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在齊市正式施行已有半個月時間了,記者通過走訪發現,伴隨著限塑、環保的主題,市民的生活習慣,正在悄悄地 被改變。
免費塑料袋漸失寵
每天都要早起晨練的高先生,與剛剛限塑的幾天前相比,已經不再忘記順手帶著一個環保塑料袋出門了。
還記得剛剛限塑時,高先生上市場買早餐時遇到的尷尬,“油條、豆腐都沒有塑料袋裝,總買人家的有償塑料袋又不劃算!”高先生告訴記者。
像高先生一樣,經過幾天的被迫“規范”,現在,一些市民出門買菜時,都要帶上家里原有的方便袋。建華區許先生出門時總是帶著兩三個過去超市贈送的塑料袋。許先生還記得6月初,自己到樓下超市買掛面,結果商家沒有提供免費塑料袋,許先生心想,因為一子兒掛面買個塑料袋也不值,愣是一手騎自行車,一手舉著掛面回的家。
6月14日,記者在大潤發超市內看到,購物人流較平穩,在結賬區,雖然幾乎每個收銀臺都配置了兩名服務人員,但除了收款員,另一人較半個月前輕松多了,只是負責將消磁的商品裝進顧客的購物車或是自備的口袋中,就完成了任務。許多顧客大多沒有選擇購買超市有償提供的塑料購物袋。許多老人都帶著三角兜或編織的籃子,而年輕人則帶著環保塑料袋和各種紙兜。
大小商家不同步
許多市民告訴記者,他們在限塑后仍愿到大型超市購物,因為這里執行“限塑令”比小商販規范。
水淋淋的魚蝦,顫巍巍的豆腐,圓溜溜的雞蛋,這些商品不用塑料袋裝就不太方便攜帶,需要注意衛生隔離、避免碰撞的食品,是市民們在限塑后最為擔心的。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齊市的大型超市按“限塑令”的要求,依然提供食品保鮮袋;而不少小超市和地攤上,要么沒有無償的保鮮袋,要么仍在偷偷使用超薄塑料袋。
建華區解放門市場外一家面食店內,為各類面食僅僅提供了有償使用的塑料袋,并沒有像大型超市那樣無償提供可降解保鮮袋。對此,有些顧客頗有微詞:“限塑也不是禁塑,商家不能把所有的支出都變相加在消費者身上!”
面對限塑,該市場有的攤主卻在算大賬:來購物的顧客,都能免費得到有償的購物袋,這些購物袋由攤主買單,看來,精明的攤主還是在想方設法吸引“回頭”客。白色垃圾減量驚人
不論市民的適應能力如何,不論現在市場上的購物袋是否環保、合格,但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擺在我們面前:城市中的“白色垃圾”正逐漸減少!
采訪中記者發現,許多市民正在因為限塑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許多居民區里,又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晾曬清洗干凈塑料袋情形,許多老人見面第一句就問“帶塑料袋了嗎”、互相贈送三角兜成了一些鄰里、家庭之間的“外交”新方式……種種跡象都表明,塑料袋值錢了、珍貴了,隨意扔塑料袋的毛病減少了。
在人流最密集的龍沙早市,清理爛菜葉和塑料袋一直是令環衛工人們最為頭疼的。“百姓扔掉的破舊塑料袋隨處亂飛,還起靜電,太難清理了!”一位清潔工人告訴記者:“現在廢舊塑料袋少多了!”她觀察發現,許多商家和消費者甚至都有意將用過的塑料袋保存起來以備再用,而花錢買塑料袋的人并不多。
龍沙區環衛處副主任焦秀剛告訴記者,目前塑料袋等白色垃圾處理量正在逐漸減少。這極大地減輕了環衛工作壓力,困擾多年的白色污染問題也將迎刃而解,近年來集中清理白色垃圾的局面也不會再出現了。
記者粗略計算了一下:目前齊市市區人口約為140萬,按照每周每人減少2個塑料袋測算,每周減少塑料袋達280萬個,一年可減少1.45億個塑料袋。“限塑令”的推行,將成為鶴城環保和文明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