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震的預警現象
從唐山地震實例可以看出,即使像1976年唐山這樣毀滅性的地震,在震時“恐怖的一分鐘”里,也仍然蘊含著生的機遇與希望,這是用許多人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啟迪,也是更多的生者給我們的信心。關鍵是人們要懂得其中的道理,抓住求生的時機,選擇正確的避震行為。唐山等地震的事實表明,大地震的發生雖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強烈震動之前,仍能出現一些人們能夠感覺到的有關現象。這些在大震前短暫時間內出現的、能夠預示強烈地震即將到來的臨震宏觀現象,叫做大震預警現象。主要有:
地面的初期振動,一般是感到“顛動”。
地聲,強烈而怪異;例如,聽到的聲音“好似刮風,但樹梢和菜葉都不動”。
地光,明亮而恐怖;例如有人形容它“亮如白晝,但樹無影”。據對唐山地震幸存者的調查,在極震區倒房戶的室內人員,震時清醒或驚醒的715人中,發現預警現象的有232人,占32%;其中(有的人同時感到幾種現象):
感到了初期振動的,102人,占232人的44.0%;
聽見地聲的,100人;占232人的43.1%;
看見地光的,39人;占232人的16.8%。
在唐山地震中,還有其他許多宏觀前兆也起了預警作用,如井水的劇烈變化,動物異常等;但一般而言,它們出現的時間要早些,與震前十幾秒鐘出現的預警現象有一定區別。
二、大震的預警時間
從唐山地震人們的感受來看,從地震發生到房屋破壞,時間雖然短暫,只有十幾秒鐘,但仍可以大致劃分出三個不同的階段;
1、地面微動(先顛),一般伴有聲、光等現象,即預警現象出現;
2、地大動(后晃);
3、房屋倒塌。
也就是說,從地面開始微動到房屋倒塌,有十幾秒的時間差。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幾種波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就人們的感受而言,主要可區分出上下顛動和水平晃動兩種形式。在強烈地震的震中區附近,最初的顛動,是由首先到達的縱波引起的;數秒鐘以后,橫波就以忽上忽下、左右搖擺的運動方式到達,造成更強烈的地面垂直和水平振動,因而人們就感到像站在風浪中的船甲板上一樣劇烈顛簸。這就是人們感到“先顛后晃”的原因。
地面運動會使房屋受到慣性力的作用,就好象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駛的汽車緊急剎車,車上的乘客就會感到上下跳動和水平晃動一樣。這種由地震波使房屋所受到的慣性力,叫做地震力。
由于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運動有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房屋受力后的破壞也有一個由小到大、由晃到倒的過程,這樣,就形成了地震破壞過程的“三步曲”。
從人們發現預警現象開始,到房屋倒塌,這個時間差,稱為大震的預警時間。預警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震中距(在地面上,從震中到任一點的距離叫做震中距),同時也與建筑物條件,人們震時所處的狀態和發現預警現象的早晚等多種因素有關。不同地震、同一地震的不同烈度區,預警時間不盡相同。
據唐山地震后的調查測算,以能夠對預警時間作出估計的177例為依據進行統計,其中,多數被震醒的人提供的預警時間僅為數秒,而震時清醒者提供的預警時間可達十幾秒,少數可達20秒以上。在20秒以內的,占83%;平均預警時間為13.6秒。如按烈度區分別統計,在十一度區(138例),平均為12.8秒;十度區(39例),平均為16.3秒。由此粗略估計,唐山地震的預警時間約為10~20秒。
三、室內避震空間的存在
唐山地震的經驗還表明,由于預警時間畢竟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幸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室內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1、炕沿下,堅固家具附近;
2、內墻墻根、墻角;
3、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室內最不利避震的場所是:
1、附近沒有支撐物的床上、炕上;
2、周圍無支撐的地板上。
四、抓住機遇,科學避震
大震預警現象、預警時間、避震空間的存在,是人們震時能夠自救求生的客觀基礎。只要人們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識,事先有了一定準備,震時又能利用預警現象,抓住預警時機,選擇正確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間,就有生的希望。
據對唐山地震中974位幸存者的調查,其中有258人采取了應急避震措施,188人獲得了成功安全脫險;成功者占采取避震行為者的72.9%。
唐山地震是在沒有短臨預報的情況下發生的,避震行為尚如此有效,如果我們有所準備,那就一定會大大減少損失和傷亡。
上一篇:地震常識:如何避震與自救互救?
下一篇:地震發生后的相關安全防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