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事故頻發的深層原因,是在獲取經濟利益中缺少“安全思維”,沒有認識安全的價值,不知如何向安全生產去要經濟效益。其實絕大多數的事故責任者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不懂安全與生產、安全與經濟效益、安全同生與死的關系。總之他們沒有認識什么是“安全”這個最普通的問題,更不知安全的價值。所以他們對安全的態度,常常是講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直至誤入要錢不要命的死路,必然導致事故發生。因此,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確立安全價值觀,是實現自律安全生產、安全交通、安全生活的必由之路。
所謂安全的價值,系指安全固有的科學性所能產生的安全效果。現已探索發現安全價值有如下三個方面內容。
一、安全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需要
人們通常講,人生有生理、安全等五大需要。這里要問人們的安全需要是怎樣產生的?是同人的生理需要先天就有的嗎?不是,而是從事故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造成的危害中認識了安全的價值之后才產生的,即人們的安全需要源于事故的危害。
目前我國每年死于各類事故十余萬人,同時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例如,一次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能造成礦毀人亡、勞動者家破人亡、企業法人傾家蕩產的惡果。又如,人們違背自然生態規律,大量砍伐森林、破壞植被、野蠻開采各種資源而導致的各種地質災害和砂塵暴等自然災害,以及向自然界大量排放有毒、有害物質,造成了江、河、湖、海污染,空氣污染、臭氧層耗損等危害也是極大的。所以人們對安全重要性認識也隨著事故的危害性增大而加深。現在大多數人已感悟到安全的重要是企業的頭等大事、是國家和企業永恒的主題,也有人把安全與事故比作是生與死,安全是生、事故中有死;所以人們在事故的危害中逐漸認識到安全是企業的生命,安全就是經濟效益、安全就是幸福,以及安全是天等等。
由此可見,事故的危害教育人們認識了安全重要性,因而產生了安全的需要,這樣,安全也就有了價值。但是,人們從事故危害中認識了安全價值,即由“要我安全”轉到了“我要安全”之后,到此并沒有完結,還要做好由“我要安全”向“自律安全”的轉變。這是因為,所謂的“我要安全”通常是指常態安全,即是人們所說的,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發生事故的安全。所以人們對安全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我要安全”的水平上,還要向“自律安全”轉變。
所謂的“自律安全”,系指人們從事故危害中產生了安全需要之后,還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認識什么是“安全”,在實踐中能夠做到自主實現長治久安。
二、 安全決定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生存、發展
在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到社會整體,以及自然界的各種動、植物都生存在安全中。假如沒有安全,到處都是隱患,那就是危險,如人的各種異常行為,物的各種異常狀態,這些隱患經過量變的積累發生災變時,那就是事故和自然災害。安全既然這樣重要,那么,什么是安全呢?安全為什么能決定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生存、發展呢?這是由安全的自然生存規律和安全的構成規律決定的。
所謂安全的自然生存規律,系指安全普遍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活動之中,具有與客觀事物規律相依而生的自然性。所謂安全的構成規律,系指能產生與構成安全的諸種因素在其置于系統的變化過程中,各自內在和相互之間聯系合于客觀事物規律的運動,具有實現安全的必然性。并以此為理論根據,廣泛聯系安全在各種不同領域存在的實際,把安全的概念定義為:安全是人與物規律運動的表象。其中“人與物”是指在人類社會中除人之外就是物,而且物又與人有聯系,所以人與物是產生與構成安全的物質實體;“規律運動”是人與物在其置于系統的變化過程中,各自內在和相互之間聯系合于客觀事物規律的運動,具有安全的必然性,是安全的內涵本質;“表象”是安全的外延現象,如人遵守規律的各種行為、物符合規律的各種狀態等。
那么,安全的本質“規律運動”為什么能決定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生存、發展呢?例如,交通的“規律運動”也稱是交通的本質安全,系指人、車、路在交通系統的變化過程中,各自內在和相互聯系合于交通規律的運動具有實現安全的客觀必然性,是交通的生存之路;反之交通實踐違背交通規律的異常運動具有導致事故的必然性,如在交通中人們違章的各種異常行為,車輛、道路違章的各種異常狀態,所導致的車輛撞人、兩車相撞、車輛翻覆等任何一次特大交通事故,都是違規的結果,均有一定的毀滅性,所以交通實踐的“規律運動”是交通的本質安全,決定交通的生存、發展。
又如,地球的“規律運動”,系指地球在宇宙系統中合于自然生態規律的運動,具有實現安全的客觀必然性,是地球的生存之路;反之地球自身局部異常運動的突變,是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地球整體異常運動的突變或與其它行星撞擊的突變,是毀滅性災害,嚴重時能導致人類社會滅亡、自然界中的物種滅絕,所以地球的規律運動決定地球的生存、發展。
由此可見,安全的本質“規律運動”具有決定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生存、發展的價值,所以要努力的去實現它。那么,在實踐中怎樣實現安全的本質“規律運動”呢?例如,生產實踐的規律運動也稱是生產的本質安全:是由符合生產崗位要求的勞動者,正確使用達到質量標準的勞動手段,有效作用具有合用要求的勞動對象,三者在一定時間、空間內有機結合,具有促進生產實踐按照生產規律可持續發展的客觀性構成的。又如,其中勞動者的安全構成因素,也稱是人的本質安全:是由勞動者的安全思想——安全技能——安全心態——安全行為——安全效果等系列安全因素有機組合而構成的。
安全思想,是人們認識事故危害和安全價值而形成的自我保護意識。它是促進人們學習安全技能、產生安全心態、支配安全行為的思想保證。
安全技能,是人們通過學習和在實踐中具有的自為預防、控制事故的能力。它是人們產生安全心態、支配安全行為的技術保證。
安全心態,是反映人們的安全思想、安全技能在安危的動態變化中所具有的環境適應性。它是產生安全效果的直接決定因素。
安全效果,是人們的安全行為促使生產實踐規律運動,而產生的經濟效益。它是檢驗勞動者安全生產的標準之一。
三、安全能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按照客觀規律向高層次發展
安全不僅有自然生存規律而且有發展變化規律,這兩者都是構成安全價值的決定因素。
所謂安全的發展變化規律,系指安全從與隱患、事故的對立統一中分離出來之后,經過理性升華變成了合于客觀事物規律的產物,而有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向高層次發展的社會性。例如,生產中的安全同隱患與事故是相對存在的,并通過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在不停的發生變化。其變化的規律:生產實踐的規律運動是生產的安全,安全促進生產的發展;生產實踐的異常運動是生產的隱患,隱患威脅安全生產,但當改變了生產實踐的異常運動,隱患就變成了安全,又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當生產實踐的異常運動失去了控制,經過量變的積累發生了災變時,隱患就變成了事故破壞生產的發展,并對安全進行了否定。但當生產發生了事故后,人們又自然要吸取事故教訓,找出事故發生的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用于指導再生產實踐避免同類事故的重復發生,這時安全又對事故進行了否定。但是,通過吸取事故教訓產生的安全,就不再只是生產實踐規律運動的表象了,而是隨著生產實踐的安全——事故——安全的不斷變化,在人們認識掌握了安全與事故的運動規律之后,安全就逐漸從生產中分離出來,并經過理性升華變成了合于生產規律的產物,如產生了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各種安全技術,以及預防、控制事故的科學理論與方法等等,并以其具有的規律性反作用于生產,促進生產按照客觀規律向高層次發展,從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就是安全的發展變化規律,具有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按照客觀規律向高層次發展的社會性。
由此可見,安全從與隱患、事故的對立統一中分離出來之后,以其具有的科學性就構成了產生安全價值的決定因素。而且從中明確了安全與生產的關系,并加深了對“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生產方針的理解。
安全與生產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而安全與隱患、事故才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是因為安全與生產的辯證統一關系,是從安全與隱患、事故的對立統一中對生產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在處理安全與生產的關系中,既不要把安全與生產割裂開來,只抓生產不管安全,更不要為了完成生產任務違章指揮、違章作業冒險蠻干,其結果必然導致事故發生,破壞生產的發展,失去了經濟效益;又不要把安全與生產對立起來,只抓安全不管生產,更不要因怕發生事故以簡單的停產來保安全,其結果所獲取的是消極安全,能阻礙生產的發展也失去了經濟效益。而是要向促使生產實踐遵循規律和改變生產實踐違背生產規律的異常運動去要安全生產,向安全生產去要經濟效益;否則,在危險狀態下即使取得一些經濟效益,也會因發生事故而又失去。
安全生產方針,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通過總結安全生產的歷史經驗、教訓逐步產生的合于生產規律的產物。因此,要正確理解安全生產方針的科學性。
安全第一,就是要堅持按生產規律辦事的安全生產規律。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只有按生產規律辦事才能實現安全生產,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的高速發展;反之違背生產規律必然導致事故發生,破壞生產的發展,這就是安全生產的規律。
預防為主,就是要把傳統的事后管理轉到事故發生之前,以促使生產實踐遵循生產規律和改變生產實踐違背生產規律,從本質上超前有效預防、控制事故發生,才能實現長治久安適應生產的發展,從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下一篇:對“本質型安全人”的思考