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的通知
國發〔2013〕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3年2月23日
。ù思_發布)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復雜科學研究系統,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按照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部署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求,前瞻謀劃和系統部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對于增強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實現重點領域跨越、保障科技長遠發展、實現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未來20年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方向和“十二五”時期建設重點,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基礎和背景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加大投入,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模持續增長,覆蓋領域不斷拓展,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綜合效益日益顯現。“十一五”時期,啟動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2項,驗收設施10項,目前在建和運行設施總量達到32項。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為科學前沿探索和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開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推動我國粒子物理、核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部分前沿方向的科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依托設施解決了一批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問題,在載人航天、資源勘探、防災減災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設施建設帶動了大型超導、精密制造和測控、超高真空等一批高新技術發展,促進了相關產業技術水平提高;凝聚和培養了一批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研究團隊,以及高水平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此外,設施還在深化科技國際合作交流、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存在一些問題:總體規模偏小、數量偏少,學科布局系統性、前瞻性不夠,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體制機制亟待健全,工程技術和管理隊伍建設需要加強等。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正孕育著一系列革命性突破,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紛紛加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擴大建設規模和覆蓋領域,搶占未來科技發展制高點,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新形勢。
(一)科學前沿的革命性突破越來越依賴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F代科學研究在微觀、宏觀、復雜性等方面不斷深入,學科分化與交叉融合加快,科學研究目標日益綜合?茖W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活動需要大型研究設施的支撐,要求不斷提高科技基礎設施的單體規模和技術性能,強化相互協作,形成大型綜合性設施群。進一步加強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占先機、有所作為。
(二)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越來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供強大動力。當前,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發相互依托、協同突破的趨勢日益明顯,技術創新和產業振興的步伐不斷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行,越來越注重科學探索和技術變革的融合,可以衍生大量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加快高新技術的孕育、轉化和應用。我國在若干重要領域超前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有利于更好地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瓶頸性科學難題,對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國際科技競爭合作越來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牽引和依托。近年來,在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的科技領域,主要國家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同時,隨著氣候變化、生態保護、人口健康等全球性問題不斷增多,在事關人類共同利益和長遠發展的科技領域,由于建造設施資金投入、技術難度等超出單個國家的能力,聯合共建與合作研究越來越成為發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重要方式。加快提升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水平,適時在重要優勢領域發起合作建設計劃,有利于在國際科技競爭合作中贏得主動,不斷提高我國科技國際影響力。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對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賦予了新的使命和責任。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國必須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突出設施建設在我國總體發展戰略中的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作用,加強與相關規劃、計劃的銜接,強化支撐服務功能;優化設施布局,提升技術水平,加強人才培養,形成較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有力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
二、指導思想、建設原則和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部署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要求,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支撐重大科技突破為目標,以健全協同創新和開放共享機制為保障,布局新建與整合提升相結合、自主發展與國際合作相結合、設施建設與人才培養相結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全面提升設施建設水平和運行效率,為我國科技長遠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ǘ┙ㄔO原則。
一是著眼長遠、服務大局。突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性,既要瞄準探索未知世界和發現自然規律的科技發展前沿方向,又要結合國情,聚焦影響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難題,銜接好科技重大專項等相關規劃和計劃,強化設施建設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作用。
二是科學謀劃、系統布局。把握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趨勢,有機銜接現有科技資源,統籌考慮學科領域布局,加強國際合作,全面系統謀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形成“探索一批、預研一批、建設一批、運行一批”的發展格局。
三是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分清輕重緩急,優先選擇具有相對優勢、科技發展急需或科技突破先兆已經顯現的科學前沿和學科交叉領域,選準主攻方向,集中優勢資源,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點領域跨越發展。
四是創新機制、持續發展。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針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基礎性、公益性特征,建立完善高效的投入機制、開放共享的運行機制、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科學協調的管理制度,提高設施建設和運行的科技效益,形成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ㄈ┙ㄔO目標。
到2030年,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術先進、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傳統大科學領域設施得到完善和提升,新興領域設施建設布局較為完整,能夠全面支撐前沿科技領域開展原創性研究;設施技術水平持續提高,一大批設施的技術指標居國際領先地位;設施共建、共管、共享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運行和使用效率整體進入世界前列;設施科技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取得一批有世界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催生一批具有變革性、能帶動產業升級的高新技術;基本形成若干布局合理的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設施整體國際影響力和地位顯著提高。
“十二五”期末要實現以下目標: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體技術水平基本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物質科學、核聚變、天文等領域的部分設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支撐科技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凝聚一批世界優秀科研人才,部分前沿方向能開展國際頂尖水平的研究工作,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領域初步具備取得實質性突破的能力。投入運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量接近50個,薄弱領域設施建設明顯加強,優勢方向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初步建成若干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初具輪廓。以開放共享為核心的運行機制基本建立,符合設施自身特點與發展規律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設施運行和使用效率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總體部署
未來20年,瞄準科技前沿研究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根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的國際趨勢和國內基礎,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7個科學領域為重點,從預研、新建、推進和提升四個層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在可能發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前瞻開展一批發展前景較好的探索預研工作,夯實設施建設的技術基礎;在2016—2030年期間適時啟動建設一批科研意義重大、條件基本成熟的設施,強化未來科技持續發展的能力;在我國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的領域,在“十二五”期間建設一批科研急需、條件成熟的設施,強化科技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對已經啟動但尚未完成建設任務的在建設施,加大工程管理和技術攻關力度,力爭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對已經投入運行但仍有較大發展潛力的設施,進一步完善提升技術指標和綜合性能,最大程度發揮其科學效益。
。ㄒ唬┠茉纯茖W領域。
以解決人類社會可持續利用能源的科學問題為目標,面向我國中長期核能源開發與安全運行、化石能源高效潔凈利用與轉化、可再生能源規;玫确较颍院四芎透咝Щ茉囱芯吭O施建設為重點,注重新能源、新材料、網絡技術相結合,逐步完善相關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為能源科學的新突破和節能減排技術變革提供支撐。
核能源方面。完善提升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的性能,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保持我國在磁約束核聚變研究領域的先進地位;建設長壽命高放核廢料嬗變安全處置實驗裝置,攻克核裂變能安全潔凈發展的技術瓶頸;適時啟動高效安全聚變堆研究設施建設,加快聚變能走向實際應用進程。
化石能源方面。建設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支撐相關領域重大基礎理論研究,解決煤炭清潔利用和高效轉換關鍵科技問題;探索預研二氧化碳捕獲、利用和封存研究設施建設,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技術支撐。
可再生能源方面。針對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能量密度低、隨機波動等問題,探索預研能量捕獲、儲能、轉換、并網研究設施建設,促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高效利用。
。ǘ┥茖W領域。
以探索生命奧秘和解決人類健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為目標,面向綜合解析復雜生命系統運動規律、生物學和醫學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種質資源保護開發與現代化育種等方向,重點建設以大型裝置為核心、多種儀器設備集成的綜合研究設施,完善規模數據資源為主的公益性服務設施,支撐生命科學向復雜宏觀和微觀兩極發展并實現有機統一,突破生命健康、普惠醫療和生物育種中的重大科技瓶頸。
現代醫學方面。建設轉化醫學研究設施,從分子、細胞、組織、個體等方面系統認識人類疾病發生、發展與轉歸的規律,促進生物醫學基礎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診療技術。
農業科學方面。建成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支撐農業危險性外來入侵生物、農業毀滅性高致害變異性生物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創新性理論、方法與防控新技術研究;建設模式動物研究設施,支撐表型及基因型關系、遺傳信息高通量獲取與工程轉化、細胞和動物模型開發與應用等研究;適時啟動農作物種質表型和基因、動物疫病、農業微生物研究設施建設,支撐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和產業的持續發展及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命科學前沿方面。建成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支撐高通量、高精度、規;牡鞍踪|制取與純化、結構分析、功能研究;探索預研系統生物學研究設施及合成生物學研究設施建設,滿足從復雜系統角度認識生物體的結構、行為和控制機理的需要,綜合解析生物系統運動規律,破解改造和設計生命的科學問題。
生命科學研究基礎支撐方面。適時啟動大型成像和精密高效分析研究設施建設,滿足生物學實時、原位研究和多維檢測、分析、合成技術開發的需求;探索預研生物信息中心建設,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科學數據、種質資源、實驗樣本和材料等基礎支撐。
。ㄈ┑厍蛳到y與環境科學領域。
以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面向地球結構演化與變化過程、地殼物質組成和精細結構、地球系統各圈層間復雜作用及其耦合過程、太陽及其活動控制下各圈層的響應與耦合、人類活動影響環境的過程和機理等方向,重點建設海底觀測、數值模擬和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