力,但由于大腦正處于極度興奮中,反而不易出紕漏。當凱旋離跑道越來越近時,他會頓時產生一種安全感,。然而正是這瞬間的放松,常會釀成大錯。因此,人們管這種狀態叫“虛假安全”。(見《報刊文摘》2005年3月2日第三版《有一鐘安全叫“虛假安全”》)
“沒想到大江大浪都過來了,卻在小河溝里翻了船!”一些單位發生事故后,領導和職工有時不由自主的感嘆。這恐怕和“虛假安全”狀態所造成的惡果是一個道理。
許多單位在長期的安全生產實踐中,都要把交接班前、吃飯前、下半夜及某項工作快要達到預期的目標等時間,作為關鍵時刻來對現場進行重點卡控。這是因為經過一段高度緊張的工作,每當這些時候有些人“繃緊的弦”,眼看“勝利在望”,便會產生一種“瞬間的放松”。而正是由于這種“虛假安全”的工作狀態,麻痹大意,僥幸輕敵,有章不循、急于求成等等危機安全生產的現象,在某些人身上就不由自主地“冒”出來。雖不能說每一次都會給工作造成失誤,但會給事故隱患埋下嚴重禍根。一旦遇有任何微小的“生長縫隙”,它就會毫不留情地“鉆”出來危機安全生產,甚至釀成大禍。
經驗和教訓一再告誡我們,無論何時何地,對安全生產我們都不能有絲毫的麻痹松懈情緒,都要始終如一地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認識到前進路上可能產生的紛繁復雜的困難和問題。通過嚴守紀律和規章制度,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勢,做到“在崗一分鐘,負責六十秒”,將事故隱患徹底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安全生產萬無一失。作為領導干部,更應時時刻刻認清自己肩負的重任,首先從自己做起,始終抓牢安全生產不放松,身體力行帶領職工群眾扎扎實實搞好各項工作。不能僅僅滿足“勝利在望”,必須做到“勝利在握”,才有可能實現安全生產的長治久安。
上一篇:安全檢查要防止“貧富不均”
下一篇:警惕這種“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