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擬從管理學的角度對我市某陶瓷廠為預防陶工塵肺而采用的各項管理措施的效果進行粗淺的評價與探討,為同類行業的職業衛生管理提供借鑒。我市某陶瓷廠是一個具有五十多年建廠歷史的老廠,工藝落后,設備陳舊,建國初期廠房矮小,勞動條件很差,粉塵的危害相當嚴重,1963年測定粉塵濃度平均高達1 165 mg/m3,超過國家衛生標準581倍,工人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的威脅。1958年以前入廠的工人,其塵肺患病率高達18.1%。針對粉塵危害極為嚴重的情況,我市衛生防疫站與該廠領導密切配合,在抓發展生產的同時,從抓管理入手,結合本廠實際,因地制宜地采取各項管理措施,在預防陶工塵肺的工作中取得了綜合管理的明顯效果。
一、建立三級管理模式、搞好防塵工作
為保證在防塵工作中起到真抓實效的目的,該廠從1965年起在全廠開展了群眾性防塵活動。廠內設立了由主管廠長、工會主席、安技科長、專職勞衛醫師和車間主任組成的工廠安全委員會,其職責是按照國家法規要求和市防疫站防塵工作規劃要求,制定本廠的職業衛生計劃,落實各項防塵措施并在經費上給予保證,認真組織實施。車間內設有防塵維修隊,及時處理生產過程的隱患,保證防塵設備的正常運行。廠安全委員會對各車間的防塵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并將檢查結果納入生產考核指標之一。這種由市防疫站、廠安全委員會和車間防塵維修隊組成的三級防塵網絡,保證了全廠防塵工作的真正落實。每年市防疫站對車間的粉塵濃度進行定期的監測,廠安技科根據市站監測結果向廠安委會提出報告,安委會研究后作出決定下達指標,車間具體落實,形成了信息暢通反饋靈敏的運行程序,既體現了這種管理模式的集中性和權威性,又充分發揮了組成單元的作用。
二、建立管理制度,采用模糊質控技術進行控制
建立和健全防塵工作的管理制度和采取相應的防塵措施,也是實行有效的管理手段,只有組織機構而無相應的制度,則管理就不能正常的運行。該廠領導對防塵工作極為重視,他們在落實組織機構的同時,還學習國內防塵工作先進單位的經驗,結合本廠實際,創建了“四用”和“五化”綜合防塵管理制度。“四用”就是選料用水洗,裝砣用管道輸送,成型用半自動化滾壓,干燥用余熱。“五化”就是原料、釉料、缽匣粉碎水碾化、石膏粉碎密閉化、精修掃灰局部除塵化、地面水洗化、防塵制度化。對二次揚塵,在精修、掃灰等各個環節都相應地采取局部吸塵,濕泡沫塑料擦灰以及地面經常灑水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粉塵濃度逐年下降。到1978年,各車間的平均粉塵濃度均降到國家允許的衛生標準以下。
為了鞏固和保持該廠的防塵工作效果,我們在監督工作中采用了模糊質量控制技術,即以國家規定的2 mg/m3為基準,以超過最大允許濃度兩倍為控制限,全廠15個監測點,凡每個監測周期全廠平均粉塵濃度超過6 mg/m3時,就提示該廠防塵工作出現異常變化,提請廠領導和安全委員會,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三、加強職業衛生的檔案化管理
多年來,該廠一直注意加強對職業衛生檔案的管理,勞衛人員通過深入車間調查研究,掌握實際情況,使工廠基本情況,主要產品和生產工藝過程,職業危害因素的分布,衛生防護設施及其效果,有害作業監測結果,職業性健康檢查情況,職業病發病、治療、處理及轉歸等都能在檔案上清楚地顯現出來。通過建檔能較系統地掌握本廠職業衛生狀況,為改善勞動條件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加強對接塵人員的健康管理和職業病人的醫學監護
該廠多年來注重對接塵人員的健康管理工作,建立了接塵工人健康檔案,定期對接塵人員進行健康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隨時掌握接塵工人的健康狀況,做到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由于該廠注重了綜合防塵措施,使作業條件逐步改善,塵肺發病率逐年下降。1958年以前,陶工塵肺的患病率為18.1%,原料工種的患病率高達39.1%,而1959年以后入廠的工人無一例患陶工塵肺。1958年以前入廠的工人陶工塵肺的發病工齡和發病年齡都逐漸延長。80年代與60年代比較,平均發病工齡由過去的14.5年延長到33.1年,平均發病年齡由39.4歲延長到56.1歲。廠衛生所設專人對塵肺病人進行治療和管理,對部分重癥病人給予住院治療,對其他患者建立家庭病房,按時出診,安排治療,并經常請有關的專家給予指導,使塵肺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醫學監護,塵肺病人的平均死亡年齡逐年延長,由60年代的46.0歲延長到現在的62.6歲。
上一篇:企業工作場所的職業衛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