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安全生產管理越來越嚴格,不一定是管理的越來越好,可能是過度安全管理。 表面上制度上墻、臺賬成山、檢查頻密,實際安全事故卻不降反增, “嚴格管理” 與 “風險失控” 背離嚴重。
一、過度安全管理的典型表現
1.形式化監管泛濫:比如有的企業每年接受上百次安全檢查,員工忙于填寫臺賬、應對會議,無暇處理真實隱患。 過度強調“痕跡管理”,如強制使用復雜PPT匯報、要求全員背誦安全法規細則,卻忽視實際風險排查。
2.主觀標準替代科學規范:比如某化工企業領導因個人偏好,要求更換符合國標但顏色“不美觀”的設備防護罩,造成數十萬元浪費。 管理者憑直覺提高安全標準(如禁用五年以上起重設備,而設計壽命為十年),忽略技術規范和實際風險等級。
3.層級混亂與越權干預:比如高層領導繞過專業安全部門,直接要求基層整改無關緊要的衛生問題,導致安全管理體系失效。決策權集中在非專業人員手中,破壞專業分工,形成“外行指導內行”的惡性循環。
二、過度安全管理的危害
1.資源錯配與成本激增:企業將大量人力投入低風險檢查(如反復核對安全帽系帶),卻忽視設備老化等核心隱患;政府頻繁組織安全檢查,導致企業疲于迎檢而非整改。
2.抑制創新與主觀能動性:員工因畏懼繁瑣流程而選擇“少做少錯”,基層管理者因過度問責不敢靈活決策,形成“躺平”文化。
3.掩蓋真實風險:過度關注表面合規(如文件修訂、會議記錄),反而忽略動態風險(如施工吊籃操作中的實際防護漏洞),形成“安全泡沫”。
三、破解過度安全管理的關鍵路徑
1.建立科學的風險分級機制:通過數據分析區分高風險與低風險場景,例如:對化工企業高危作業實施實時監控,而對辦公室環境簡化檢查流程。
2.推動專業主導的決策體系:明確安全管理權責邊界,如企業安全部門獨立于行政層級,直接向董事會匯報;政府檢查以專家評估替代行政指令。
3.平衡“剛性制度”與“柔性信任”:如某企業引入智能化安全系統,減少人工檢查頻次,通過實時數據預警替代形式化臺賬。
4.鼓勵員工參與共治:建立匿名隱患上報通道,對提出有效改進建議的員工給予獎勵,將安全管理從“自上而下管控”轉為“自下而上共建”。
上一篇:有限空間作業六大安全原則:守護生命紅線,筑牢安全屏障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