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江蘇省響水縣上演的“萬人大逃亡”已經過去整整一周,當地百姓的生活已經恢復常態。如同一場“狼來了”的鬧劇,一句傳言如同一聲槍響,萬人如同受驚的群鳥一齊在深夜飛起。村民們為何失去了基本的信息判斷能力?有人把正月初八夜里,響水縣部分村民的舉動形容為“新春萬人大逃亡”,記者采訪到的所有群眾都說,如果再聽到傳言,還是會跑,甚至有人動了想搬遷的念頭。(2月17日中國廣播網)
不能茍同“村民失去基本的信息判斷能力”這種說法。聯想到這些年經常見到的“蛤蟆集體大逃亡”新聞。“蛤蟆叫咚咚,家家浸谷種。青蛙呱呱叫,正好種早稻”。春夏之交本該是蛤蟆放聲歌唱的季節,而它們卻選擇“背井離鄉”,難道說也是失去了“基本的信息判斷能力”?沒有人對蛤蟆該不該大逃亡作出科學的評估,但專家說了,因為河水缺氧,大量蟾蜍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只得集體遷移。蛤蟆群體性對自身安全感的焦慮,無疑是它們“怪異行為”的驅動力。響水“萬人大逃亡”與蛤蟆搬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謠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群眾信謠傳謠。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更相信“小道消息”。往往“小道消息”直接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全。民眾往往對有鼻子有眼的“小道消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這不僅折射出政府信息公開的滯后,而且還凸顯官方信息公信力缺失,公眾對其將信將疑,這就讓謠言乘虛而入。
謠言的產生與蔓延有其特殊的現實背景,并非空穴來風,當地居民的“化工恐慌癥”非一夜之間形成的。居民與化工園區為鄰,這里曾發生過安全生產事故,他們對化工廠事故的恐慌揮之不去。談“化”色變,選擇“緊急避險”,是村民再聽到傳聞“還得跑”的現實心態。村民“還得跑”,監管部門不能“慢騰騰”。只有做足信息公開及時準確的功課,跑贏各種傳聞,破解化工企業監管與治理之困,重建安全公信力,民眾才能免于“定時炸彈”的恐懼。
上一篇:安全工作監督別人時別忘記自己
下一篇:抓安全切莫忽視“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