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凡國人大概都知道“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由來。不過看完這段故事后總覺好笑:現實中哪有這樣的蠢人。筆者在干了幾年的防火監督工作后,才發現即使在今天,掩耳盜鈴者仍大有人在。
一次到某歌舞廳檢查,遙見后廳門框中白底紅字寫著“安全門”三字,門框上邊還裝有安全疏散指示標志,不由連贊老板消防意識強,并隨口問及安全門通向何方,答曰:“直通大街’,也是本人好奇心重,徑直走上前拉門,卻左也拉不開,右也拉不開,再推門,仍推不開,舉手敲門,則“梆梆”有聲。轉頭看老板,神色泰然:“先前這是有張門,人來人往進進出出不好管理,干脆就用木板封了,萬一起火,這上面有字,大家一看就明白,用斧頭把木板劈開,人就可以跑出去了。”
好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好個“簡捷”的逃生手段,“掩耳盜鈴”一至如此,筆者聞之愕然亦悚然。筆者實在想像不出在失火后的一片慌亂中,還有誰會機靈地按這位老板的“疏散方案”逃生。那時,這所謂的“安全門”會不會成為地獄之門。
“掩耳盜鈴”者其實莫不對自己的違法違章心知肚明,只是心存僥幸,只圖自己或小集體的輕快與眼前利益,置國家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于不顧。這些個不懼火險隱患,安坐于“火山口”做發財夢的老板們的定力與精神也實在是“可欽可佩”,但不知誰曾賦予他們權力可以要求顧客、員工及國家財產也與他們一起“患難與共”?
某市某大廈火患重重,市消防支隊曾多次督促其整改,但一直沒有實際進展。消防支隊支隊長索性寫下一張“此大樓有重大火險隱患,請顧客莫住此店”的公告牌立于大樓門口,并派兩名消防戰士左右守候,這下,老板們才著實慌了,馬上籌足款項,將隱患一一整改。
這,也許是對付“掩耳盜鈴”者的良策。
上一篇:未雨綢繆,刻不容緩
下一篇:“不能”與“不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