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環境績效評估(ISO14031)
ISO14031環境績效評估于1999年10月正式公告。而TC207/SC4的工作小組為了配合ISO14031環境績效評估標準的公告,也匯整了各國不同組織實施環境績效評估之技術案例,而制定了ISO/TR14032的環境績效評估報告。環境績效評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是持續對組織環境績效進行量測與評估的一種有系統的程序。對象則是針對組織的管理系統、操作系統,乃至于其周圍的環境狀況。
組織的環境管理績效為環境績效評估的工作重點所在,在考慮成本效益下,可針對其重要的環境參數,建立持續監督的系統,并將評估結果與各利害相關者加以溝通。這也呼應了環境管理系統之持續改善之要求與精神。
二、環境績效評估指標的建立與選擇
進行環境績效評估時,最重要的課題即為選擇適當的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EPIs)。指標的選擇攸關后續績效評估展現的成效,故組織選擇之EPE指針所呈現的,不管是定性或定量的數據或信息應簡單明了易懂,甚至由其指針亦能反映出組織的特性與范圍。
在ISO14031所規定的環境指針,依其評估對象與目的之范疇大小,分為環境狀態指標(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dicators,ECIs)和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PIs),而EPI又可分為管理績效指標(Managemen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MPIs)及作業績效指針(Operati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PIs),可分別針對組織外界之環境,組織本身之操作系統及管理系統進行評估。
(1)環境狀態指標(ECIs)
此為環境績效評估三個領域中最基本的考慮因子,可提供必要的信息 來協助組織選擇適當的環境管理系統及操作系統指針。由組織周圍的環境 狀況包括當地區域乃至于至全球性的環境條件,其范圍包括空氣、水、土 地、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健康皆包含在內。
常見的環境狀態指標(ECIs)如下表:
范圍 | 指針實例 |
當地性 | 1. 土地開發面積 2. 工廠附近土壤中特定污染物之濃度 3. 單位產品量目前使用之廠區面積大小(m2/公噸) 4. 某種生物體內毒性物質的累積含量 5. 空氣中某種毒性物質的濃度 6. 距工廠一定距離處,特定動植物種的數量 |
區域性 | 1. 水中魚的種類數量 2. 水中N/P的濃度 3. 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特定污染物之濃度 4. 工?廢水排放口附近之水質變化 5. 承受水體之溶氧量 6. 年用水量(m2/年) |
全球性 | 1. 資源(原油、某礦產)之開采量 2. 能源之年用量 3. 單位產品量氟氯碳化物消耗量 4. 單位產量之二氧化碳排放量 |
此指針可直接反映出組織在管理績效上之努力成果。這也是在環境管 理系統中尋找績效指針時最直接的來源。可以組織所制定的環境政策、目 標及標的為基準,進而評鑒環境績效指針是否達到目標。這是導入環境管 理系統已經一段時間之組織訂定目標標的時之最佳參考范例。
常見的管理績效指標(MPIs)如下表:
類別 | 指針實例 |
符合性 | 1. 稽核次數與頻率 2. 緊急應變反應時間長短 3. 環境目標標的達成數目或比例 4. 年環保罰單(被公告違規)次數與金額 5. 矯正措施次數 |
財務績效 | 1. 投資污染防治措施金額 2. 污染防治措施操作維護金額 3. 廢棄物處理費用 4. 改善產品或制程之成本 5. 環境管理訓練相關費用 6. 經由降低資源使用、污染預防或回收再利用節省之金額 |
利害相關者 | 1. 小區對環境抱怨次數與頻率 2. 新聞報導次數(正面或負面) 3. 贊助或自行建置地方性清除或回收計劃數 4. 出版或公開組織環境績效報告次數 |
環境管理系統之實施 | 1. 員工對環境改善提案數 2. 員工對相關環境議題或事務參與人數 3. 員工接受環境管理訓練人數比例 4. 被認可合格具有環保專業之人數 5. 執行特定之環境規范與操作實務的程度 6. 投資環境改善計劃的獲利金額 7. 替代物料的新構想案 8. 原物料取得來源是否將環保列入評估項目 9. 管理階層會議討論環境議題比率 |
組織的操作系統包括廠房、設備、原料與能源供需等之設計與操作, 所以于操作系統中之指針分為(1)物料:制程回收再利用的物料;(2) 能資源(包括燃料);(3)產品:主產品或副產品;(4)污染物:空、 水、廢、毒、噪等。
常見的作業績效指針(OPIs)如下表:
類別 | 指針實例 |
物料 | 1. 產品中使用回收物料的比例 2. 單位產品之原物料使用量 3. 單位產品回收水用量 4. 單位產品污染防治設施用電量 5. 單位產品使用危害物質、毒化物數量 6. 單位產品產出之包裝材數量 |
能資源 |
1. 由節約能源方案所節省下來之能源量 2. 單位產品之使用之水量 3. 單位產品之用電量 4. 單位產品之能源用量 |
產品 | 1. 不含毒性成分產品比例 2. 可回收再利用之零件比例 3. 單位產品產生的副產品數量 4. 不良品比例 5. 產品之使用壽命 6. 不含危害物質產品之比例 |
污染物 | 1. 單位產品產生之廢棄物數量 2. 每年產生有害、可回收、可再利用之廢棄物量 3. 由原物料替代所減少之有害廢棄物量 4. 廢棄物清理費用 5. 廢棄物設施設置、操作、維護成本 6. 單位產品造成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量 7. 每年減少溫室效應氣體、SOX、、NOX排放量 8. 空氣污染防制措施設置、操作、維護成本 9. 廠內管線空氣污染物逸散貨空氣質量 10. 單位產品廢水排放量 11. 廢水處理設施設置、操作、維護成本 12. 單位產品COD、BOD、SS、重金屬排放量 13. 單位產品污泥排放量 14. 污泥含水率 15. 特定區域之噪音、輻射減少量 16. 廠區周界噪音值 17. 噪聲源防治措施設置、操作、維護成本 |
其它 | 1. 每年發生緊急事件數 2. 供貨商或承包商管理 |
以上這三項指標亦可作為環境管理系統(ISO14001)執行之成效指針,在環境管理系統的環境政策之下,必須設定環境目標與標的來達到「持續改善」目的。 在ISO14001導入初期,組織可根據先期環境審查之結果,重大環境考慮面或法規不符合部分訂定目標標的而獲得改善,并獲致績效。但當系統執行一段時間之后,就有不知要如何訂定目標來達到持續改善之無力感;此時若可以并同進行環境績效評估,追蹤一長期的定性或定量指標,則可以獲得足夠的證據證明是否達成目標與標的。 |
下一篇:環境境管理體系審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