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安全為先
2005-02-23
來源:《新安全》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告訴我們,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當第一層次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之后,處于第二層次的安全保障的需要就會凸顯出來。于是,當中國的人均GDP跨過1000美元大關的時候,社會學家們預言,中國的老百姓將更為重視社會經濟生活的安定和安全。
就在公元2004年即將離我們而去時,一連串的礦難事故震動了中國社會;同樣觸目驚心的還有空難、車禍,以及頻頻發生的綁架、搶劫殺人等惡性案件。也許在表面上,經濟安全不那么吸引眼球,但其對社會心理的深層次影響可能甚于看得見的災禍。
于是,當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擺到中國社會的發展議程上時,社會經濟的安全保障問題必然要成為頭等大事。在關于和諧社會的討論中,我們常常提到的是人際關系的和諧、人與環境的和諧、社會部門與其他部門的和諧。而在以上所述的各種關系中,社會關系,亦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乃是最基本的關系。持續二十多年的經濟增長,使中國社會正在階層化。我們常常說的“貧富差距拉大”正在從經濟的領域深入到意識的領域。如果處于上層地位的社會群體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對其他社會群體的利益置之不顧的話,社會經濟的安全保障就成了一句空話,和諧社會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就以最近頻頻發生的礦難而言,誰能說僅僅是責任事故。礦山的“安全生產”近年來中央已經三令五申要給予重視,但實際情況卻并不理想。所以,我們不能光從“企業管理”上去找原因,而要從投資者和管理者對生命的基本價值判斷上去找原因了。可見,社會關系建立在什么基礎上,可能是影響社會安全的根本原因。
社會團結,社會和諧,從根本上說,受益的是整個社會。不然,由此造成的社會張力就會時時壓迫我們。因此,從更深的層次來思考,要解決社會的安定和安全問題,恐怕應該從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出發來進行調整。
首先,“以人為本”最起碼的是要以人的生命為根本。當一個人的生命被剝奪時,其他的一切都無從談起了。所以,投資者也好,管理者也好,當然也包括與此相關的政府官員,都不要一頭扎在錢眼里,不把人命當回事。同時,治亂當用重典,對于草菅人命者切勿姑息。
其次,一個社會要讓老百姓擁有安全感實非易事,而要毀掉這種感覺則太容易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安全感實際上就是對社會權威力量的信任和依賴,對社會秩序的認同和信心。說到底,老百姓有沒有安全感是考驗我們的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再者,經濟上的安全感似乎看不見、摸不著,但最讓老百姓揪心。在市場經濟尚不完善的今天,有效的社會政策能夠彌補缺陷。因此,在經濟上要多給老百姓“利好消息”,也要使他們實實在在獲利。經濟增長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好處,老百姓終究不會認可這樣的“政績”。
新的一年寄托著新的希望。說句大白話:老百姓最想要的就是家家平安,社會和諧。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