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消費時代的到來,機動車輛的數量持續猛增,尤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機動車輛的增長速度更是突飛猛進。目前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已無法承受日益增多的機動車輛,交通擁堵形勢不容樂觀,因安全駕駛問題導致的交通事故也頻頻發生。機動車輛的安全性能已被消費者普遍重視,而對于自身的安全駕駛技能,消費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為此,新華信市場研究咨詢公司與新浪汽車頻道聯合推出熱點調查-“安全駕駛,您了解嗎”,共收回4257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255份。
一、消費者對安全駕駛的認知
1、安全駕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調查結果顯示,隨著消費觀念的逐漸成熟化,消費者能從汽車產品本身的硬件設施以及駕駛技能兩方面因素綜合衡量“安全”指數,并非汽車配備了ABS、氣囊、安全艙結構等裝置,“安全”就能百分百地得到保障。99.0%的消費者認為,安全駕駛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對駕駛者還是路人而言,安全駕駛技能應該是保證雙方安全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2、系安全帶是否重要
調查結果顯示,93.0%的消費者對安全帶在駕駛過程中的重要性表示肯定。汽車事故調查資料顯示,在發生正面撞車時,如果系了安全帶,可使死亡率減少57%,側面撞車時可減少44%,翻車時可減少80%。但要完全發揮安全帶的作用,一定要正確佩帶安全帶,并配合正確的駕駛姿勢。(圖1)
圖1
3、安全駕駛最重要的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六成以上(61.3%)的消費者認為,“駕駛者安全防范意識的強化”是安全駕駛最重要的方面。據某項市場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在“汽車安全”問題上存在著誤區,認為鋼板厚和車身重的車就安全。事實上,安全的汽車結構才是關鍵。駕駛者需要更改錯誤的觀念,了解汽車的安全配置及其工作原理,正確使用這些安全配置,并在行駛過程中隨行提醒自己,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還有25.2%的消費者認為,駕駛者應該掌握全面的駕駛技能,在目前的駕駛群體中,存在著很多的不良駕駛習慣,比如,高速拐彎時一邊踩離合器一邊踩剎車行駛,會增加汽車的慣性;在駕駛過程中習慣性的接聽手機分散駕駛注意力容易造成事故發生……諸如這些不良駕駛習慣不僅不會給駕駛過程帶來方便,反而會增加出現事故的幾率。
從3月1日起,新的《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教學大綱》以及新的《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教材》正式實施,新的教學大綱和培訓教材更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操作,并增加了關鍵的安全知識。按照新大綱,安全駕駛將從駕駛初學階段得到重視,為以后上路的駕駛者打下相對扎實的安全基礎。(圖2)
圖2
4、安全駕駛培訓課程在中國推行有無必要
目前,寶馬、沃爾沃等高檔汽車廠商在中國經常組織安全駕駛之旅,在宣傳其產品的安全性能的同時,提高消費者的安全駕駛觀念,而且安全駕駛培訓課程在國外非常盛行,但是作為一種有償服務,安全駕駛培訓課程在中國的推行消費者是否會接受?
調查結果表明,96.7%的消費者認為,安全駕駛培訓課程在中國的推行是很有必要的。畢竟,通過專業的培訓,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由專業人士講解安全駕駛知識,都能讓駕駛員安全駕駛意識和安全駕駛技能得到全面提升。有償的服務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安全保障,這是每個消費者都希望的結果。(圖3)
圖3
二、消費者在安全駕駛問題上的實際表現
1、駕駛員是否重視安全駕駛
從前面的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消費者對安全駕駛觀念完全接受。但接受并不代表在行動上有所表現,僅27.4%的消費者認為,安全駕駛得到了駕駛員的普遍重視,還有72.6%的消費者認為,駕駛員還需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安全駕駛意識。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現最明顯的則是,駕駛者不重視安全帶的作用,總是抱著僥幸的心理“明知故犯”。當我們在嚴格要求汽車安全配置及安全性能時,我們是否也能嚴格審視我們日常的駕駛行為?(圖4)
圖4
2、在取得駕照后以何種方式上路
在對3925位取得駕照的消費者訪問中,我們發現,取得駕照后,“在朋友的陪練幫助下上路”是他們初次上路的常用方式,選擇比例為60.7%,還有31.7%的消費者選擇了自己直接上路的方式。
調查結果表明,多數消費者的初駕之行憑借朋友的經驗幫助以及自己的大膽嘗試就開始了,僅3.7%的消費者通過參加廠商或有關俱樂部組織的安全培訓后,才真正開始了自己的駕駛之行。事實上,中國的駕駛初學者中,普遍缺乏謹慎的態度,認為取得了駕照就可以安全上路,朋友的陪伴的確可以給初次上路者信心并憑借經驗減少事故發生幾率,但貿然上路者,在行駛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卻是不能忽視的。隨著以后國內安全駕駛培訓課程的逐漸興起,駕駛者的安全駕駛意識應該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圖5)
圖5
據相關統計,道路交通事故多是由不安全的駕駛習慣造成的,隨著道路交通的快速建設和機動車輛不斷普及,學習汽車安全駕駛的基本知識,加強安全駕駛意識,提高駕駛質量,都是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安全駕駛,珍惜生命,從我做起”應該是每位駕駛者在行駛過程中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問題!
上一篇:礦工缺位是煤礦安全機制的最大軟肋
下一篇:春天到,司機駕車要防“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