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表現:
1.急性中毒主要發生于聚合釜內從事清釜操作而無防護措施者,也見于搶修設備或意外事故時接觸大量氯乙烯者。臨床上主要表現麻醉癥狀。輕癥者訴眩暈、頭痛、乏力、胸悶、惡心、嗜睡、步態蹣跚等。嚴重中毒者神態不清或呈昏睡狀,甚至可以死亡。
皮膚接觸氯乙烯液體,可出現局部麻感,并見紅斑、浮腫,甚至局部壞死等。眼部受污染出現明顯刺激癥狀。
2.慢性影響長期接觸氯乙烯可引起多系統的全身病變,如神經衰弱綜合征、雷諾氏綜合征、周圍性神經病、肢端溶骨癥、硬皮病、肝脾腫大、肝臟血管肉瘤、血小板減少、肺功能減退等。以上臨床所見,有人稱之為"氯乙烯病"或"氯乙烯綜合征"。
支端溶骨癥(acroosteolysis,AOL)這是氯乙烯病損的特殊所見之一。主要見于制造聚氯乙烯工廠中從事清洗聚合釜的工人(簡稱為清釜工)。其特點為末節指骨的骨質發生溶解性損害。X線攝片常見一指或數指的末端指骨粗隆邊緣有缺損;颊咴V手指麻木、疼痛等血管痙攣癥狀,并見手指發白,局部有寒冷感,觸覺、溫熱覺等減退。早期脫離接觸,大部分患者的病損可自愈,癥狀也隨之逐漸消失。
肝臟血管肉瘤(hepatic angiosarcoma)1974年在美國報告第一例。通過動物實驗、臨床觀察與流行病學研究,已證實本癥系氯乙烯所致的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職業性病變。本癥主要見于清釜工。至1984年,各國已先后報告102例,我國尚未發現。據64例統計,發病工齡4~28年,平均17.8年;發病年齡37~71歲,平均49.7歲。
臨床上常地特異表現,發病緩慢,早期一般無明顯癥狀。主要乏力、厭食、嘔吐、腹脹、右季肋部疼痛或腹痛、腹瀉、體重減輕等;少數患者有便血。至后期,肝明顯腫大,并有黃疸、腹水,肝功能檢查大多無明顯異常,有時見谷丙轉氨酶、γ-谷氨酰轉肽酶(γ-GT)、堿性磷酸酶活性升高。
造血系統可見貧血、血小板減少、凝血障礙。
皮膚經常接觸,見干燥、皸裂,或引起丘疹、粉刺、手掌皮膚角化、指甲彎薄等;有時偶見禿發。少數人出現硬皮病樣改變。
接觸聚氯乙烯熱解產物,以呼吸道刺激癥狀為常見。短時大量吸入,可出現呼吸困難、寒戰、發熱、胸痛等癥狀,也有發生慢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者。
診 斷:
急性中毒診斷不難。慢性氯乙烯病的診斷比較復雜,應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觀察,特別是對肝臟血管肉瘤,須注意消化道癥狀、便血等表現,并運用B型超聲波、肝臟血管造影等檢查。肝功能檢查的特異性不明顯。肝活檢如發現肝細胞和竇細胞混合增生則有診斷價值。
有人提出,采用毛細血管鏡檢查有助于發現毛細血管改變。如出現毛細血管障礙,特別是血管袢萎縮,可看做進展中的全身中毒性膠原病的依據。
尿中硫撐雙乙酸(TDGA)可作為生物學監測指標。
治 療:
急性中毒時要迅速將患者移離現場,對癥處理。皮膚或眼受污染,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更換清潔服裝。
慢性患者也強調早期治療。有肝病、肢端溶骨癥及皮炎者宜及時調離。肝血管肉瘤的治療可用阿霉素、環磷酰胺等抗癌藥物;局灶性病變可考慮手術治療。
上一篇:刺激性氣體中毒及治療
下一篇:氟及其無機化合物中毒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