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損傷:主要是由于射線將能量傳給有機體而引起生物分子損傷。
輻射來源:
(1)天然本底照射:宇宙射線、宇生核素、原生核素
(2)人工輻射:醫療照射、核爆炸、核動力生產
在正常本底地區,天然輻射源對成年人造成的平均年有效劑量為2mSv;全世界由于醫療照射所致的年人均有效劑量約為0.4mSv;核爆炸引起的人均年劑量,1963年最大,相當于天然輻射源所致平均年劑量的7%,1966年則下將為2%左右,目前低于1%;1980年由于核能生產所致的人均當量劑量為天然輻射照射水平的0.005%,按現有的技術水平,核電生產持續到2500年所致的人均當量劑量為天然輻射照射水平的1%。
輻射損傷分為:
(1)長期小劑量照射;
(2)大劑量急性照射。
長期小劑量照射:引起的生物效應潛伏期廠,效應出現較晚,發生的幾率很低。
大劑量急性照射:會引起全身性疾病,一般在照射后的幾小時或幾周后出現。
說明:吸收劑量(單位:J/kg,專門名稱是Gy)是單位質量受照物質中所吸收的平均輻射能量,在給出吸收劑量數值時,必須知名輻射類型、介質種類和所在位置;相同的吸收劑量未必產生同同等程度的生物效應,因為生物效應受到輻射類型和能量、劑量與劑量率大小、照射條件及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當量劑量(單位:J/kg,專門名稱是Sv)則是將以上因素全部考慮,用同一尺度表示不同類型和能量的輻射照射對人體造成的生物效應的嚴重程度或發生幾率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提到大劑量急性照射,使用的概念為吸收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