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研究對象包括人的認知過程、心理態度、意志程度、行為素養。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直接以人為宣傳對象,研究交通安全宣傳中人的心理特征,對改進宣傳方法提升宣傳效果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本文試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交通安全宣傳工作實踐,探討當前交通安全宣傳中亟需注意的兩個問題。
一、交通安全宣傳要注重培養受眾文明交通意識
心理學認為,意識是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有整體性、主動性、實踐性、道德性等屬性,包括認知程度、意志行為等因素。交通安全意識即是包括對有關交通安全知識的認識,對交通規則的評價和遵守交通規則的意志,與道德、政治相聯系,是一個整體的概念。顯然,交通安全意識的培養歸根結底是要培養遵守交通法規的自覺性(遵守法規的意志力),這是交通安全宣傳的最高目的。
在現實的交通安全宣傳中,向群眾灌輸有關交通安全知識非常重要,是掃除“交通法盲”(指對交通法規一竅不通的人)的必要手段,但這只是培養交通安全意識最基本的要求。事實上,交通法規認知度的高低,與是否自覺遵守交通法并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山東某交警部門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不知法,不懂法,固然容易造成交通違法及交通肇事,但是,從發生的大量交通事故案例看,因對交通法規的無知而違犯交通法規的實際上很少(約占10%-14%),就是除駕駛員之外,還是知法(包括知之不多者在內)違法的占多數。由此可見,灌輸交通安全知識和法規,讓人“知法”,僅是交通安全宣傳中較低的層次。交通安全宣傳的更高層次,應該是提高人們遵守交通規則的自我調控能力,樹立正確的交通規范的和培養文明交通行為素養。簡而言之,自我調節能力強的,交通行為文明素養高的,就不會跟從別人沖紅燈。因此,宣傳活動中,交通安全教育要與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相結合,形成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并且,對相對較高層次的受眾(宣傳對象,即接受教育的群眾),交通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甚至比交通安全知識和法規教育顯得更為重要;應該要想方設法,使得交通安全規則深入地影響群眾的認識,努力轉變群眾對交通規則的態度,從更深的層面上影響群眾的行為調節功能,從而真正地達到提高群眾交通安全意識的目的。
交通安全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個人意識的養成事實上是一種社會意識的轉換,需要時間的積累。因此,深層地影響人的意識,培養正確的交通安全意識,這需要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來宣傳教育。比如,將對中、小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編入學生全日制教育課程體系,堅持交通安全教育自小抓起,這樣才有可能培養他們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識。
二、交通安全宣傳要運用心理學提升宣傳效果
心理學中,將人、物、觀念及各種關系構成的社會環境分為物質環境(感性世界)、信息環境(拷貝世界)和心理環境(心理世界),人感知外界事物有一個接受信息(視覺刺激)、分析信息到心理反應的過程;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在心理上會產生悲痛、不安、恐慌、緊張或舒坦、興奮、激動等情緒情感反應。在交通安全宣傳中,就是要考慮在認識外部所感覺事物的過程中會產生怎樣的情緒情感反應,外部感覺又如何轉化為內在的意識,然后這種意識如何反作用于行為,也就是要充分考慮宣傳方法和內容(物質環境或外界事物)是否能讓人產生強烈而持久的心理反應,并且這種反應產生何種效應(內部感覺,即對外部感覺事物屬性的認識),即產生正面的影響還是負面的影響。這是在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中選擇何種方法和內容時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
結合實踐和有關教育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的理論,選擇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方法和內容應該要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的宣傳原則。實踐中具體要注意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是注重新穎吸引受眾。灌輸式教育是交通宣傳的慣用模式,尤其是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交通上,民警大多是照本宣科,簡單的解釋一下條文,知識相對單一,這種宣傳只能算是“宣讀”,對特定(有需求)的成人群體會有一定的效果,但對于大多數人,尤其是對于中、小學生,這樣的宣講效果非常微小!鞍葱枨蠼邮苤R,“快餐文化”,這是當今快節奏運轉社會中人們比較普遍的心理特點,但對于新奇的事物,任何人都會有某種程度的好奇欲望,所以,形式、手段的創新和內容的新穎性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宣傳效果的優劣,這就是所謂的“形式決定成敗”。形式創新就是要變換方式、變換色彩、變換手段,目的是吸引受眾的目光,調動受眾的情緒。意單一知識的宣傳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受眾交通安全意識,最多只是提高了對有關知識的認知,而提高認知與提高意識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此,培養交通安全意識,就要進行系統的教育,包括安全常識教育、案例教育、交通道德教育、駕駛員職業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政治思想教育,要與人文觀念結合、地方習俗結合、人群需求結合。總之,就是要“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保持宣傳的新鮮感,不斷吸引住群眾的眼球。
二是注重溫情迎合受眾。教育心理學中有個“護花”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一個花園,如果都用禁止性、懲戒性的標語來阻止游客采摘花朵,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采摘的人會更多,但換上溫情式的宣傳標語后,游客遵守的自覺性就大大提升。這個理論在交通安全宣傳中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說慣用的橫幅宣傳、掛圖宣傳,有的宣傳內容就不是那么“溫馨”,懲戒式甚至是恐嚇性的語言不少,另外還有某些圖片,血腥味較重,不可否認,這些內容的視覺刺激感很強,但有研究表明,令人恐懼的內容在人的腦海里留存的時間相對令人愉悅的內容要短很多,即恐懼感更容易讓人忘卻。此外,根據心理學研究報告,不論是直接受災、目睹災難或參與救災的人員,有30%―58%的人會出現創傷后壓力癥狀。對創傷事件的相關刺激或者受難經驗的不斷重復,將強行喚起幸存者痛苦的記憶,出現恐懼、緊張、失眠、憂郁的癥狀,甚至產生自殺、精神病等問題。2005年北京的一次交通事故圖片展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有的中、小學生觀看后出現嘔吐、睡覺發惡夢等劇烈反應。因此,中山市多個學校在放映一些交通安全宣傳片時,往往先將“血腥”的片斷剪除掉。事實證明,對一般受眾而言,這種災難信息也將帶來厭惡、不安的情緒,從而影響接受信息的真正內容,進而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因此,如何讓群眾喜聞樂見甘心情愿地接受宣傳,如何讓馬路上的“游客”不違犯交通規則,這是每一個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的課題。
三是注重細微默化受眾。心理學上有一個“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一座大樓的一塊玻璃破了而沒有馬上修好,那么人們會認為大樓無人照管,不久以后所有的窗玻璃可能就會被打破。這說明了一種從眾現象和個人行為對群體的潛在影響力,在交通管理中也有這種情況,如果一個路口,一群人正在等紅燈,只要其中有一人沖紅燈,那么跟著沖紅燈的人就很多,那么集體的沖紅燈就會導致信號燈控制事實上的不存在。還有一個犯罪心理學中的權變理論(美國紐約警察局局長布拉頓提出):關注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過錯,比如亂寫亂畫或者亂跳旋轉門,往往有助于預防更嚴重的犯罪。這說明了違法犯罪動機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用一句俗話說就是“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現實的例子說明,既然可以忽視一個紅綠燈,那么就可能會無視整個的交通法規,就可以超載、超速以及無牌無照駕駛、酒后駕駛等。因此,要預防嚴重的交通違法行為,就應該從抵制“小”(輕微)的交通違法行為開始,從“平!辈唤浺獾慕煌ㄟ`法開始,從糾正個別交通違法開始。
“破窗”理論說明了人面對“小事件、個別事件”時一種消極的心理態度,權變理論說明了違法動機形成和預防對策問題,這兩個理論用在道路交通安全宣傳中就是要堅持宣傳教育從細微處入手,堅持宣傳的普遍性、連續性和持久性。
堅持宣傳從小處著手是開展所有宣傳活動必須遵守的重要原則,也是宣傳“務實”的基本要求。所謂的從細微處入手,就是宣傳內容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少一點大話、套話、虛話,從走路常識、騎自行車常識、紅綠燈常識、法律常識、禮儀道德、行為規范等話題說起,從兒童、老人、婦女、殘疾人、外來工、學生等基本社會群體開始宣傳,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統”,不能企望通過一次“高調”宣講就能拔高人們的思想意識。
堅持宣傳的普遍性,就是指宣傳受眾要廣泛,包括學生、成人、老人、婦女、農民、外來工、公務員等,宣傳范圍要廣泛,包括社區、學校、家庭、村落、企業、街道、機關等。針對不同人群,如行人和非機動車駕駛人、外來工、專業駕駛員等,要根據其心理特征和行為習慣,采取不同的策略進行普遍的宣傳。按照“破窗”理論,對不同的群體,不能“抓大放小”擇一宣傳。但在實際工作中,應該說有被“遺忘”的角落,如鄉村農民、流動攤販等,對這些群體至少是很少開展專項宣傳,因此,這些群體要么不懂交通法規,要么無視交通法規,結果就是經常交通違法,成為違法率和肇事率較高的群體。
宣傳的連續性和持久性,是由任何社會化過程的延續性所決定的,事實上,再好的宣傳不可能朝夕間就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因此,宣傳教育最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定要堅持連續性和持久性。連續性站在受眾的角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內容必須要堅持統一性、連續性,即內容同一(指宣傳目標不能經常變換),反復宣教,不斷刺激;二是宣傳教育活動要貫穿每一個人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從兒童、少年、青年到老年,從學前、小學、中學到大學,每一個成長階段都要接受交通安全的教育,這樣連續的宣傳就可以對人的大腦進行持續的刺激,從而將宣傳的內容提升為個體的意識。持久性站在宣傳主體的角度指宣傳教育工作要打“持久戰”,各級交警部門需要轉變觀念,消除突擊宣傳的思想,要將宣教工作日;,基層民警(包括路面執法民警和辦公室民警)職責化,將宣教工作與日常執法活動緊密結合,將宣傳教育與處罰緊密結合,確保宣傳教育“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
總之,對全民的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有一個系統的科學的教育體系,宣傳教育工作者應該要正確地認識有關概念,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工作實踐。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有關問題,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促進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更新理念,創新方法,推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