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煤礦井下頂板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010-05-13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目錄

  第一章引言、概況

  第二章術語、符號、代號

  第三章預案內容

  第一節基本情況
-
  第二節危險目標及其危險特性、對周圍的影響

  第三節危險目標周圍可利用的安全、設備、器材及其分布

  第四節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成人員和職責劃分

  第五節報警、通訊聯絡方式

  第六節預防事故的措施

  第七節事故發生后應采取的處理措施

  第八節人員緊急疏散、撤離

  第九節檢測、搶險、救援及控制措施

  第十節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

  第十一節現場保護與現場處理

  第十二節應急救援保障

  第十三節預案分級應條件

  第十四節事故應急救援終止程序

  第十五節應急培訓和演練

  第四章附件

  第五章附加說明

  第一章  引言、概況

  隨著現代化煤礦生產的發展,其規模日趨擴大,生產過程中存在能量巨大的潛在危險源,尤其是它們會引發重大水災、火災、瓦斯、煤塵爆炸、頂板垮落等危害極大的事故,通過安全設計、操作、維護、檢查等措施,可以預防事故,降低風險,但達不到絕對的安全。因此,需要制定萬一發生事故后所采取的緊急措施和應急方法,迅速控制事故的發展并盡可能排除事故,保護現場人員和場外人員的安全,將事故對人員、財產和環境造成的損失降低至最低程度。

  應急預案是針對各種可能發生和事故所需的應急行動而制定的指導性文件,對于如何在事故現場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有助于實現應急行動的快速、有序、高效。因此,制定有效完善的應急預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預案所引用的規范性文件:

  《安全生產法》第十七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具有組織制定并實施本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職責。”

  《安全生產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對重大危險源應當制定應急救援預案,并告知從業人員和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應當采取應急措施。”

  根據以上規范性文件的要求,**煤礦成立了應急預案的編制小組,制訂了編制計劃,收集了各方面的資料,進行了初始評估、能力資源的評估,以及危險源辯識和風險評價。本預案每半年更新一次,特別情況需要及時更新的,由預案編制小組根據具體情況另行決定。本預案資料的收集采用各基層單位提報與小組成員現場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危險源的辯識和風險的評價是根據***煤礦歷年災情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前煤礦安全的形勢進行理論分析和綜合評價。

  本預案的級別為:Ⅰ級(企業級)-事故的有害影響局限在東風煤礦的界區之內,包括井田范圍內的所有采掘工作面、巷道網絡,以及地面工業廣場,機關、各基層單位辦公樓。事故可被現場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該地區域內,事故可能需要投入整個單位的力量來控制,但其影響預期不會擴大到社區(公共區)。

  預案編制小組:

  組長:***

  第二章  術語、符號、代號

  一、術語

  煤礦“三大規程”:

  是指《煤礦安全規程》、《煤礦工人技術操作規程》、《煤礦作業規程》的總稱。是煤礦生產過程三個最基本性的規范性文件。

  應急救援:

  指在發生事故時,采取的消除、減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惡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損失的措施。

  重大危險源:

  指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搬運、使用或貯存危險物質,且危險物質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

  危險目標:

  指因危險性質、數量可能引起各種事故的場所或設施。

  井巷:

  為進行采掘工作在煤層或巖層內所開鑿的一切空硐。

  采掘工作面:

  采煤工作面和掘進工作面的總稱。

  采空區:

  回采以后不再維護的空間。

  進風巷:

  進風風流所經過的巷道。為全礦井或礦井一翼進風用的叫總進風巷;為幾個采區進風用的叫主要進風巷;為1個采區進風用的叫采區進風巷,為1個工作面進風用的叫工作面進風巷。

  回風巷:

  回風風流所經過的巷道。

  瓦斯:

  礦井中主要由煤層氣構成的以甲烷為主的有害氣體。有時單獨指甲烷。

  局部通風機:

  向井下局部地點供風的通風機

  瓦斯礦井:

  低瓦斯礦井和高瓦斯礦井的總稱。

  瓦斯濃度:

  瓦斯在空氣中按體積計算占有的比率,以%表示。

  煤塵爆炸危險性煤層:

  經煤塵爆炸性試驗鑒定證明其煤塵有爆炸性的煤層。

  二、符號

  三、代號

[NextPage]

  第三章預案內容

  第一節基本情況

  **煤礦位于***礦區西部,行政區屬***市新興區,與**礦、***礦相鄰,井田走向長4.6公里,傾斜寬3公里,面積13.8平方公里。**煤礦開發建設于1956年,屬國有煤礦,證照齊全,原設計生產能力為21萬噸/年,經過四次礦井生產技術改造和兩次通風系統改造,2008年核定生產能力為40萬噸/年。

  **煤礦,在籍職工3328 人。主要產品為煤炭(1/3焦煤), 礦區內有鐵路專用線與勃七線、牡佳線接軌,公路可通往***、哈爾濱等市縣,交通極為便利。

  **煤礦除工業廣場外,地面還有醫院、供應科、機電廠、車隊、面包廠、水曖科、支護科等地面廠區。

  井田境界:東部以***鐵路煤柱和F:14號斷層為界,與新建礦、新興礦礦區相鄰;南部以40號煤層-800米等高線的投影為界;西部以第12號勘探線為界與青龍山詳查區相鄰;北部以F9號斷層和74號煤層露頭為界,與****煤礦相鄰。

    **煤礦井田區域內共有三十多條大斷層,屬高沼氣礦井,煤塵爆炸指數大于30%,屬于有煤塵爆炸危險性的礦井。礦井開拓方式為:斜井階段水平分區式;采煤方法為:走向長壁后退式全部垮落法,掘進方式為:炮掘。除30101、30105、30106、30108隊為皮帶連續化運輸外,其它掘進工作面均為耙斗機裝巖、一噸固定礦車運輸。現有4組采煤隊和11組掘進隊,分布兩個采區。礦井通風方式:中央分列式。

  第二節危險目標及其危險特性、對周圍的影響

  一、危險目標

  **煤礦主要是以原煤生產為主的生產型企業,屬高危行業,其重大危險源主要來源于井下采掘工作面以及機電、通風、運輸等系統。參照《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的規定進行識別。確定的危險目標有:火災(地面、井下)、水災(地面、井下)、冒頂、放炮、瓦斯爆炸、機電、運輸事故。

  **煤礦建礦以來,井下共計死亡133人,其中:冒頂57人,特別重大事故有:1986年463采煤工作面冒頂事故一次死亡5人。

  二、危險特性、對周圍的影響

[NextPage]

  隨著**煤礦開采深度的增加,井下地壓逐步增大,采煤工作面和掘進工作面的頂板壓力增大,給頂板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煤礦的斷裂構造較多,也給采場支護帶來了困難,相應的安全狀況惡化。局部冒頂事故發生的機會有所增加。同時也面臨有沖擊地壓的危險。其災害限于工作面。

  第三節危險目標周圍可利用的安全設備、器材及其分布

  ***煤礦為了控制井上下各種災害事故的發生,按噸煤0.5元提取安全投入資金,針對每一危險目標,上齊了各種可利用的安全設備、器材,其分布遍及所有采掘工作面,巷道網絡,地面各可控范圍內的工業廠點。

  為了控制井下頂板事故的發生,所有采煤工作面采用外注式單位液壓支護形式,三排六柱支護,排距1.2m,柱距0.75m。掘進工作面使用錨桿,長1.6m,排距1.0m,間距1.0m。臨時支護使用前探梁。

  第四節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成人員和職責劃分

  ***煤礦針對重特大事故成立了應急救援組織機構,指揮部設在礦調度室,各采區成立了救災領導小組,兩級救援機構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各組織機構的組長是現場指揮人員。

  礦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的職責:

  (1)組織制訂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負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3)確定現場指揮人員。

  (4)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

  (5)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

  (6)事故狀態下各級人員的職責。

  (7)事故信息的上報。

  (8)接受公司及政府的指令和調動

  (9)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

  (10)負責保護事故現場及相關數據。

  井區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的職責:

  (1)接受礦應急救援機構的指令和調動。

  (2)積極組織人員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3)發現事故后立即向上級層報。

  (4)做好職工家屬的思想工作。

  (5)積極配合礦應急救援工作的開展。

  (6)全力組織恢復事后的生產。

  礦應急救援組織單位:

  礦副總以上領導、調度室、車隊、醫院、保衛科、救護隊、生產科、安檢科、機電廠、設備站、通風區、供應科、機電區、煤質科、監測科、預備隊、掘進一區、掘進二區、調整科。

  礦應急救援組織機構

  組長:****

  第五節報警、通訊聯絡方式

  ***礦地面通訊系統較為發達,礦在1998年投資30萬元更換為DH256型程控交換機(最多可達256臺電話),現在礦臺電話已達160余臺,電話遍布***礦區大小單位、科室,各單位之間聯系相當快。全礦各生產單位及業務科室還安裝了局臺電話,并與市話并網了,與市區和***聯系也相當方便。

  礦生產調度室設一臺20門交換機,供各井(區)和主要生產單位互相聯系,也可直接通往井口蹬勾房。1997年更換為CSDD程控多功能調度總機,井上下共有電話26臺,井下各主要機電峒室、井下調度室、井下煤倉、主要運轉設備、井底車場均有電話,地面各采掘隊、區及輔助生產單位辦公室均安裝了井下電話,與井下聯系、指揮生產、匯報安全生產情況相當便利。調度室還有CANONFA×510傳真機一臺,HG-890電話會議終端機一臺。

  附:應急指揮聯絡圖

  第六節預防事故的措施

  ****煤礦根據頂板冒頂事故的特點,結合煤礦生產的多年實際經驗和本礦井的具體情況,制定以下事故預防措施:

  1、采掘工作面在交接班、放炮前后及進行其它各項工作前均應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制度。

  2、采掘進工作面嚴禁空頂作業。

  3、掘進過斷層、破碎帶、見煤點應及時按規程規定采取特殊支護措施。

  4、采煤工作面對頂板破碎處、雞窩頂、抽條石處采取特殊支護措施,如縮小柱距、帶大頂帽等。

  5、加強對采煤工作面收尾、新工作面的安裝、工作面初次放頂、初次來壓、周期來壓期間的頂板管理工作。

  6、采煤工作面嚴格按規程規定的支護數量和支護強度,嚴禁隨意加大、縮小排柱距。

  7、工作面反打時,要使用長把工具,嚴禁超前反柱或提前摘柱,回柱時注意觀察頂板。

  8、石墻碼設必須保證質量。

  9、大傾角采煤工作面設齊三防設施,上下出口的超前支護齊全。

  10、大傾角煤層掘進工作面應落實防止因煤壁片幫,造成大面積空頂而發生冒頂事故。

  11、修復巷道過程中,應嚴格兌規作業,防止發生冒頂堵人事故。

  第七節事故發生后應采取的處理措施

  針對煤礦頂板事故的特點,結合***煤礦井下生產的具體實際情況,對冒頂事故發生后應采取如下措施:

  1、當掘進工作面發生冒頂事故時、堵人事故時,首先將人員撤離危險區,并報告調度室、通知公司救護隊前往救護。

  2、處理冒頂事故時,應由外向里加固冒頂區周圍的支架,清除通道上的堵塞物,盡快接近被堵人員位置。

  3、冒頂后導致冒頂區域內不通風時,要把壓風管路改為進風管,補充足夠風量,并有專人檢查冒頂區風瓦斯濃度。

  4、遇有大塊巖石威脅遇難人員時,可使用千斤頂等工具移動石塊,但盡量避免破壞冒落巖石狀態。

  第八節人員緊急疏散、撤離

  依據可能發生的煤礦事故的場所、設施及周圍情況的分析,事故現場人員的清點和撤離工作由現場指揮生產的領導負責執行,出入井人員的清點工作由檢身室負責進行,發生事故后,人員應根據事故的性質,由現場指揮生產的人員帶領,沿既定的避災路線進行撤離,

  非事故現場人員要做好配合現場的撤離工作,緊急疏散人員及疏通交通障礙,具體工作由運輸區,運轉隊,皮帶隊,保衛科負責執行。搶救人員在撤離前,撤離后,由搶救組的組長向地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匯報現場情況,由中心發出指令進行實施,車隊的急救車一天24小時都要做好應急準備工作,常備不懈。

  第九節檢測、搶險、救援及控制措施

[NextPage]

  礦井發生火災、瓦斯與煤塵爆炸、冒頂、透水等重、特大事故后必須由指揮中心發出指令、調動礦山救護隊進行檢測、探明災區情況、搶救指揮部根據災害性質、發生地點、波及范圍、人員分布、救災的人力和物力、迅速而慎重地制定具體的方案,確定營救遇險遇難的人員和處理事故的作戰計劃。

  一、檢測工作的有關規定

  1,礦山救護隊指揮人員應親自參加組織和參加檢測工作,布置檢測任務,保證檢測小隊所需的器材,說明檢測任務的具體計劃和注意事項,給檢測小隊以足夠的準備工作時間。

  2,井下設待機小隊,并用災區電話和檢測小隊保持不斷聯系,檢測小隊人數不少于6人。

  3,進入災區檢測,必須攜帶探險繩、氧氣呼吸器等必要裝備,視線不清時應用探險棍探測前進,隊員之間要用聯絡繩聯結。

  4,檢測小隊進入災區時,應規定返回或通訊中斷,待機小隊應立即進入救援。

  5,進入災區前、應考慮到退路被堵后應采取的措施,小隊返回應按原路,如果不按原路返回,應經布置檢測任務的指揮員同意。

  6,檢測進行中,應在巷道交叉口設明顯的路標、防止返回時走錯路線。

  7,進入災區時,小隊長在隊列之前,副小隊長在隊列之后,返回時與此相反,在搜索遇難人員時,小隊隊形應與巷道中線斜交前進。

  8,檢測小隊人員應有明確的分工,分別檢查通風,氣體含量、溫度、頂板等情況,并做好記錄,把檢測結果標在圖紙上。

  9,在遠距離和復雜巷道中檢測時,可組織幾個小隊分區段進行檢測、在檢測中發現遇險人員要積極進行搶救,并將他們護送到通風巷或井下基地,然后繼續完成檢測任務。在發現遇險人員的地點要檢查氣體,并做好標記。

  10,檢測工作要仔細認真,做到有巷必到,凡走過的巷道要標注留名,并繪出檢測線路示意圖。

  11,檢測結束后,小隊長立即向布置檢測任務的指揮員匯報結果,指揮員及時向救援指揮中心匯報,制定下一步檢測及救援的方案。

  二、搶救遇險人員的規定

  1,在引導及搬運遇險人員通過窒息區時,要給遇險人員佩戴全面罩氧氣呼吸器或隔絕式自救器。

  2,對有外傷、骨折的遇險人員要作包扎、止血、固定等簡單的急救處置。

  3,搬運傷員時要盡量避免震動;防止傷員精神失常時打掉隊員的口具和鼻夾而造成中毒。

  4,在搶救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的遇險人員時,應有醫生配合。

  5,遇險人員不能一次全部抬運時,應給遇險者佩戴全面罩氧氣呼吸器或隔絕式自救器;多名遇險人員待救時,礦山救護隊應根據“先活后死,先重后輕、先易后難”的原則進行搶救。

  三、冒頂事故的救援及控制

  1,礦井發生冒頂事故后,礦山救護隊的主要任務是:

  (1)配合現場人員一起救助因冒頂而遇險的人員。

  (2)如果冒頂使通風系統遭到破壞,應迅速恢復通風。

  (3)發生冒頂后,當瓦斯和其他有害氣體威脅到搶救人員的安全時,救護隊應擔負起搶救人員和恢復通風的工作。

  2,在處理冒頂事故之前,礦山救護隊應向事故附近地區工作的干部和工人了解事故發生的原因、冒頂地區頂板特性、事故前人員分布位置、瓦斯濃度等,并實地查看周圍支架和頂板情況,必要時加固附近支架,保證退路安全暢通。

  3,搶救人員時,可用呼喊、敲擊的方法聽取回聲,或用聲響接收式和無線電波接收式尋人儀等裝置,判斷遇險人員的位置,與遇險人員保持聯系,鼓勵他們配合搶救工作。對于被埋被堵的人員,應在支護好頂板的情況下,用掘小巷、繞道通過冒落區或使用礦山救護輕便支架穿越冒落區接近他們。一時無法接近時,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如用局部通風機和冒落區原安裝的壓風管、水管、刮板輸送機等向人員被困地點強行送風,用打等方法和被困人員提供新鮮空氣、飲料和食物等。

[NextPage]

  4,處理冒頂事故的過程中,礦山救護隊始終要有專人檢查瓦斯和觀察頂板情況,發現異常,立即撤出人員。

  5,清理堵塞物時,使用工具要小心,防止傷害遇險人員;遇有大塊矸石、木柱、金屬網、鐵架、鐵柱等物壓人時,可使用千斤頂、液壓起重器、液壓剪刀等工具進行處理,絕不可用鎬刨、錘砸等方法扒人或破巖。

  6,搶救出的遇險人員,要用毯子保溫,并迅速運至安全地點進行創傷檢查,在現場開展輸氧和人工呼吸、止血、包扎等急救處理,危重傷員要盡快送醫院治療。對長期因在井下的人員,不要用燈光照射眼睛,飲食要由醫生決定。

  第十節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

  ***煤礦傷員的急救工作,由三級急救組織構成:一級是現場的急救;二級是****礦醫院的救治;三級是公司醫院的救治。現場的救治工作由班組長負責進行,急救隊員的救治由救護隊隊長負責進行。醫院的救治由醫院的院長負責進行。

  現場救護的主要任務是迅速搶救傷員脫險并進行急救,對危重傷員的轉送做好必要的醫療準備工作,根據傷情及條件,在現場可就地進行下列急救工作:

  1,礦工現場急救

  當有人受傷后,在急救員趕到之前,由礦工在現場對傷員進行急救,或者是由前往現場處理事故的礦山救護指戰員進行急救,主要是進行傷情判斷和止血包扎、人工呼吸、傷肢簡單固定、搬運傷員等急救處理。

  2,急救員現場急救

  急救員接到通知后,應奔赴現場,將傷員搬到安全區,立即進行檢查,主要檢查全身狀態、神智、脈博、呼吸、血壓、疼痛部位有無異常、脊柱四肢有無畸形及傷口出血等,同時,還應檢查有無呼吸困難或異常呼吸、口鼻內有無異物、胸部有無畸形、或出現血胸、氣胸、有無腹痛、腹肌緊張或反跳痛等,以及有無肢體麻木,運動障礙,有無骨摩擦音及異常活動。心臟停跳或停止呼吸者,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急救,記錄傷情并不斷觀察其變化,如轉送應將傷員固定在擔架上,若危急不能運送,應轉移到安全地帶以利挽救。

  4,第二級醫療急救組織由礦醫院醫務人員組成,主要任務是接受第一級急救后轉送來的傷員,傷員如有嚴重出血、呼吸道損傷、開放性胸腹部損傷、休克或開放性顱腦損傷等,需立即手術搶救時、若不便轉送集團公司醫院,應在礦醫院進行搶救,經初步手術處理后,如無繼續救治條件,應做好轉送公司醫院或其他高級醫院的醫療救護準備。

  5,第三級醫療組織由公司醫院醫務人員組成,搶救組由外科、內科、五官科、眼科、放射科、麻醉師、化驗技師及護理人員組成,必要時心電圖和腦電圖醫師隨時應診或作監護,搶救組長由業務院長或外科主任擔任,專門負責重傷員的搶救工作。

  第十一節現場保護與現場處理

  一、事故現場的保護措施

  1,事故發生后,任何人不得隨意破壞事故現場,就近人員應自主保護現場。

  2,發現事故的人員立即向指揮中心匯報。

  3,沒有指揮中心的指令,任何人不得擅自進入現場。

  4,經指揮中心的指令,安排有關人員對現場有關的數據進行勘驗、記錄、保存。

  5,保衛部門要做好禁止人員進入事故現場的警戒工作。

  二、現場的處理

  1,事故現場的數據勘驗、記錄、保存完畢后,經指揮中心的同意后,方可進行現場的處理。

  2,由指揮中心安排有關的單位及人員對現場進行處理。

  3,處理現場由外向里進行,進行現場處理的人員要互相協調,指定人員現場進行監督,保證處理現場人員的安全。

  4,負責處理現場的人員,要對現場的處理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向礦救災指揮中心匯報。

[NextPage]

  第十二節應急救援保障

  一、內部保障

  ***煤礦成立搶險救災小分三個:第一小分隊由安檢科及監測科人員組成;第二小分隊由車隊及保衛科人員組成;第三小分隊由地測科人員組成。同時,為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有序進行,制定了各崗位的責任制度、值班制度、培訓演練制度。

  其主要任務:

  (1)做好礦井事故的預防工作,控制和處理礦井初期事故。

  (2)引導和救助遇險人員脫離災區,積極搶救遇險遇難人員。

  (3)參加需要佩戴氧氣呼吸器的安全技術工作。

  (4)協助礦山救護隊完成礦井事故的處理工作。

  (5)搞好礦井職工自救與互救的宣傳教育工作。

  二、外部保障

  ***煤礦與***公司救護隊簽定有礦井聯合救災的協議。相鄰可依靠力量為新建礦救護中隊。

  1、礦山救護隊最低技術裝備標準

  2,礦山救護隊員個人最低技術裝備標準

  第十三節預案分級響應條件

  依據事故的類別、危害程度對預案的起動條件:

  1,有本預案所規定的重、特事故發生的事實。

  2,經礦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研究決定。

  3,企業主要負責人批準。

  第十四節事故應急救援終止程序

  1,確定事故救援工作已經結束。

  2,經礦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研究決定,上級有關部門批準。

  3,企業主要負責人批準。

  第十五節應急培訓和演練

  為了提高應急救援人員的技術水平與應急救援隊伍的整體能力,以便在事故的應急救援行動中,達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經常性地開展應急救援培訓或演習是應急救援隊伍的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

  應急救援培訓與演習的任務:

  鍛煉和提高隊伍在突發事故情況下的快速搶險堵源、及時營救傷員、正確指導和幫助群眾防護或撤離、有效消除危害后果、開展現場急救和傷員轉送等應急救援技能和應急反應綜合素質,有效降低事故危害,減少事故損失。

  **煤礦應急培訓的范圍:

  1,職工全員的培訓。

  2,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培訓。

  **煤礦應急培訓的內容:

  1,報警。

  2,疏散。

  3,各類災害的應急培訓。

  4,不同水平應急者的培訓。

  演習的基本內容:

  1,基礎訓練:是確保完成各種應急救援任務的基礎。主要包括隊列、體能、防護裝備和通訊設備的使用。

  2,專業訓練:是順利執行應急救援任務的關鍵,主要包括專業常識、堵源技術、搶運和清消以及現場急救。

  3,戰術訓練:是救援隊伍的綜合訓練的重要內容和各項專業技術的綜合運用,是提高救援隊伍實戰能力的必要措施。

  ***煤礦具體的培訓工作由職教科負責編制計劃,在職工年度培訓計劃中單獨列明,訓練和學習演習工作由通風區救護隊組織進行。

  第四章附件

  1,組織機構名單;

  2,值班聯系電話;

  3,組織應急救援有關人員聯系電話;

  4,外部救援單位聯系電話;

  5,政府有關部門聯系電話;

  6,單位平面布置圖;

  7,消防設施配置圖;

  8,周過區域道路交通示意圖和疏散線路圖;

  9,采掘工程平面圖;

  10,井下運輸系統圖;

  11,礦井通風系統圖;

  12,排水、防塵管管路系統圖;

  13,礦井井上下供電系統圖;

  14,井下避災路線圖;

  15,安全監測裝備布置圖;

  16,井上、下通信系統圖。

  第五章附加說明

    本預案一式三份,調度室、生產科、地測科各保存一份。礦職班領導及應急救援相關人員必須熟悉本預案內容。需要臨時修改時,由礦應急組織機構研究決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城区| 崇礼县| 井陉县| 肇州县| 北安市| 乐业县| 康马县| 湖州市| 昌邑市| 鹰潭市| 德兴市| 建阳市| 新邵县| 安阳市| 广饶县| 成安县| 哈巴河县| 香港 | 荆州市| 渝中区| 达日县| 康马县| 兴宁市| 泉州市| 土默特左旗| 彰化县| 平武县| 商河县| 岚皋县| 湘阴县| 土默特左旗| 泸西县| 泉州市| 山阳县| 滨海县| 乌恰县| 大悟县| 紫云| 西昌市| 岱山县|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