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青年報》等機構聯合舉行的調查近日公布結果,雖然有75%的中國青年專業人士認為,中國已經在經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但只有25%的人確信他們了解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這樣的結果不禁讓我們對未來環境的變化感到擔憂,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各國必須要面對的緊迫的環境問題之一,而作為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青年,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們的環境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我國環境污染已是觸目驚心:全國500多座城市中,還有不少大氣質量未達到一級標準;目前我國近3億農民喝不到干凈的水;噪聲污染普遍超標,全國還有相當數量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
近憂未解,遠憂逼近。由于氣候變暖,近50年來,中國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海平面的持續上升對中國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嚴重危害。而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國受危害最嚴重的地區。海平面上升導致風暴潮災害頻繁發生。
海平面上升還導致海岸侵蝕加劇。中國70%的沙質海岸已受到侵蝕,且隨著海平面上升近年來侵蝕速度加快。目前,中國遼東灣東岸岸線,年后退速度約15米左右;山東龍口至煙臺區域海岸侵蝕速度達每年6.65米。據介紹,海平面上升帶來了土壤鹽漬化、海水入侵、淡水資源遭受污染等一系列問題。資料顯示,環渤海區域的山東、河北、天津沿海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發現海水侵蝕地下含水層,直接威脅著沿岸居民的生活。
正是人類的一些不顧及環境影響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我們失去了潔凈的水、清新的空氣、綠色的家園。
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還將影響到我們的子孫后代,比如,一個隨手丟棄的垃圾袋要真正得到降解需要上百年的時間。為了擁有一個潔凈的地球,青年人要樹立更崇高的理想,把對環保的關愛落實到每一天的行動中。
作為個體的每一個青年人為了賴以生存的家園,應該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做起,節約每一張紙,節約用水用電,少用一次性用品,盡可能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舉報環境污染行為等。而對于整個人類來說,更應該著重的是群體意識,并輔之以政府行為來整治環境、保護環境。在法律法規的嚴格實施下,環境保護才為更有效。
拯救人類、拯救環境、拯救賴以生存的家園,應全力以赴。環保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一個話題、一種美德,它更是一門系統的科學、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責任。最近的數據顯示,僅在上海,如果每個人在洗漱的時候關緊水龍頭30秒,一年就可節約3個西湖的水量,如果放大到全國范圍內,我們不難想象更大的效果。
再者,如果我們每一個青年人都能收好自己制造的垃圾,每一個青年人都能用好自己的雙手,每個青年人的心中都能把保護環境當成自己的責任,是不是身邊的環境會更好?
在追求科學發展的今天,青年人更有理由為環境保護事業的大發展、為環境質量的改善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