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后炮”通常帶有貶義色彩,是指帶有幸災樂禍的情緒,在不幸事件或事故發生后發表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在安全管理中,我們不能一概地反對“馬后炮”,而要賦予其新的定義,使其為安全管理服務。
事故發生后,我們強調要堅持“四不放過”原則。正視現實,查找原因,用科學的態度制定整改措施。事后的認識,常常是下一次實踐的向導。“馬后炮”從一定意義上講,也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
其實,轟響“馬后炮”也是大有學問的。首先要轟得準,能夠通過對事故的科學分析,不僅使當事人,還要使更多的人懂得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故,操作過程中違反了哪些安全規程,應如何避免今后發生類似問題。沒有較強的綜合素質,是當不好“馬后炮”的炮手的。其次,要講究一定的轟“炮”技術,炮火要集中轟在發生事故的癥結上,就事論事,置事故于死地,而不能一味地責怪當事人,更不能搞人身攻擊。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也是當不好“馬后炮”的炮手的。
總之,“馬后炮”運用得好,同樣可以起到亡羊補牢的作用,所以事故發生后,“馬后炮”該轟還得轟。
上一篇:與安全問題“躲貓貓”,有點懸!
下一篇:由紅燈壞了也“傻”等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