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組至理凝重的詞匯:“人命關天”、“安為民福”、 “安全第一”、“安全就是需要,就是生活質量”、“安全就是形象,就是商譽”、“安全就是效益,就是生產力”;
這是一段段振聾發聵的話語:“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責任重于泰山的觀點,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生產必須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這也是一個讓人多少有點兒欣慰的事實:全國人口大省、道路交通樞紐、各類礦山密集的河南省,通過創新安全管理理念、管理機制和落實安全制度,加大工作力度,2003年在GDP增長10%以上的情況下,各類傷亡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了12.4%和12.5%。礦山企業未發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別重大事故,其他領域沒有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全省萬人死亡率0.666,比上年下降13.5%,億元GDP死亡率0.944,比上年下降20.7%。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安全事故下降的“一升一降”局面。取得了河南安全生產歷史上少有的佳績。
這些年來,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國家財產的安全,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終把安全生產擺到突出的重要位置,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安全發展觀為指導,以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規劃的安全目標為統領,以生產、交通、生活、公共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安全工作為內容,以全民安全需要和責任體系的建設、落實為動力,以覆蓋全社會的安全管理網絡體系為保障,以行政管理、法律規范、市場配置安全服務資源為手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關注安全,投身安全,營造安全環境,著力打造河南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網。此間,既有與老觀念的痛苦割舍,也有對新事物的執著追求,既有大膽無畏的探索,更有不少值得總結的經驗。
跳出傳統的、狹隘的、單一的安全觀念誤區, 實現安全理念的創新。這是實現安全管理長治久安的基礎。多年來,安全監督管理在理念上存在許多誤區,往往是就安全說安全,就事故說事故,安全是安全主管部門的事,是生產單位安全處室的事。具體到每一個生命個體,那又完全是個人的事。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安全保障的更高要求,河南省主要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深深認識到,要想開創安全管理的新局面,必須跳出傳統的、狹隘的、單一的安全觀念誤區,建立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宏偉目標相適應的安全理念,實現安全理念的創新。
其一:安全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執政為民的一項重要工作,不是哪個部門、哪一條“線”的事。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企業健康發展的保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安全出了問題,不僅僅是生命的毀滅、家庭的破碎、財產的損失,往往帶來一系列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隨著體制轉軌、國企改革不斷深入、非公有制經濟大量涌現,而行業管理部門撤銷,計劃經濟時期主要依靠行業管理部門、勞動部門抓安全的做法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需要。許多安全問題有著復雜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涉及面廣,解決難度大。如果僅僅靠安全生產監管部門,難以統領各方,一些矛盾交織、隱患嚴重的安全問題也必然難以解決。河南省委、省政府意識到,在經濟轉軌時期,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各級黨委、政府必須站在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人為本,充分發揮黨委、政府統攬各方的作用,將安全生產工作真正作為黨政主要領導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克強指出:安全生產工作是我們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必須始終抓住不放的一項重要工作。河南省省長李成玉反復強調,作為人民的政府,必須執政為民,保一方平安。在政府工作鏈條中,安全生產工作還是一個薄弱環節,必須加強工作,把安全生產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重要工作抓緊抓好。目前,在河南全省形成了各級政府牽頭負總責、各相關部門協調聯動、各有其責,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了全社會關注安全的健康氛圍。
其二:安全生產必須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必須服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河南省政府安委會副主任、安全生產監管局局長、河南煤礦安監局局長李九成說得好:在這個問題上,既不能以放慢經濟增長速度來保安全,也不能以犧牲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來換取一時的發展。事實上,長期以來,在處理經濟增長與搞好安全生產的關系方面,或多或少有兩種錯誤傾向。一種傾向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放低安全標準,要經濟增長不要安全,聽任小廠小礦一哄而起,結果不得不下大力氣治理整頓和關閉取締。這種低標準入市,高標準關閉的現象,是一種惡性循環,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也不利于保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另一種傾向要安全而忽視經濟增長,在安全生產上搞一刀切,一旦發生事故,便采用“一人得病,大家吃藥”、一律停產整頓的措施。左的傾向看似重視安全生產,實際上既與發展經濟的目標相左,容易導致各種偷著生產等現象的發生,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簡單粗暴的辦法,對經濟增長和安全工作都是有害的。河南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安全發展觀,努力促使經濟和安全生產工作協調發展。對此,省委書記李克強指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搞好安全生產,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副省長史濟春明確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是第一要務。不能以壓縮經濟總量,放慢增長速度來解決安全生產問題。同時,安全生產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是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絕不允許以犧牲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來換取一時的發展。必須把安全生產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規劃、同步實施,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
其三:安全生產必須走社會化、市場化的道路。變“關門”、“單線”、“孤軍奮戰”抓安全,為動員社會力量、借助市場推動抓安全。2002年下半年,河南省安全生產監管機構相繼成立,李九成局長提出了“綜合、執法、監督、管理、協調、服務”十二字方針。他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好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一定要準確定位,該加強監管的一定加強監管,該執法的一定要嚴格執法,該由企業負責的由企業負責,該由中介機構服務的一律交由中介組織,做到“綜合分析助決策,認真執法不缺位,依法監督不越權,加強管理不失職,積極協調齊把關,熱情服務圖發展”。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搞好安全生產工作的積極性。
在這一觀念引導下,河南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有關部門加強了安全生產監管和執法,建立安全生產市場準入、監管和退出機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工商、國土資源、鐵路、建筑、等部門都把安全審批作為前置程序,并嚴格監管。同時大力培育安全生產中介服務市場,將安全培訓、檢測、檢驗、評價、評估、咨詢服務等工作交由具備資質的中介機構承擔。靠市場來配置安全生產資源,實現安全生產服務的社會化、市場化。2003年,河南省省、市兩級都組建了安全生產專家組,成立了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以前,河南從事安全生產評價的機構僅7家,每年的業務量僅50多項。2003年,各類安全中介機構已發展到200多家,依托中介機構,僅在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領域開展的安全評價、評估等工作就達9610家,省一級培訓機構培訓了8181名廠長、經理、礦長等管理人員,培訓考核了86051名特種作業人員。以前閑置的安全生產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成了“香餑餑”,退休在家的安全管理技術人才,被各中介機構爭相聘任。
為提高全民安全意識,河南讓安全知識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農村。全省各級宣傳媒體廣泛開展安全宣傳教育和輿論監督。在2003年6月8日的“安全生產咨詢日”活動中,1020多萬人受到了安全生產知識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安全工作從基礎抓起,從學校抓起,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組織編寫了《公民安全常識》,10月份各級學校深入開展學校安全教育月活動,讓學生遠離傷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和技能。河南省安陽市堅持安全工作從娃娃抓起,全市各級學校組織開展了防火、遇險自救、遇險疏散、交通安全等演練,提高防災自救能力。目前,一個關注安全,關愛生命的良好社會氛圍正在中原大地形成。
摒棄尺度不一、忽冷忽熱、頭疼醫頭的傳統做法,實現安全監管體制的創新。 這是實現安全管理長治久安的基礎平臺。 過去安全生產、監管工作之所以顯得被動忙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監管尺度不一,忽冷忽熱,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缺乏科學高效的安全管理機制。河南的同志在實踐中認識到,在現有的生產力條件下,在相當一個時期內,安全大檢查、開展集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等“拉網式”的傳統做法,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要保證安全生產長治久安,必須努力構筑安全生產的保障平臺,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建立一個覆蓋全社會的監管網絡。安全生產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靠一個或幾個部門都難以做到安全生產管理不留空白。要建立一個“安全社會”,必須使安全生產管理網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河南省南陽市在這方面先走一步,建立了市、縣、鄉(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居委會)和生產經營單位在內的五級縱向監管網絡,建立了由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參加的覆蓋各領域的橫向監管網絡。目前,南陽市的經驗在河南各地開花結果,全省大部分市地都建成或正在建立安全生產管理網絡。他們談起管理網絡時常說,過去有些地方出現了安全問題找不到人,現在,一個電話能打到村里,一個電話能找到人管。在焦作市馬村區,73家非煤礦山企業在區安全生產監察局的支持下,成立了5個安全協會,協會內實行企業風險抵押金互保,互相檢查、互相監督、互相制約,形成了一個群眾自治、聯合治理的群防群治體系。鄭州市還面向社會聘請數萬名監督員,實行安全隱患有獎舉報制度,進一步將安全網絡延伸到全社會。
監管網絡體系的建立,使安全生產工作從省、市到縣(區)、到鄉鎮村組(社區)、生產經營單位,每個地方、每個環節、每時每刻都有人管。在河南,一個“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面負責、社會監督支持”的安全生產新格局基本形成,為安全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確定一個科學的目標體系。實踐證實,沒有一個科學的指標體系,就難以確定科學的安全生產目標。2003年,河南省經過反復研究,創造性地將安全生產指標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體目標中。一改過去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來評價安全生產情況的狀況,用萬人死亡率、億元國內生產產值死亡率和從業人員萬人安全培訓率來作為考核指標,從一個地方的人口總量、經濟總量和全民安全素質三個方面來反映安全狀況。李九成同志解釋說:萬人死亡率,是限定死亡總數,以此調動各方面抓安全的積極性;億元產值死亡率,改變那種不搞工業化,安全無事故的小農安全觀,是一個促進經濟社會和安全協調發展的指標;萬人 安全培訓率,是著力提高全民安全素質和安全技能,促進安全生產工作長治久安的目標。 2003年年初,河南省人民政府史濟春副省長與各市政府簽定了目標責任書,在全國首次啟用了以上安全指標。河南各地將目標層層分解,形成千斤重擔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標的格局。全社會各領域采取有力措施,很抓安全工作,2003年,礦山、非礦山、道路交通、消防火災、水上交通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66%、1.81%、13.03%、20.89%、25%。
為促進安全生產目標的落實,河南狠抓安全責任追究。以煤礦重特大事故追究為例,2003年,批復結案11起,有345人受到刑事或行政追究,其中公務員32人,縣處級以上干部21人。在河南不少地方,表彰晉級與安全生產掛鉤,安全生產具有一票否決權。
建立一套預防為主的安全制度。安全生產如果圍繞著事故處理轉,必然疲于奔命,搞安全工作實際上成了救火隊員。只有圍繞預防抓管理,關口前移嚴把關,才能防患于未然,促使安全工作走向良性循環。基于這種考慮,河南以安全生產條件為標準,努力建立一套市場準入、監管和退出制度。以非煤礦山安全管理為例,河南依據《安全生產法》,在全國較早地作出了生產經營單位和施工單位必須具有安全條件合格證和施工單位安全資格證,否則不得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規定。按照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統一部署,對現有企業,實行安全評估和評價制度,分類監管,區別對待。達標的,準許生產經營,不達標的,限期整改達標,經過整頓仍不能達到安全標準的,依法關閉。目前,評估了6139家生產經營單位,有3000多家礦山獲得了安全條件合格證,300多家單位取得了施工單位安全資格證。對安全無保障、隱患整治不到位的,實施關閉,自整治工作開展以來,關閉小礦山2706家。
河南預防為主的安全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對新設立的企業堅持“三同時”制度,嚴格市場準入標準,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不準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不予頒發有關證件和執照。二是對現有的煤礦、非煤礦山和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開展安全評價和評估,實施分類監管,達不到安全生產條件的,實行限期整改或停產整頓。三是對非法以及經整改仍不能達到安全生產條件的,堅決取締、關閉,淘汰出市場。
消除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法規棚架的現象,堅持安全制度貴在落實。這是實現安全管理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人們說到安全制度“落實不下去、嚴格不起來”時,用了這樣幾句順口溜:“法規一本本,條文一行行,口號能上樹,制度貼滿墻。事故一出現,頭腦兩茫茫。”為根治安全監管工作中的這一“痼疾頑癥”,河南竭力探索杜絕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法規棚架的有效途徑,狠抓安全制度的落實,努力形成注重落實,不尚空談,有令則行,不行必懲的工作作風。
對于安全制度的落實問題,河南省委書記李克強特別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務必以毫不松懈的精神狀態狠抓落實。 省長李成玉要求,抓安全要堅持務實為民,做事不要做秀。針對安全投入問題,他要求將安全欠帳通知到每個生產經營單位,督促整改;要狠抓基層工礦企業安全工作;針對越層越界開采造成煤礦透水事故問題,國土資源、煤炭、煤礦安全監察等有關部門聯合執法,加大力度。11月份,他要求組織冬季安全大檢查,避免事故反彈,鞏固和維持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下降的形勢。
為強化安全制度的落實力度,2003年,河南省政府先后召開2次常務會議10次電視電話會議及多次專題會議進行部署,組織了7批督查組開展督查。各級地方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安全工作。安陽市委、市政府切實加強領導,市委書記靳綏東、常務副市長張笑東、副市長陳明今經常深入基層,檢查安全生產。為落實好安全目標,安陽市政府設立了10萬元獎勵基金,年終分別對各縣(市、區)、各部門、各企業完成安全生產工作排名在前三位的責任人分別給予5000、3000、2000元的獎勵,對沒有完成的單位實行一票否決。該市對安全工作從實處抓起,市財政投入火災隱患整改資金近1000萬元,消除了火災隱患,改善了消防設施。2003年關閉不符合安全條件的小煤礦20處,關閉非煤礦山225處,淘汰生產、技術、工藝落后的小企業292家,取締不符合消防安全條件的網吧57家。焦作市將安全工作納入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安全評審作為項目的前置審批條件,強化了源頭管理;對非公有制 實行安全責任保險和工傷保險、企業風險抵押金互保,為從業人員提供安全保障;全市高危行業都制定了應急救援預案,構建了防范和應急處置的有效防線。
隱患是事故之源,防止事故發生,必須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2003年,鄭州、安陽、焦作、洛陽、南陽、鶴壁、漯河、濮陽、平頂山、許昌、新鄉、商丘、信陽、濟源等地實行安全隱患分級報告、重大事故隱患排查及隱患責任追究制度,狠抓隱患整改的落實。如南陽市對查出的隱患登記造冊,由單位一把手簽字,限期整改,不能按時整改,嚴肅追究責任。各地及安全監管、消防、建筑、鐵路等部門對隱患嚴重的問題重點監控。河南煤礦安全監察局將瓦斯災害嚴重的國有重點煤礦的27對礦井確定為重點監控礦井,實行建立隱患整改檔案、分級定期檢查、限期整改、通報整改進度及督促整改等制度, 2003年,重點監控礦井投入整改資金3.34億元,未發生瓦斯死亡事故。 為落實《安全生產法》規定的安全投入規定,河南省安全生產監管局組織對491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安全投入專項督查,查出重大事故隱患364條,安全欠帳近13億元,督促企業限期整改,截止目前,已彌補安全欠帳12億元。2003年,河南各地查出事故隱患30多萬條,督促生產經營單位隱患整改率達到96%。
道路交通事故是安全傷亡的第一殺手,每年事故死亡人數占各類傷亡事故死亡人數的80%以上,抓好交通安全預防措施的落實具有重要意義。2003年,河南從人、車、路、環境等各方面采取措施,狠抓落實。安全生產監管和公安部門聯手,率先在全國實行重特大交通事故公告制度、業主和單位責任追究制度、道路交通警示制度和事故多發路段掛牌督導制度,他們將全省5萬輛客車全部納入了源頭化管理,做到一車一檔、一車一警、一日一查、一月一檢。對 事故多發的下坡路面設置減速帶,擴寬路面,有效地避免了交通事故的發生。深入開展創建平安大道和創建安全村、安全社區活動,全省建立交通安全村2300個,交通安全社區120個。河南作為交通樞紐之一,2003年沒有發生過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大幅度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安全落實制度的創新與堅持。
煤礦安全是河南安全工作的重點,也是落實安全制度的重點。河南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為促使煤礦落實《煤礦安全規程》,堅持重心下移抓現場,堅定不移抓執法,2003年監察煤礦2867礦次,查出各類安全隱患20030處,隱患限期整改率達到95.2%。對小煤礦依法強制推行壁式工作面,強制要求高瓦斯礦井安裝安全監控系統,在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強制實行“四位一體”防突措施,有效防止了瓦斯特大事故的發生。
河南省平頂山市石龍區就嘗到了重視安全制度創新和狠抓落實的甜頭。該區是煤炭之鄉,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煤礦曾多達670座,以前,由于一度求效益而忽視安全,有制度形同虛設,事故頻仍,被稱為“死亡黑三角”,導致煤炭工業發展難以為繼。該區痛定思痛,在區委書記陳黨義的積極倡導下,確立了“創新安全制度,堅持常抓不懈”的工作思路,堅持以人為本,由政府主導,構筑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立安全責任制,向鄉鎮煤礦派駐特派員、安全礦長、技術礦長,構建了一個“以政府委派礦長為核心的網絡化煤礦安全管理模式”。從1998年10月以來,全區連續5年沒有發生過死亡事故。目前,該區煤礦70多座,僅是1998年整頓前的1/10,然而煤炭產量不降反升,經濟效益顯著。每年煤礦實現利稅上千萬,比1998年增長2.5倍,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堅持安全管理理念、機制和制度的不斷創新,河南省安全管理工作開始走上正軌。2003年在保持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安全事故呈下降狀態,避免了一些發達國家在人均GDP小于5000美元時生產隨經濟增長上升的怪圈。李九成說,這是全省各地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領導下,躬身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結果,是對人民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最好驗證。 他認為,2003年河南創新安全生產保障體制建設工作僅僅是開始,只是搭建了一個初步的框架,要形成完善的機制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河南的安全生產工作基礎還很薄弱,事故還時有發生,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下一步,河南將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秉承“以人為本”的宗旨,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實現從圍繞事故抓安全向保障經濟和社會發展抓安全的轉變,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監管體系”。按照《行政許可法》對高危行業實行安全許可制度,進一步推動安全評價、認證、檢測、檢驗、培訓、應急救援、咨詢服務等工作,培訓數以千計的中介機構和數以萬計的安全主任,解決河南城鎮化、工業化和非公有制企業發展過程中安全管理人員短缺的問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同時,大力開展安全標準化工作,從質的方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為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