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溫生產環境中的氣象條件及其特點
1、氣溫:取決于太陽輻射,大氣的溫度,生產環境中的各種熱源,以干球溫度(℃ )指示。夏季高于35度,其它季節高于32度為高溫。
2、氣濕:主要來自水分的蒸發和蒸氣的放散,以相對濕度表示。相對濕度大于80%時為高氣濕,小于30%時為低氣濕。以飽和水蒸汽濕度為100%。
3、氣流:外界風力,熱源形成的對流氣流以及通風設備送入的氣流等。
4、熱輻射:是指物體因本身的溫度而以電磁輻射(主要是紅外線,部分可視光線)的形式向外發射的能量,以焦耳(J)來表示 。當周圍物體的溫度超過人體體溫時周圍物體表面向人體發散熱輻射而使人體受熱,稱為正輻射。相反則稱為負輻射。 特點為從表面溫度高的物體向表面溫度低的物體直接傳遞熱量。
二、高溫作業及其類型
系指有熱源的生產場所中每小時散熱量大于8kJ/m3;或當室外氣溫實際出現本地區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時,其工作地點氣溫高于室外2℃或2℃以上;或工作地點氣溫在30℃以上,相對濕度大于80%的作業,或工作地點熱輻射強度超過12.56J/㎝2•min;或生產場所工作地點的氣溫在寒冷地區和一般地區超過32 ℃ ,炎熱地區超過35 ℃ 。
類型 :
1、高溫強熱輻射型(干熱型):
特點是氣溫高、熱輻射強度大,相對 濕度較低。
2、高溫、高濕作業(濕熱型):
特點是高氣溫、氣濕,熱輻射強度不大。
3、夏季露天作業:
特點是太陽輻射長時間作用于敏感的頭部。
三、高溫作業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高溫作業時,人體可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變化。主要為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泌尿系統等方面的適應性變化。但超過一定限度,則可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引起中暑。
、斌w溫調節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機體的產熱與散熱兩個過程,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下總是維持著動態平衡,以使體溫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上。如果產熱大于散熱量,則體內蓄熱,體溫升高。
、菜}代謝
環境溫度愈高,勞動強度愈大,人體出汗量則愈多。測定出汗量,可作為人體受熱程度和勞動強度的綜合指標。一般認為,以一個工作日出汗量6L為生理最高限度,失水不應超過體重的1.5%。
⒊循環系統
高溫作業時心跳加快、每博輸出量及每分輸出量均增加,可使心肌代償性肥大產生病理改變;也可使血壓下降。收縮壓增高而舒張壓不增高是高溫作業工人的生理性適應,常有脈壓增大的趨勢。高溫作業時脈搏改變明顯可達150分/次。
⒋消化系統
由于高溫環境下大量出汗致相對血容量減少,外周血管擴張等導致胃腸相對缺血及消化液分泌減少,可造成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胃腸疾病增多。
⒌泌尿系統
在高溫條件下大量出汗,尿液大大濃縮減少。由于血液濃縮使腎臟負擔加重,可致腎功能不全,尿中出現蛋白、紅細胞、管型等。
⒍神經系統
在高溫和熱輻射的作用下,肌肉工作能力、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反應速度及注意力降低;工人的視覺運動反應時值隨生產環境氣溫的升高而增加。
四、熱適應
熱適應(heat acclimatization)又稱熱習服,是指人在熱環境工作或生活一段時間后,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對熱環境的耐受性提高而產生對高溫的適應狀態。表現為動作更加協調,做同樣的功產熱減少,出汗散熱效率提高,水鹽回吸收能力增強等。機體對熱適應后,會使緊張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
出汗功能的改善是熱適應的重要表現。熱適應后,出汗量可增加10~40%,出汗速度加快,開始出汗的皮溫閾下降約2℃,能較長時間保持出汗率,參與活動的汗腺增多,散熱能力強的四肢部位的汗腺活動增多。
機體熱適應后,最突出的是心血管系統功能的改善,比其他生理功能變化早、進展快。大多數人的心輸出量、中心血量、血壓及外周阻力變化不明顯,但心率可下降19%,心搏出量可增加20%。
人體熱適應的形成和鞏固,主要受個體因素、熱強度和接觸時的影響。
評價熱適應,目前主要采用生理指標,為出汗量和中心體溫。即一個熱適應者出汗量達5L/工作日,而肛溫不越過38℃。
機體熱適應后,適應能力可保持一段時間,離開熱環境1~2周后可逐漸消退。熱適應的消退稱脫適應。脫適應的速度和個體健康狀況有關。人體熱適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熱環境危害性超過適應限度即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亂甚至疾病---中暑。
上一篇:高溫環境作業安全問題
下一篇:高溫作業謹防職業性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