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企業的安全管理理念中,員工的個人安全知識水平與企業的安全狀態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若員工的安全知識普及水平只有10%,企業面臨安全問題的概率將超過85%。因此將安全理念落實到每一個人,將決定著一個企業的全局發展。
的確,安全管理工作中,人是最根本的單位,也是最根本的目的。不僅要將人作為安全管理的對象,而且要將安全管理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形成重視安全細節和自覺發現安全隱患的氛圍。
事實上,這種理念不僅是當前國際企業普遍適用的安全理念,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也能找到淵源。
古書記載,春秋時期的魏文王曾經問過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回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鵲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本鄉里。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安全管理工作亦是如此。
作為一項秉承“沒有事件便是最好的事件”為原則的工作,安全隱患不易察覺,卻隨時能夠爆發。檢查出潛在的安全隱患,防患于未然才是關鍵。因此,重視每個人對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人為管理要素,讓安全理念“潤物細無聲”,安全才能真正切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