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江濤在一起,會感到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在托你,也會因為他的精神所鼓舞,增強做好安全工作的信心與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意志。我們寫下這些文字,就是想把這種感受傳達給廣大讀者,使年輕的人們了解這位老前輩的坎坷歷程,使老同志們知道其現在。
這是一位耄耋老人,他有一個叫起來很年輕的名字——江濤。八十有八的他,已在輪椅上坐了4年,但看上去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從他臉上找不到一般重病老人的那種神情。
去年2月的一天,在家的江濤正躺在床上看報。到訪的記者悄然移步于床前貓腰瞅他,問好聲沒出,他卻對著記者的面頰輕輕地一巴掌,然后笑著用他那仍然洪亮卻已十分含混的發音,說道:“你來了!”見此情景,記者百感交集,雖是?,但這次是4年后的重逢啊!往日一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演說家,如今竟成這樣;更沒想到這還是因為一份他所喜愛的報紙要停刊。
那是2000年4月下旬的一天凌晨,84歲高齡的江濤還在給國務院領導寫信。此前,他聽說《警鐘長鳴報》出完當年最后一期,也要?。當時《安全生產報》、《勞動安全導報》、《上海勞動保護報》、《江西安全報》已經停了,這是我國僅存的唯一一份綜合性安全專業報了…… 怎么就留不住呢?老人覺得事情非同小可,應該及時向上反映。午夜早過了,信還沒寫完,由于年事已高,勞心過度,體力不支,突發腦血栓倒地,家人將其急送醫院搶救,雖挽回了生命,但他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
那封沒寫完的信,在他病情好轉后,口授給他愛人李逸瑩女士,再由李逸瑩女士代筆完成,并通過全總的機要通道發給了中央。
再后來,他的語言能力越來越差,但他總想說什么,又說不清。他是一個愛說,且說得多的人。跟他在一塊,他既能聽你說,也能對你說。他沒閑話,更沒廢話,而且都是真情、真愛的表達;厥姿炎哌^的漫漫人生路,那就是一段以生命去愛生命的光輝歷程——
十三歲學做工,十七歲學做人,二十歲跟共產黨走,三十歲事業有成
三四年回故國,三八年尋著親,三九年抗大露才華,四零年戎裝帶兵
1916年9月24日,是江濤出世的日子,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島坤甸埠一個普通的華僑家庭添丁加口的喜慶之日。可是,因為家貧,江濤的出生給大人們帶來的喜悅,在時間上猶如白駒過隙;倒是因為添了一雙吃飯的筷子,江家人多了幾分揮之不去的憂愁。因此,4歲時,父母就把他寄養出去,童年的日子就匯成了四個字:寄人籬下。
怎樣活下去,這是幼小的江濤時常面臨的問題;為了活下去,13歲剛上完小學,他就去當了童工。
“我那時是‘三壺總管’,就是酒壺、茶壺和尿壺(夜壺)的總管!彼哪貙τ浾哒f:“我還當過‘鴨司令’。什么是鴨司令呢?就是早上將鴨子放到河里找吃的,晚上又將鴨子趕回去。”
似乎是為了調節氣氛,他說得很輕松,可聽起來就像異物堵胸。有時鴨子少了,心狠的老板娘,輕則打罵他一頓,重則逼他游進河里找鴨子。由于老板娘的隨意傷害,導致別的人也敢欺負他。有一次,10幾個小孩一起打他,被激怒后,他毫無畏懼地同他們打在一起。他說,那時候就想當兵,想手中有槍,有了槍誰怕誰啊。
14歲時,日軍侵占東三省,許多人都報名參軍抗日。江濤也報了名,可因年幼沒去成。到了十六七歲,在米店做苦力的江濤,接觸到一些進步讀物,這對人生觀和世界觀正在形成的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34年,江濤回到祖國。臨別時,父親送他三句話:“一、干事業就要干到底;二、不求升官發財;三、平安就是福。” 年輕的江濤對父親的話心領神會。他認為三句話三個意思,一是鼓勵、二是告誡、三是祝愿。這三句話使他受益匪淺。
1938年,他去延安,在陜北公學和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入黨。1939年擔任抗大東北干部訓練隊區隊長,1940年至1941年底在359旅718團任連長、指導員。1942年至1945年,在延安緯華毛織廠任黨支部書記、工務科長等職。
1945年,奉調去東北接收日軍留下的兵工廠,參與組建多處新廠。直至1949年冬,有4年時間,江濤都在兵工廠工作,當過廠長,也當過政委。他說:“在兵工廠,有兩件事對我觸動很深,一次是工人們在給手榴彈換新的引線時,因引線放置時間過久,再加上來回搬動,致使引線火藥散落,引起爆炸。另一次是試投手榴彈,剛投出就爆炸了。前者沒有傷人,后者卻傷了一人。這兩件事使我意識到,兵工生產存在固有危險;雖然這樣,但不能鼓勵工人們以血肉之軀去冒險!
在這種認識的推動下,為了保障安全,他白天抽時間跟班勞動,晚上去家屬區看望家屬,了解職工疾苦,給職工和家屬講安全知識,做思想工作。在江濤及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東北兵工部的安全生產取得了明顯成績。上級要他們總結經驗,寫成文章,以便推廣。有關部門特意安排江濤在大連的一次工會代表大會上,就安全生產作專題發言。江濤的發言,博得大家一致好評,這個發言后來刊登在人民日報上。
這期間,江濤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東北軍事工業總工會勞動保護部部長。他異乎尋常的以保護勞動者安全健康為己任的漫長生涯,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從此,他的苦、他的樂,他的悲、他的喜,全都系在勞動保護事業上。
不惑染城門之火,知命啟求索之行
勤奮多早熟之舉,聰穎有捷足之登
1950年初,江濤代表東北軍事工業總工會,到全總匯報勞動保護工作,領導聽完匯報后,對他說:“你就別走了,把你們的作法介紹到全國,這就是你新的工作和任務。”
就這樣,江濤留在了北京,留在了全總。
不久,江濤奉命籌建全國化學工會。因其有兵工廠工作背景,了解化工生產,組織上調他任籌委會主任。在主持化學工會工作期間,江濤還兼任全總勞動保護部副部長。當時他把職業病的防治作為勞動保護工作的重點來強調。他認為,抓勞動保護,必須從改善勞動條件入手。這樣,不但職工安全健康有保障,還減少損失,為國家增加經濟效益。
由于江濤勤于實踐,善于思考,1953年,剛剛從事勞動保護工作五六個年頭,就應工人出版社之約,集工作體會與理論研究于一體,寫出了《勞動保護的幾個問題》。這本書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本關于勞動保護工作的比較系統的論著,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幾十年后的今天再度翻閱這本書,你不會覺得他說的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事。書中所談到的許多主觀認識與客觀存在的問題,在現階段也仍然嚴重存在,諸如“重生產、輕安全”、“只重機器不重人”、“勿視職業危害”等等。這本書所起的作用被許多后來者,包括不少專家、教授譽為“自己的啟蒙讀物”。著名安全工程教育家隋鵬程教授也對記者說,他就是讀著這本書走上講臺的。
1956年,江濤榮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勞動保護部部長。
1959年,一門心思投身勞動保護,并以此來實踐黨和政府對職工的關愛的江濤,怎么也沒想到,“過于堅持加強勞動保護,關心職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竟成了一項罪名加在他的頭上;他被逐出京城,流放湖南。這一走就是21年。
在湖南期間,江濤沒有沉淪。他把對工人的愛深埋心底,把流放當成是一次組織考驗、身心鍛煉,當成是一次向書本學習、向工人學習的機會。流放使他的心與工人更近了,信念更堅定了。出人意料的是,他這個流放之人居然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官運亨通”,從湖南日用化工廠技術科長、湖南省輕工化工廳生產處副處長、湖南省化學工業局副局長,一直坐到湖南省科委副主任的位置上。這真應了一句古話,“天生我才必有用”。
有意思的是,在進入新世紀以前,只有江濤在全總任職期間,他所在的部門才叫勞動保護部。莫非是歷史,或是江濤個人命運的有意安排,讓這位鐵漢子與勞動保護永久結緣。
更有意思的是,隨著新世紀第一頁的打開,全總又恢復了勞動保護部的建制。不管這意味著什么,江濤都倍感欣慰。
花甲近,耳未順,雪壓蒼松挺,梅開二度春
風浪迫,心不驚,流放離騷吟,艱難大器成
生活在新世紀的青年,可能無法想象,江濤為了給工人的生命注入更多關愛,卻使自己生命中21年的精壯時光,被無情地流放。21年后,這種生命之愛,并沒因挫折而有絲毫的衰減。
江濤覺得,這21年,不僅是他個人愛的壓抑,更是對工人們的久違。當辦案人員問他今后的打算時,已過花甲的老人,竟義無反顧地說:“還是干老本行吧,我這一生就交給勞動保護了!痹趬研牟灰训慕瓭磥,只有這樣,才能成全己之所愛,才能實現己之所求,達到自己人生的目標。那是1979年初冬,全國經濟復蘇;但“文革”影響頗深,工傷事故頻頻。這時,有人想到了江濤,想到了這個“老安全”……
有一次,他平和而嚴肅地對記者說:“我一直把職工群眾的安全健康看得很重,無論何時何地,都堅持替工人說話。我們要對得起工人,特別是共產黨人,時時刻刻、事事處處都要首先想到自己所屬于、所代表的這個群體的利益!
在江濤心中,勞動者的安全健康狀況不佳猶如壓在他胸口上的巨大塊壘,不搬掉它,心里就不舒坦。
“我告訴你,我是一邊流淚一邊讀有關克拉瑪依火禍的報道的!甭牭浇瓭倪@些真情表白,以致現在想起來,記者的腦海也會掀起波瀾,也會產生一些難以名狀、無法言表的思想沖突?梢钥隙,這些沖突在江濤心中是不會有的,有的準是對勞動者愛的激流勢不可擋。2004年6月23日,記者聽原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趙全福說,有一次,他打電話詢問江濤的近況,得知江濤現在雖然口頭表達不行了,但腦子清醒,每天堅持收聽收看新聞,只要有傷亡事故發生,他就止不住難過的眼淚。這位了解江濤,又曾在原煤炭部管過安全的總工程師說:“他難過的原因有二,一是工人喪命;二是這些事故都是不該發生的!
“在堅持真理和維護工人利益方面,我是不認人的。共產黨人不維護自己所屬于的階級的利益,還要你這個共產黨員干什么?”江濤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過去,有人說中國勞動保護戰線有兩門“鋼炮”,一位是勞動部的章萍,另一位就是全總的江濤。這形象的比方源于兩位老人對勞動者利益的忠實維護和對存在的問題的直言不諱。江濤為什么會如此獻身事業,這與他不是泛泛地理解勞動保護,而是基于他對這項事業的科學認識。從他16年前與劉潛在《勞動保護》雜志上的學術爭論中,可見他思想的深度。
1995年2月,劉潛在給記者的信中也提到過這事,他說:“沒有江老的批判,安全科學就得不到重視,江老是安全科學的催生婆……”
古稀不老,筆力遒勁,只緣華發多情
渤二敢查,蒼天可聞,全憑正氣一身
10年前,江濤的夫人對記者追溯了一件往事:1986年,江濤曾作過頭部癌切除術。當時估計,最好的結果也會影響大腦?伤麘饎俨∧Ш,不僅掀起了關于勞動保護與安全科學的論戰,還完成了三部書稿——《美國的安全生產簡況》、《新工會法學習筆記》及《火焰啟示錄》。拜讀江濤的文章,聆聽江濤談話,這種印象會更加深刻——他精力充沛、思維嚴密、思路寬廣、頭腦清醒、博學多識、不落窠臼,談話聲如洪鐘,表達意思言簡意賅、恰到好處且感情豐富。其語重心長與誨人不倦使你無法把“文盲”加“科盲”的老人自嘲聯系起來,而且如果不是事先有知,你絕對看不出他是古稀之人。
在4 年以前,每次拜望江濤,都能聽到他說:“我沒有老!”“我老了嗎?!”這對一般老人而言,或許是一種不服老的表白,而對江濤來說,他確實沒有老,盡管可以用年齡來證明他老了。一次,他叫記者把手伸給他,記者雖不解其意,但只好從命。原來他是想讓記者感受一下他那雙大手的握力,那忍不住的疼痛至今還隱約有感。
江濤是新中國勞動保護事業的歷史見證人,也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勞動保護事業蓬勃發展的時代開創者之一。
當年剛剛流放歸來的江濤,就碰上了“渤海二號”鉆井船翻沉事故。作為全總的勞動保護部部長,江濤以大無畏的氣概,在全總黨組會上說,查處這事,要運用法律武器。江濤與參與調查的各方同志一道,不顧千難萬險,以智慧、敢言與大義,深入調查,掌握反映真實情況的第一手材料,并實事求是地向國務院作了報告,為國務院公正處理打下了基礎,更讓72名死于非命的工人在大海深處能夠瞑目。
眾所周知,1979年11月25日,“渤海二號”鉆井船因違章指揮而翻沉,其死亡人數與全世界1955年至1979年24年間,94次同類事故死亡77人的數字相比,僅以5人之差接近。國務院于1980年8月25日做出處理決定:撤了一位部長,處分了一位副總理!安澈6枴钡奶幚恚且婪ü馨踩慕浀,也是全國安全生產的一個轉折點。從那時起,全國勞動保護工作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一個個勞動保護宣傳教育中心成立起來,一座座勞動保護教育(展覽)室興建起來,一大批有識之士加入到勞動保護的專業技術和管理隊伍中來; 20世紀80年代的10年與70年代的10年相比,因工死亡人數減少了40558人,平均每年少死4000多人。
遺憾的是,這些皆成往事。現在功能齊全,運行正;蛘邲]有挪作他用的勞動保護宣教中心、教育室、展覽室所剩無幾;而事故呢,從1991年開始上升,10余年間出現了兩次事故高峰。
對此,江濤憂心如焚,曾在《警鐘長鳴報》撰文說:“事故高發,職工利益嚴重受損,是完全可以依法治理而扭轉的。雖然我國法制不健全,但不能說是無法可依,對現有法規的充分運用與嚴格執行,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對策!
1998年9月18日,時任國家經貿委安全生產局局長的閃淳昌,用意深刻地特邀82高齡的江濤參加“國家安全生產工作改革與發展研討會”。會上,閃淳昌提到當年“渤海二號”事故的處理。閃淳昌說:“處理事故,該處分領導就要處分領導,不能手軟。”有的代表脫口說道:“對!不能官官相護!苯瓭膊逶挘骸肮俟傧嘧o主要是護自己。”這話得到了與會者的齊聲贊同。
八十歲翰墨文章,雄辯如昨,揮灑從心,神韻猶存
兩番論勞動保護,文字激揚,陳詞慷慨,可鑒人神
“人還在,心不死”,這句話可以說是江濤離休生活的生動寫照。20多年來,他仍然筆耕不斷、看書不止,就是現在上了輪椅,他還是書報不離手。生病之前,他不停地奔走呼號,著書立說,發表了大量文章,大力宣傳勞動保護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竭盡全力讓更多的人重視和珍惜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993年又出版了《再論勞動保護幾個問題》。1998年,他撰寫的《“保護勞動”是共產主義原則》在《安全生產報》上發表后,被《中國改革與發展》一書收錄,并于當年8月應邀參加在成都舉行的研討會。如果說江濤離休前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在履行一種工作職責的話;那么離休后的所作所為又是在履行什么職責呢?
“是感情,是生命感情的投入!苯瓭|樸的話語充分體現了他對現實人生的熱愛,他把對自己生命的珍惜與對勞動者生命的尊重融為一體,勤奮地工作使他自己生活充實,工作的卓有成效使勞動者受益添福。
童工出身的江濤,把安全地進行生產看成是捍衛工人基本權益的重要措施,這既是社會主義制度使然,也應該成為勞動者的生存能力。他執著地追求全社會對這個觀點的共識,他希望通過喚醒人們的生命意識來實現對安全的自覺,形成全社會的以珍惜自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為基本內容的文化氛圍,以此從根本上來解決生產及一切經濟社會活動中的安全問題。他是倡導安全文化的積極支持者,他說:“有人認為建設安全文化,是‘遠水不解近渴’,這是需要澄清的一種錯誤認識。安全文化古已有之,它的不少內容今天已成長為科學,不知道為何有人卻不愿承認生長這門科學的文化!边@正是他多少年來一直隱約看到的,能夠實現他之所愛的道路,然而又總是難以上路,所以才有了他于1996年新制定的兩個五年計劃。
“我又為自己制定了兩個五年計劃,過了80歲,我還可以再干10年!我現在身體蠻硬朗的。”在江濤80華誕那天,中國地質大學給他頒發了兼職教授聘書。耄耋之年,初衷腸不改,還迷上了五尺講臺,正所謂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那么,到底是什么緣故,或者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使他如此不遺余力地勤奮工作,并且是為了工人的安全健康呢?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愛”。愛工人是他的天性。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看到或聽到工人們因事故而傷亡,他的心就承受不了。他說,“我就是工人階級的一員,工人們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倍嗌倌陙,他一直在實踐他的愛,尋找著去愛的更好途徑。因為他知道,工人們受到傷害,絕大多數是可以通過努力而避免的。
“你們在研究安全文化問題,知道嗎?這是小馬拉大車。”江濤不無感慨地說道!澳銈兂珜О踩幕,很好,很及時。但光靠你們的力量是不夠的,一定要引起決策層的重視、全社會的參與才行!苯瓭允贾两K參加了1995年4月在京召開的首屆安全文化研討會,他對安全文化的獨到見解,令出席會議的全體代表嘆服;他還表示要為《安全文化》寫文章,用行動支持安全文化建設。
在江濤心中,什么最沉?勞動者的安全健康最沉。針對同樣的問題,在別人,輕描淡寫一番便罷;在他道出來,就總是沉甸甸的。過去,只要有他參加的會,他就要講安全,講勞動保護,不講,心里就不踏實。他對記者說:“我每會必到,到會必講,一講就長,但決不做秀!
和江濤在一起,會感到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托著你,也會因為他的精神所鼓舞,增強做好安全工作的信心與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意志。我們寫下這些文字,就是想把這種感覺傳達給廣大讀者,使年輕的人們了解這位老前輩的坎坷歷程,使老同事們和所有關心他的老朋友知道其現在。
江濤老了,這是自然規律,但他的心正如他的名字,永葆青春。當我們在幾大本影集里尋覓他早年的風采時,指著一張胸像對他說:“挺帥的!”他以一陣無比高興的、爽朗的笑聲作了回應,那神態分明是在告訴我們,啥叫“老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