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就是經濟問題。環境問題是發展帶來的,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加以解決。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的核心不是發展問題而是發展方式問題。環境保護可以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通過控制污染、改善環境可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提供支撐,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增強發展后勁。
2006年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以來,全省深入貫徹落實溫家寶總理關于加快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同步和綜合運用各種辦法解決環境問題的 “三個轉變”要求,圍繞環境優化經濟發展,在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上做了如下探索:
第一,環境保護在更高層面參與宏觀決策。“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剛剛提出,我省就開展了戰略環評,提出了建設生態型、循環經濟型經濟帶的目標,這在全國尚屬首創。我省對“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的環境影響進行了預測評估,通過對沿海經濟帶上的園區建設進行環境承載能力、環境容量及資源條件等制約因素的測算及環境影響分析,避免臨港城市同時發展相近產業造成資源和環境的破壞,也避免了造成無序開發和惡意競爭。
第二,嚴把準入關,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我省以排污總量審核和清潔生產水平作為新上項目必備的兩個約束性前置條件,把環境準入作為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效手段。去年,全省共否定“兩高一資”項目120項,省級審批的145個項目全部達到清潔生產國內先進水平,有效避免了高消耗、高污染、高風險投資項目造成的環境鎖定效應。
第三,淘汰落后產能,削減污染排放。“十一五”以來,我省對原有的417家造紙企業全部停產整治,其中285家徹底關閉,僅此一項就削減了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43%。
第四,調整空間布局,優化區域發展。我省按照生態優先理念積極推進沈撫同城化發展,推動兩市建設完整復合、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環境同城的前提下共謀發展,聯手治理渾河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在產業發展上,開發廢棄資源再利用和梯級利用的關鍵鏈接技術,在一個更大的區域內發展循環經濟;撫順市以功能分區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償還歷史環境欠賬,加快了老礦區生態恢復的步伐,給老工業城市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解決環境和發展問題提供了寶貴借鑒。
第五,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環保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我省在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環保服務等領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2010年,全省環保產業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環保產業將成為我省新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核能、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海水源熱泵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產業,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遼寧走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新路子,剛剛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也是個需要長期探索的命題,我們還要以更新的思路在更廣闊的領域進行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