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家標準化組織從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從減少人類各項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節約能源、促進社會經濟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協調國際管理性“指令”和控制文件的需要,于1996年12月20日按等同原則推出了于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2070和ISO14001:1996環境管理體系對等的適宜我國本土化的GB/T24001《環境管理體系規范及使用指南》。近十年來,許多有此“愿望和要求”的建筑企業相繼建立了自己的環境管理體系,制訂了方針、目標、指標、管理方案和文件,進行企業環境體系的實施和管理,總體看各方面的效果是不錯的。但是,少數的建筑施工企業在GB/T24001:1996環境管理體系的實施中也存在“食而不化,消化不良”的現象,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在年度審核評審中產生的不合格項較多,有的是嚴重不合格,對施工企業環境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增大了難度。筆者多次參加建筑施工企業環境管理的年度審核和評審,針對現顯出來的不足之處,談幾點建議,供同行參考。
1、制訂企業環境方針、目標、指標應實是求是,界定明確,量值有據
有的建筑施工企業在制訂企業環境方針時未充分考慮企業意圖和行為原則,也未考慮環境方針對環境目標、指標的框架作用,制訂的環境方針給顧客和相關方以“假、大、空”、不實際的感覺。例如:有的施工企業制訂的環境方針——“以人為本,科學管理,共建綠色建筑理想空間”和“遵規守法,文明施工,預防污染,建造合格建筑產品”等,對施工企業而言前者顯得空洞、抽象、概念化,并且在制訂企業環境目標、指標時感覺困難,因為,在國家現行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行業標準和建設部建科[2004]177號文件《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評審實施細則》中還不找出量化指標可供施工企業參照;其次,國內可供建筑工程使用的原材料的質量標準、理化指標、建造手段,還不能滿足真正意義上“綠色”的要求;再者,未重點立足于當前建筑行業對施工企業文明施工、環境保護、污染防治、資源能耗的強制規定,由于環境方針制訂的“離譜”,容易造成環境目標、指標的偏離或脫節,甚至造成目標、指標的重要內容模糊和無量化值,不具有考核性。或者量化指標取值困難。而后者的環境方針顯得客觀、實際、可實現性。在相應的環境目標、指標制訂上,容易從當前國家法律、法規、規范、標準中找到量化值可參照,在環境管理工作中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總之,施工企業環境方針、目標、指標的制訂應體現本企業的規模、資質、級別和行業特點,還應體現企業的個性,在實施中的可操作性、實際工作中通過努力奮斗的可實現性。
2、建筑施工企業的資源量不足,忽視借助外界力量
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實施要靠職能部門和人員承擔相關職責,并對各層次部門、人員明確界定任務、職責、權限并形成文件給予傳達。并要求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人力、財力、專項技能、技術、設備儀器等資源。有的施工企業對員工的勝任性(特別是管理人員)確認不足,培訓意識能力(4.4.2要素)、落實不力,造成環境管理方案(4.3.4要素)不能有效實現。由于許多施工企業在同時實施GB/T19000(ISO9001:2000、GB/T24001(ISO14001:1996),甚至包括GB/T28001(OHSAS18001:1996)《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這就給施工企業的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證環境、質量、健康、安全三個企業管理體系建立和有效運轉,首先立足施工企業自身的機構、職責的確定,有關管理人員的靈活調整,員工的能力培訓;其次借助外部專業教育培訓力量提高員工(特別是管理職能的人員)的綜合素質,一專多能,造就一大批適應施工企業現代化管理急需的復合型人才。
3、監測檢測儀器、設備配置不足之足,糾正預防無力
要保證施工企業環境管理體系運行的有效性,關鍵在糾正與預防要素(4.5.2)的落實上,企業的環境管理體系本身并不必然地導致立即降低有害環境影響的結果,其目的是改進企業環境表現(行為)。所以,對于不合格項和有害環境事故的出現,關鍵在糾正和預防措施的落實是否到位、適宜、有效。有的施工企業經過環境管理體系審核和評價后,不及時對差距的個別要素進行修正,實現持續改正承諾。雖然對某些一、二級要素落實的好,仍然使用顧客和相關方感覺該企業的環境管理體系的目標實現程度依然難以滿足需要。要保證環境目標的實現,在于對環境控制指標的完成。有的施工企業實施環境指標檢測控制所需儀器、設備配置不足,配置缺位,也是影響糾正、預防不力的重要原因。如:噪聲測試儀、有害氣體檢測儀、污水濁度儀、PH值表等,有的施工企業沒有很好的利用外部環保檢測機構的力量為企業環境管理服務。另外,有的施工企業管理者對資源確定的理解偏差,也影響到施工企業環境管理目標、指標的實現。
4、結束語
應該看到,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政策、措施的相繼出臺,有關法律、法規更加健全,基本建設領域對建筑施工質量、安全、環保、健康衛生執法力度的逐步加大。當前,建筑施工企業如何提高經營管理,提高建筑市場競爭力,爭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為創造和諧社會做出新貢獻,這是我們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國家標準ISO14001:1996《環境管理體系規范及使用指南》北京國家技術標準局1996
2、四川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影響評價工作手冊》成都四川環保局2002
3、丁士昭主編《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上一篇: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實現清潔生產
下一篇:環境管理體系現場審核須注意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