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環的不安全是造成事故的三大成因,而其中“人”是主導因素,因為任何的安全事故和隱患都與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為此,防治安全當從“人”抓起。
防治安全從提高人的安全意識入手。日常工作中,一些人對于企業的規章制度置若惘聞,對于安全措施“偷工減料”,對于明知存在的安全隱患,卻依然報著僥幸的心理而盲目開工。太多以血為代價的教訓告訴我們,對安全的漠視便是對生命的輕視。因此,任何時刻,我們都應該謹記“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這一安全原則,以各種不安全事件為警示,時刻進行反思,深挖案例中對于安全的疏忽點和盲點,以此觸動自身對于自我安全的高度重視,促使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自覺轉變。
人的不安全意識決定了人的不安全行為產生。具統計,在安全生產傷亡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事故發生的占到了70%以上,由此可見,人的不安全行為是多么可怕一件事。
生產實踐中,不安全行為可分為“被動式”和“主動式”行為。“被動式”即是人對于違章指揮的盲從。由于安全意識不強、安全知識把握不夠,執行了不安全口令。而“主動式”即是明知不能而為之。為了圖省事,簡化工作程序、對于工作的安全措施執行偏離了該有的方向、有章不循、違章操作、“三講一落實”“兩票三制”等走形式,這些所有的表現都劍指習慣性違章行為。誠然這些行為的偶次發生或許不足以令事故產生,然,多次違章的累積,必定會導致安全事故這一惡果。
胡錦濤總書記說過: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任何時候都不能以人的健康做為代價。這說明了人文關懷在安全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防治安全還應該從人文關懷入手。當前,由于一些處于困難期或是轉型期的企業,在“增效益、爭業績”等觀念影響下,往往過多的注重經濟效益,忽視了對于員工的人文關懷。員工加班加點多、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員工所處環境不和諧,上班走神、勢必容易滋生安全隱患,引發安全問題,為此,由于人文關懷缺失而引發的安全問題絕不容小覷。
眾所周知,在管理學中,有一個“木桶原理”,說的是要充分運用木桶的容量就得解決“短板”的問題。而抓好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亦是如此。
當下,各行各業對于安全問題都非常重視,企業時時講安全、處處抓安全,但不安全行為何還是屢禁不絕。原因何在?我們不禁要問,有否亦存在監督不到位、檢查不到位、安全培訓不到位、人文關懷不到位等等管理短板?
上至企業一把手,部門領導,下至單元長、班組長都是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安全管理短板解決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企業安全生產形勢的走向。為此,安全第一責任亦應經常反思,在安全檢查中是否真正挖掘了不安全因素的深層次原因,在整改落實中是否從根源上解決了安全問題?在責任落實中,是否政令暢通,執行到位?只有把每一個安全短板都揪出來,不折不扣地加以整改,方能保企業安全無憂。
上一篇:“差錯”就是“過錯 ”
下一篇:安全工作要少“口號”重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